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 水往“高”处流 山地也生“金” 上海援滇实打实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李泓冰 季觉苏 李茂颖

2020年07月24日08:5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7月16日至1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上海市代表团赴云南省学习考察。16日下午,一下飞机,上海市代表团便直接驱车2个多小时前往深度贫困县进行考察。

种养殖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务就业服务中心、建档立卡农户家庭……上海市代表团深入沪滇协作扶贫项目的一线,面对面和老乡、干部们交流脱贫奔小康的心声感受。李强说,越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只争朝夕、真抓实干。

7月17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与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一同来到勐海县勐混村看望建档立卡户小友一家,详细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关切询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祝愿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陈正宝 摄

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上海援滇特色在哪里?大江东工作室今夏深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踩点”,发现“求真务实”是要诀之一。深化产业扶贫,帮助当地农特产品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充分依托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建立长期稳定供给关系,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东川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骄阳似火,两位正在劳作的大姐,分别聊起自己的故事。种了一辈子苞谷、花生的李石兰,没想到能侍弄火龙果这种新鲜东东;60岁的蒋明华以为这个岁数只能是家人的负担,没想到,在家门口她还找到份净菜的零工贴补家用……她们的命运,都和遥远的上海息息相关。在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74个贫困县中,由于派来了援滇干部,对接了上海大市场,类似故事在很多贫困户的家里发生。

今年,上海市财政压力加大,但援滇资金继续增加,这钱怎么分下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如何激发?资金精准落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了吗?……东川区的援滇故事,透出上海风格。

用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驻昆明办事处主任罗晓平经常对上海挂职干部说的话,就是“扶真贫,真扶贫”,“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着力抓好项目推进,严格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确保项目按时、高质完成,发挥最佳效益。”

家门口就业,月收入1000元成过去式

每天早上8点,东川区汤丹镇姑庄村村民李石兰就扛上锄头,拎着工具袋,坐上村口一辆大巴,有说有笑地和几十个同村姐妹一起去5公里外的火龙果园“上班”。

东川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建档立卡户李石兰家有几亩田地,但都在山上,苦上一年也收不上多少。

“小龙女,哎呀,你现在挺着大肚子,少往地里跑。”田埂上,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准妈妈,顶着烈日走来,李石兰心疼地朝她喊。

徐庆,因为率先引进种植火龙果,东川区小江河畔乡亲们,都叫她“小龙女”。2013年,辞去在昆明的工作,这位年轻姑娘来到东川荒滩,和丈夫共同经营一家公司:昆明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起研究向火龙果要致富路,打造田园梦。

2014年,第一批火龙果成功挂果。徐庆扩大了承包的荒滩面积,如今已达1000亩。使附近村民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用,她想多带动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园子的140名工人中,有80名是像李石兰一样的贫困户。除了每月固定的2000多元收入,贫困户还能从上海援滇资金中,每人一次性获得1000元补贴。”徐庆说。

去年,政府补贴一部分,又和亲戚们凑了一部分,李石兰家搬离山上的危房,住进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她有喜有忧,“新家安全、漂亮,但开销也大,水、电、粮,样样都花钱,还是要下苦才行。”说话间,李石兰加快了手中的除草速度。

李石兰在田间打理火龙果园。

距离李石兰50公里外,东川区铜都街道炎山村一处蔬菜分拣中心,村民蒋明华正手脚麻利地给一堆刚从地里摘上来的娃娃菜剥叶子。她的脚边,是成箱包装好的娃娃菜,工人一箱箱往停在门口的货车上搬着……装满后,将整车发往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几天后,就会香喷喷地出现在上海人的餐桌上。

分拣中心里村民正忙碌着。

下午4点,蒋明华擦擦手,收拾收拾就要回家做晚饭了,在“工分”本上签个字,一天60元入账,心里美滋滋。

在东川,许多当地农户加入合作社,有了固定收入。之前,基本是地里种啥吃啥,种的都是苞谷、红薯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交通不便,也受观念影响,当地农民很少出去打工,收入难以提高。

这两年不同了,在东川区6镇1街道1乡中出现了许多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也频繁了,整合了原先分散在山头、坝子上的田地,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

悄悄让东川发生变化的,有一股上海力量。自2017年对口帮扶昆明市东川区以来,上海市及普陀区两级政府统筹帮扶东川资金1.1亿元,帮扶项目25个。普陀区先后向东川区选派了5名扶贫挂职干部、18名专业技术人员(8名支教、10名支医),东川区也先后有300多名干部人才赴上海培训学习。

800人争50岗,上海干部发掘好项目的眼光很“毒”

只有初中文凭的昆明市惠优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舒英华,是东川区铜都街道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从农户家收了蔬菜,统一运送到昆明市呈贡区蔬菜集中分拣中心,再销往全国。

舒英华正在展示他将要运到上海的苞谷。

时间一久,他觉得不划算:“运到呈贡分拣,每公斤成本增加5毛钱,要是直接在地头分拣好,直接运到大城市呢?”

