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好“师资、课程、案例、现场教学点”库,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近日,闵行区委科学统筹、系统整合、共建共享,推出各具特色、浑然一体的“四库”,当好基层学习教育的“配送员”“服务员”。
从“老法师”到“土秀才”
“大家都称赞我们是‘战疫英雄’,其实并不存在什么英雄,只是在特殊时刻,我们多了份‘医者仁心’的誓言与担当......”说话的,正是闵行区“逆行之光”宣讲团成员、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来自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护士王宏。在情景党课上,她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援鄂期间令人难忘的点滴瞬间,分享了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据了解,作为闵行区“四史”学习教育讲师的“逆行之光”宣讲团,由23名“逆行者”组成。此外,按照“梯次配备、分层选聘、管用好用”的原则,闵行区委及时将63名长期从事党史党建研究的“老法师”——市级宣讲团成员纳入“师资库”,还采取各单位推荐、综合考量的方式,选聘了23名能讲历史、会讲历史的“文化人”,作为区级宣讲团成员;通过自下而上、逐级上报,遴选了56名扎根基层一线、熟悉本土人文的“土秀才”,作为街镇级的讲师,较好满足了分层分类“对象化、课程化”教学的需要。
“叮咚”——您的课程预约已成功
“现在想选课真方便,就跟‘叮咚买菜’一样,轻轻松松点一点课程菜单,很快就预约好了。”平吉三村党总支书记马雪花略显激动地说道。
关注“闵行党建”公号就可以看到,“四史”学习教育专栏上,开辟有“四库”专区,设置了“课程库”板块,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个模块,清晰罗列着主干课程。包括,197门市级理论性课程;围绕闵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委党校量身定制的36堂系列课程;在“品读春申”基础上,区党建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的10门精品课程;各街镇的有地域特色、人文传承,紧接地气的156堂“乡土课程”。
同时,“课程库”还设置了菜单式课程,让各基层单位自主勾选后进行配送,推动“四史”课程进企业、进楼宇、进园区、进社区、进学校,既提升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又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能“送学上门”的便捷。
“四史”学习“活”起来了
“学习‘四史’,传承老闵行的精神密码,让初心薪火相传,从老一辈创业者的奋斗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江川路街道“项宅”的情景党课中,文史专家张乃清谈了自己的体会。
据悉,闵行区系统梳理“四大金刚”“五朵金花”等区域红色资源,从“听、看、做、悟”全维度,打造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案例。比如,围绕上海“三大任务”“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在闵行区的落地落实,聚焦“两张网”城市治理、“三事三感”整改落实、“老小旧远”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形成思路性教学案例;开设“行知党课”特色项目,挖掘典型人物、讲好闵行故事,使案例教学由“说教式”向“分享式”“探讨式”转变;汇编“学‘习’心语”,以“凡人民星”朴实无华的语言,形成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案例。尤其是闵行区委党校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明城区创建等重点工作,以抗疫感人事迹为素材,撰写了8篇主题案例,着力让“四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动”起来。
“走,到闵开发上党课去”
公开征集“红色地标”,按照“历史见证、发展成果、党群阵地、特色文化”四大类,汇集了82个现场教学点,包括闵行区委命名的2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区22处革命遗址、委办局自主创设的8个实践基地……汇编闵行“四史”地图,精心设计十条精品线路,将辖区红色资源转化为“四史”学习的现地教材。
此外,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作用,挖掘老闵行“四大金刚”“五朵金花”“航天八院”“闵行开发区”等地域资源,开展红色寻访活动,把现场变课堂——深入发掘“红色地标”的“四史”底蕴,让现场成为“看得见、讲得清”的学习场所;把素材变教材——梳理教学点蕴含的故事,形成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的鲜活教材;把实践者变育人者——让“当事人讲现场事,以现场事育现场人”,使听众不仅感动“一阵子”,更受用“一辈子”。
“以前总是坐在会议室里,现在可以到闵开发上党课咯,一边走一边听一边悟,实地感受阿拉闵行的工业发展……”正在参加现地教学的党员老王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