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呈现九项手艺
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日前举行上海首映礼。影片以12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讲述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9项具有典型意义的苏作手艺的前世今生,以及传承人与手艺之间发生的温情故事,展示了苏州唯美大气、古老与现代并存的丰富城市影像。据悉,《天工苏作》将于7月10日在全国上映。
《天工苏作》拍摄了9项非遗手艺的12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来自5个领域的6位传承人,包括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灯彩第三代传人汪丽秋、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玉雕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蒋喜、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都来到了上海首映礼现场,并在映后与观众分享了观影感受。
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特地从新疆飞来上海参加首映礼,他在映后发言时一度哽咽,“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流泪了好几次,原因是(思考)我们的非遗、我们的手工艺怎么办?”蒋喜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和使命感打动了全场观众,“非遗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根找出来。我为什么研究古玉呢?古玉做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发现这种古玉只是复制,那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要反过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它的根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它的审美,包括当下的一些审美,如何结合起来,在那样的基础上去创新,但确实很难。”
与蒋喜不同,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在观影后眉开眼笑,对非遗手艺的发扬传承充满信心,“我今天很高兴,我们这个小小的舟山村是核雕的主要发源地,通过20来年的发展,舟山村的核雕已经普及到全国了。我有100多个徒弟,遍布全国各地。”
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在观看这部非遗纪录电影后的一悲一喜,恰是传统手艺在极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危与机”的最佳写照,也与《天工苏作》中真实记录的非遗发展现状形成互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