想法很美,资金、设备、人手哪里来?上海市普陀区援滇干部,挂职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的季赟,注意到这一项目。舒英华想法落地。去年,首批350万资金到账,3间冷库在炎山村建起来。培训一两天的农民,就可以上岗净菜,拿计件工资,时间自由,干半天收入50-60元。

第一批计划招聘50人,但村里来了800人,蒋明华幸运入选。“招聘场面火爆,村民们真的喜欢。毕竟离家近、时间自由,收入也尚可。”季赟说。

对带动卡户脱贫较多的公司,上海在产业帮扶和项目支持上,也会有所倾斜,小龙女的火龙果园、舒英华的蔬菜分拣中心,在后续基础建设、技术支撑、销售平台等,援滇资金也会优先考虑。

舒英华的分拣中心成立不到一年,订单源源不断,有的直供“海底捞”和“云海肴”。

这样的精准投入在东川还有很多,幕后推动者不乏上海援滇干部,人生地不熟,他们的眼光何以如此“毒辣”?

一年前初到东川,手握援滇资金,季赟逢人便问,“哪里有好项目?”

前10个月,他和同事跑遍每道川、每个谷,“蔬菜大户很多,但带头人干事意愿是否强烈?项目落地可行性?能带动多少农户?要谨慎分析才能选准。”

东川每年降雨量500-600mm,年蒸发量高达1500mm,严重缺水。紧邻小江流域,水有,但引不过来,属于结构性缺水。早些年,当地计划投资1800万元建光伏提水项目,上海干部发现,使用自然能提水技术效果更好,造价只有一半,维护费用微乎其微。“不用电、不用油,水就往高处走。”于是,人称“陆提水”的上海人陆明伟,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来了,利用微小的水流落差,通过压力转换,能把水压到百米以上,实现了水往“高”处流。

山谷间的自然能提水工程。

“上海人是想省钱?这法子看着很‘土’,靠谱吗?”铜都街道当地干部一开始心里打鼓。不急,先敞开讨论。

灯火通明的会议室,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副组长边慧夏拉着大伙儿一讨论就到深夜。“扬程1000米,最高提水量一天1000吨,灌溉3000亩山地。”拿着一叠报表,边慧夏给大伙儿划重点,“用上自然能提水,山地可以发展经济林果,估算人均收入每年能增加6000元。”比对两个项目各方因素,事实和数据让当地心甘情愿请来“陆提水”。

而白天上山考察,晚上开会的“传统”则从此保留了。

“枇杷长得不错,过两年就能挂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多着呢!”“自然能提水把山脚的水提到了山上,但整片山铺设开来还需要配套管网,咱省下的钱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入夜,大家又热火朝天讨论开来……

援滇资金怎么发?原则是透明、高效、再生力

在东川区铜都街道梨坪村的山地上,半人高的枇杷树长势喜人。细看每颗树苗根部,一根管道埋在土里若隐若现,每天定时打开开关,从山脚下用自然能提水工程提上来的水就会像毛细血管一样,通过这一管道,在整个山头铺开。

刚种下的枇杷树。2年后挂果之前,枇杷树预留的空间里可以套种花生。

琵琶经济效益高,但这些树苗是去年到今年陆续种下的,预计2年后才会挂果。合作社里一合计,在琵琶树长高之前,在地里套种花生,又是一笔收入。

“挂果后每亩收益1.5万元,以前种玉米,每亩才800元不到。”正在地里干活的梨坪村村民陈会说。

在东川,常听到亩产增值的好消息。上海的资金是杠杆,撬动了增收,但这部分钱能否精准落到贫困户手里?一旦没了政策、资金扶持,产业能实现自身造血功能吗?

援滇资金怎么花?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上海人心里有盘算,不撒“胡椒面”,也不一发了之,最好让钱生钱。边慧夏说,以舒英华的蔬菜分拣中心为例,上海投资350万元,不是给到他个人,而是投给分拣中心所属的村合作社,舒英华扮演类似代理人的角色。除此以外,分拣中心每年还要拿出350万元的7%的利息,交给村集体,用于村子的建设。如果舒英华聘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户还能享受一次性1000元补贴……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海财政压力很大,但优先确保援滇帮扶资金,按时拨付、能早不晚、一分不少。

资金拨付,也有时刻表。“3月6日,第一批资金下发,按规定,15天内要到达县一级。还有月报制度,项目资金有没有用偏?项目开工率、执行进度怎样?每个环节都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潘晓岗说。

“我们的扶贫故事在云南

磅礴的乌蒙山川迈开双腿走遍

我们的扶贫故事在云南

汗水渗透红土留下永恒的诗篇……”

6月中旬,上海市肺科医院援助东川区的5人小分队即将启程离开,新的5位医生也已经就位。在依依惜别中,大家唱起了边慧夏参与作词的这首《云南扶贫故事》,大家的眼眶都有些泛红……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季觉苏拍摄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