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虹口区旧改征收工作再传捷报——东余杭路(二期)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97.24%,50、52、73街坊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99.07%,高比例达标。“本以为10月底突破一万户大关后,今年的旧改工作会歇一歇,没想到它踩足油门继续按下了‘加速键’。”不少居民激动地说。
“旧改工作没有‘暂停键’,只有‘加速键’。”虹口区旧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完成2020年全年旧改任务后,虹口旧改不但不“歇”,还在创纪录地不断“加速跑”——在东余杭路(一期)18个月工作量3个月完成的基础上,此次还将同时启动9个街坊,将原本27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到3个月完成。
旧改速度越跑越快
东余杭路(二期)旧改项目,包含79、93、103、104、108、109街坊总共6个地块。就在这个月,该项目与附近的50、52、73街坊,同期启动了房屋征收旧改意愿征询(即“一轮征询”),并分别以97.24%和99.07%的同意率在上周(11月17日)顺利达标。如果之后的“二轮征询”达标,又将有4000余户居民告别“蜗居”开启新生活。
9个地块同期进行“一轮征询”,是虹口旧改史上又一个“第一次”。
上个“第一次”是10月26日,虹口区乃至上海市“十三五”以来旧改史上体量最大项目——东余杭路(一期)旧改签约率达到 98.69%,正式生效。6000余户居民集体告别蜗居,迎接新生活。
今年以来,越跑越快的旧改速度和超大征收规模,成为虹口旧改新“常态”。据统计,截至目前,虹口今年共完成旧改征收10000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6000户的工作目标;收尾交地13块,创虹口旧改历史新纪录。非常之年,旧改“加速度”如何炼成?
科技赋能精细化服务
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申城旧改工作年初曾一度停摆,但虹口区旧改计划不因疫情缩水,如何做到抗击疫情和房屋征收“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据介绍,旧改推进过程中,本区不少基地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在信息传递方式上跳出了原有的框架,不断为解决居民最关心问题的精细化服务提供新“武器”,也成为旧改居民获得感、满意度的重要来源。
今年3月,虹口率先启动138街坊第二轮方案征询工作,按下全市今年首个旧改基地“复工键”。为避免人群集聚导致的疫情风险,区旧改指挥部、嘉兴路街道旧改分指挥部、区第二征收事务所创新“非接触”式工作措施,提前与被征收居民加为微信好友,线上联系覆盖率达到98%以上,保证了工作人员能与广大居民及时沟通互动,做好解释和调节工作。同时,创新实施“线上优先、线下预约”的签约方式,鼓励居民通过网络系统第一时间签约,锁定利益,必须到现场签约的则实行预约登记。据统计,线上签约比例达60%以上。
在北外滩新一轮规划布局中首个启动的山寿里地块,取消集中看房后,区第二征收事务所联合社会第三方利用VR科技推出了360度无死角“云”看房服务,让一切尽在“掌”握。“5月20日,‘虹口北外滩’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了看房二维码,吸引了数千名居民‘云’看房。”区第二征收事务所副总经理刘峰说。
“一地一策”啃下“硬骨头”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全面起步之年。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虹口针对不同旧改地块的特点,一地块一方案,不断啃下“硬骨头”,全力下好旧改“先手棋”,助推北外滩驶入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快车道”。
据介绍,北外滩区域的旧改地块多呈现地块规模小、房屋类型多、历史建筑保留保护要求高的特点,旧改工作的推进时常因此受限。如今,虹口区与市地产集团在“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基础上,继续通过“组团打包”的方式把多个小地块集中启动、集中推进、集中开发,有望在2021年6月前全面启动北外滩区域旧改工作。
与此同时,持续加大毛地处置力度,通过“一地一策”激活“沉睡”多年的地块。据悉,由于种种原因,116街坊的房屋征收工作在十七年间“两起两落”,居民们眼见着希望出现又破灭,都十分着急和难过。今年,本区收回了116街坊的土地使用权,并建立了政府与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的模式,让这个全区最后一块“出让毛地”以98.62%的签约率成功生效。
旧改有速度更有“温度”
旧改没来的时候,大家心心念念盼旧改,真的来了,各种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也跟着来了,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本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地开到哪、党组织就建到哪,鼓励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扬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认真听取居民诉求、释疑解惑、调处家庭矛盾,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旧改征收有速度更有“温度”。
在山寿里地块,有一户承租人是一对年过七旬的孤老,一个身患疾病,一个是残疾人。由于多年来熟悉了周边环境,不愿意去重新适应一个新环境,再加上房屋距离第一人民医院不远,看病方便,两位老人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动迁,情绪有些激动。为此,经办人和北外滩街道群众工作组成员上门20余次,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详细为老人解读征收政策,做思想工作,并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联系周边的租房中介,争取为老人寻到满意的过渡房。看着工作人员尽心尽力为自己忙前忙后,并愿意在以后继续帮忙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两位老人最终改变了主意,在全货币集中签约的最后一天选择了签约。
在东余杭路(一期)项目,虹口还首次将两个征收事务所整建制投入基地,既合作又竞争,帮每一户居民算清楚旧改“这本账”。同时,从全区各街道、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以“千人大会战”之势加加速推进快旧改。有的经办人为了做通某一户居民工作,不辞辛苦一次次赶赴金山、奉贤;有的居委干部自家也存在分配问题,但依然心系旧改,奔走宣传……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将旧区改造列为民心工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算起,上海旧改经历了近30年。无论是以“土地批租”的形式推进旧改启动,还是用“阳光动迁”的方法使旧改加速,或是引入“城市更新”的理念让旧改不再成为“大拆大建”的代名词,背后无不意味着敢为天下先的首创勇气,以及“让城市更美好”的治理思路。如今,这些城市更新平台,在加快旧改、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同时,正致力于扮演好市场资源的嫁接者、城市功能的整合者、城市规划的融合者三重角色,将生活、生产、生态有机融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