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发布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内的“一馆五址”建设保护完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电影《1921》、电视剧《功勋》等红色文艺精品迭出;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上海文化地标建设步伐加快……过去的三年,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三年,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三年。
今天,《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新一轮计划》)制定发布,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主要目标,即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有力
过去三年,上海完成了“一馆五址”建设保护,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完成修缮;上海还颁布实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成立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电影《1921》、电视剧《功勋》等红色文艺精品圈粉无数。150种“党的诞生地”出版工程出版物推出,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上线,还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公交线路、红色旅游巴士专线、红色经典步道系统等与市民见面......
上海持续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构筑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高地,“党的诞生地”成为上海鲜亮名片。下一个三年,上海会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凝心铸魂的作用。到2023年,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基本形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彰显。
文艺高地建设不断夯实
过去三年,文化地标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加快施工,上海程十发美术馆、宛平剧院竣工开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正式启用。黄浦区“演艺大世界”、徐汇区“海派文化之源”、虹口区“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杨浦区“杨浦滨江生活秀带”等区域文化品牌不断擦亮。
过去三年,上海文化节展影响力不断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片占参展片总数达74%;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全球首演、亚洲首演、上海原创剧目占参演优秀剧目达50%;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展会规模比肩国际一流游戏展会;上海旅游节实现长三角联动办节、创设“云过节”模式、搭建服务全国平台“三个首次”。
上海聚焦“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推进电影《大城大楼》、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歌剧《晨钟》、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越剧《山海情深》等重点文艺项目创作、播映和展演。上海还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推出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和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上海音乐厅《海上生民乐》项目打响驻场演出品牌……
未来三年,上海将在海派文化传播提升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聚力汇智作用。到2023年,“两中心(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两之都(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两高地(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提质升级,海派文化标识度持续提高,上海服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提升。
未来三年,上海将在江南文化发掘创新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培根固本作用。到2023年,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建设取得实效,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上海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作用愈发凸显。
品牌建设环境不断优化
《新一轮计划》的制定实施,进一步注重“制度建设”,优化文化品牌建设环境,推进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等立法实施,制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改革任务。
对标城市软实力提升各项主要任务,上海将聚焦“发掘、重振、擦亮、创造”文化品牌的不同阶段,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空间、全文化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文化品牌建设体系。围绕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上海将聚焦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深入实施12项专项行动。
12项专项行动包括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理论研究传播高地建设、城市精神品格弘扬、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文艺创作质量提升、文化节展活动提质升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江南文化研究发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