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只问攀登不问高” 长三角力推一体化制度创新
又上新了!7月13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今年上半年,示范区推出18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长三角科技创新劵通用通兑试点、上海公积金异地还贷、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系列探索涉及规划管理、生态保护、项目管理、要素流动等多个领域。
2019年11月,示范区揭牌成立,而后一年就涌现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上半年再增18项,如此速度,让人惊喜。示范区成立一年半,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本是“邻居”的三地,越来越像“一家人”,特别是在民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责任共担,配合默契。
“都说亲兄弟明算账,示范区显示度越来越高,落地的大项目越来越多,那么接下来在一体化发展红利的共享上会有何探索?”好奇示范区发展红利的“分配”,发布会上,大江东工作室如此发问,得到的答案中有一句是“只问攀登不问高”。
跨省域的一体化合作,真能如此无私吗?且从制度创新成果中探探究竟。
青吴嘉三地合作正愈发紧密
长三角示范区实现跨区域税费缴纳。 巨云鹏摄
细数今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出的18项制度创新成果,明显看出,示范区青吴嘉三地合作愈发紧密。
去年,沪苏浙两省一市多部门共同编制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在示范区三地交界处,要共建一处水乡客厅,这也成为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讨论到的一项内容。
三省共建一个“客厅”,怎么建?今年,长三角示范区拿出了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及开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探索。三地着眼于水乡客厅,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形成了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着眼于“一个主体管开发”,构建“1+N”开发建设模式,形成了长三角一体化跨省域共投共建机制。
沪苏浙各拿出一定资金,长三角第一家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的市场主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水乡客厅作为长三角的公共空间,可以进行共投、共建、共享的制度探索,三地共同成立公司,就是运用市场化、专业化的平台来建设项目,这里面也包含了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探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说。
在规划管理上,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审批机制也建立起来,针对跨省域控详规编制标准、审批流程不统一的问题,明确了统一的规划管控底线与标准。
立足生态绿色,在生态环保领域,示范区印发“一河三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以及跟踪评估制度,为提升示范区流域一体化治理水平、夯实生态优势转化基底提供制度支撑。首次针对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跨界水体及其周边重点区域的不同功能要求,建立统一的精细化管控机制,破解上下游、左右岸跨界协同管控等难点,改善示范区水生态品质,增强污染物防治水平。
促进要素流动,示范区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促进科技资源流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深化金融同城化,自示范区“金融十六条”推出后,已有13家金融机构设立一体化示范区分支机构。此外,外国人工作许可证(B类)跨域互认、示范区职称联合评审机制、专业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一批人才政策正在实施。
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机制,让数据在省际多跑腿,企业群众少跑腿,在两区一县同步启用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纳入三地所有权限内全部民生事项。青浦区1173项、吴江区1398项、嘉善县1306项已接入通办事项。三是推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查询、变更、转移、抵押、注销等不动产登记高频业务,可以在示范区内异地办理。
示范区居民有实实在在的便利
纸面上的18项制度创新成果,落到实处,给示范区居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浙江嘉善籍居民杨蔚因喉咙痛来到呼吸科就诊,虽然忘带嘉善的医保卡,但她还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使用了手机上的“医保电子凭证”挂号并付款。
“31元挂号费直接在我的医保账户上扣掉了,自己没有花钱”,惊喜之余,杨蔚直呼方便。
在长三角示范区,230余万参保居民切身感受到了跨域看病的逐步便利。去年,青吴嘉三地实现了异地就医结算免备案,可直接刷参保地医保卡结算,“今年5月28日,在去年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基础上,将免备案范围扩大至住院、互联网+异地就医结算等,实现‘示范区异地就医结算全领域免备案’。”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曹俊山介绍,在此政策覆盖示范区内所有85家医疗机构的基础上,示范区已经全面实现异地就医门急诊结算“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
参保人员在示范区内医疗机构就诊,可直接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无需携卡即可结算,实现脱卡结算便利共享,大大减少了窗口排队、和老百姓反复跑腿,优化了候诊查询、就诊、缴费、查报告、取药等就医全流程。
三地工作人员正在对太浦河水进行联合采样监测。 唐小丽摄
同样从纸面文件上“走出来”,在汾湖大桥上,苏州吴江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荣华带着吴江的环境监测工作者与来自青浦、嘉善的同行们共同对太浦河水质进行实地取水监测。
“同样的水,不同的人、不同的采样和检测方法,出来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35度高温,黄荣华背上的汗直落在脚边,他说,联合监测,绝不是浪费人力,而是在三地不同的监测方法下比对结果的异同,找出原因,才能为未来的监测标准统一打好基础。
今年5月,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水利部太湖流域局以及示范区执委会等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强调坚持“三水统筹,协同一致;共保联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原则。
“以纵跨沪苏两地的淀山湖为例,上海境内湖区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而江苏境内湖区定位为农业渔业用水功能;《总体方案》中,将两地的功能目标进行了整合,统一了水质目标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目标,使淀山湖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两地共同保护、协同发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石清说。
共同创造价值,也共同分享价值
发布会现场。 巨云鹏摄
接下来,长三角如何共享一体化红利?
在市场上,示范区已然成为投资热土。作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吴江黎里镇,嘉善西塘镇、姚庄镇,青浦金泽镇、朱家角镇,好的企业纷至沓来,五镇有了选择项目的主动权,选择更好的能够体现环境友好的项目,与过去相比,转变极大。
“区域发展上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大就是美’”,张忠伟回应大江东工作室说,在他看来,行政壁垒消除以后,要素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起来,产生溢价,会重塑经济地理。从国际上看,像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汉堡都市圈等,都拿到了这种溢价。
“有的道路建成以后,通勤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有交通费用从原来10块钱变成了跨域公交2块钱,还有现在示范区内省道的省界收费站都取消了”,张忠伟说,包括医疗、人才的一系列制度创新,让企业和老百姓已经直接受益,“这些红利不一定通过政府财政的二次分配来体现”。
在更大的范围看,2019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是23.9%,去年提高到24.1%,今年一季度,又提高到24.6%。
“这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带来的红利,在全国能够发挥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张忠伟说,“示范区‘只问攀登不问高’,我们和两省一市部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价值,也会共同分享价值。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要让示范区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