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残障人士可以参与到
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中来。
但在就医等一些比较
复杂和紧急的情况下,
还是会感到无助和力不从心。
为了让残障人士有更好的就医体验,
杨浦区中心医院持续推进助聋导诊服务。
4月1日起,
医院在每周二下午
都会安排高校志愿者,
协助聋哑人就医。
对于在其他时间有需要的患者,
也可提前与医院预约。
而这项服务的持续推进,
和一位聋哑老人的经历有关。
近日,郭火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复诊。从进入大门开始,就有志愿者上前指导他进行挂号。
“他说什么?”
“他说晚饭吃的是面。”
“跟他说不一定非要是面食,现在什么都可以吃了,再去查个血。”
而在就诊、检查的过程中,也有一位懂手语的志愿者进行全程陪同,协助郭老伯和医生精准沟通。
郭火根、李美琴是一对聋哑人夫妇。去年11月,郭老伯因直肠癌术后随访,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就诊。没想到,医生在给他做胃肠镜检查时,又在郭老伯胃部发现一个肿块。
当得知自己再度患癌时,郭老伯一下子崩溃了,委屈得直掉泪。妻子在一旁也急得手足无措。“当时特别想不通,上天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不公,心里又无助又害怕,感觉生活都失去了希望。”郭老伯打着手势告诉记者。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胃癌还是属于比较早期的,通过一个微创手术,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预后效果,目前我们医院腹腔镜微创手术率超过80%,对此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杨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林谋斌解释说,“但除了医疗技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愈也十分重要。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人文上的关怀,这些光靠写字板沟通就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医生们通过社工部,联系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志愿者汤祯昱,为郭老伯、李阿姨充当手语翻译。郭老伯住院期间,小汤也时不时通过视频方式,开导郭老伯,给予他情感上的抚慰。
在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志愿者的翻译下,郭老伯打消了恐惧心理,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后,为了缓解郭老伯的病痛,社工部的工作人员经常来看望郭老伯。得知郭老伯十分喜欢足球,大家还特地为他找来好多体育类报刊,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对于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老俩口分外感动。李美琴表示:“十分感恩医生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算是幸运的,还可以通过写字来沟通,还有很多聋哑人不识字,耳朵也没有办法听清,在日常沟通方面就有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看病的时候,能有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就诊结束时,李美琴紧握着志愿者小汤的手不放,难抑心中的感激之情。令李阿姨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手语翻译汤祯昱其实也是一名听障人士。
小汤从小学习读唇语,并依靠助听器练习发音。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小汤的眼睛始终不离开医生,生怕错过一个关键词。“我跟郭老伯他们的困惑其实是一样的,比如去医院、火车站之类的,如果人们戴着口罩讲话,或者是语音播报,我就没有办法了解相关信息,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小汤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里学习手语,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让我们为医院的暖心举措点赞!
为小汤等志愿者们点赞!
是他们
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