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茶,怡然自得小世界
2013年02月13日23:52 手机看新闻
听说上海青浦县商榻镇盛行“阿婆茶”,还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婆婆们每天要聚拢喝喝茶、谈谈“山海经”,而且一天两场———上午茶、下午茶,着实感到惊奇。
印象中,老头迷象棋、泡茶馆、听说书是天经地义的享受。可老太太似乎生来是带孙子、洗衣、烧饭、伺候家人的劳碌命。能提个半导体收音机,边做家务边听戏文,便是很不错的娱乐了。商榻镇的老婆婆们怎会这么想得开,把日子打发得如此快活、滋润、自在?这是怎样的水土养育的性格?
9月27日,赶到青浦已是10点,错过了上午茶。中午,镇广播站的叶同志把我带到三面环抱淀山湖的蔡浜村。幽静的小村,除了三两声鸟鸣鸡叫和邻里隔着窗户的对话声外,没有一点杂音。问在家门口洗衣的老人,哪家有下午茶,她说多着呢,有好几家。她要去陈彩娥那儿,早上来请过了。到陈彩娥家,她正在摆桌椅,10张小竹椅围着长长的茶几,一排玻璃杯里冲了半杯“点茶”,溢着阵阵清香。茶几上散放着长生果、一碗萝卜头和一碗榨菜。这是必备的“下茶菜”。她说摆什么菜,老人是不在乎的,青豆上市吃青豆,毛豆上市煮毛豆,有啥吃啥。陈彩娥忙前忙后,很开心。近1点,老人们陆续来了,没有寒暄,没有道谢,来了就坐下,像进了自己家一样。有人拿着毛线,有人抱着小孩,有人带来一大捆毛豆秆,还有人提来一篮毛芋艿。不多会,地上撒满了毛豆秆、芋艿皮,也没见主人嫌脏皱眉头。今天是中秋,晚上团圆饭上煮毛豆和糖芋艿是主食,老人们把家务挪了个地方,聚在这里手不停、嘴也没闲。张根妹老妈妈近来牙龈发炎,大家关切地叮嘱她要及时治疗。老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电视节目,从瘫痪女工房金妹为“希望工程”缝制书包,献爱心真不简单,到“杨玉霞毁容”应受法律严惩……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
52岁的范秀珍打着毛衣,她还在村五金厂上班,这阵活少,3天轮做一班。上午在2队张福潮家喝过早茶,下午被陈彩娥请来。她说喝“阿婆茶”是村里人的习惯,上午7点多,下午1点多,忙时短点,闲时长些。大家聚在一起轧闹猛,只要不生病走得动,没人肯在家守寂寞。她一个月也要“等茶”(请人上门)好多次,每月花费茶叶一斤多。这风俗怎么形成,又如何传下来,只能问村里上年纪的人了。
75岁的陈老太太手脚很灵便,没多会已剥了一大碗毛豆。她说“阿婆茶”她喝了50多年,自从嫁到蔡浜村,老有人请,她也“等茶”请别人,她的婆婆年轻时已经如此。女人们喝茶,手里从来不空。因紧邻淀山湖,当媳妇的就在家里带孩子编虾笼、虾笼卖给湖上捕虾人,赚点买米钱。男人多半给地主当长工,闲时去茶馆喝茶领市面,回家告诉老婆竹子和虾笼的行情。现在虾笼是淘汰了,但“阿婆茶”却成了老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寄托,一天不聚不喝就觉得日子漫长而难过。而能“等茶”或被人请茶说明人缘好,因而人人乐此不疲。
这个村不大,总共400多人,3个生产队。可喝茶的名堂很多,结婚喝“喜茶”,生子喝“添丁茶”,造房喝“进门茶”,上大学喝“状元茶”……每逢这样的大喜,在一两天内分早中晚三场茶,全村人都会到场,既不铺张,又很热闹。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村庄竟然自建礼仪,让清清一杯茶构建了一个自得其乐的小世界。
小村流水般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和睦,“阿婆茶”便是其中无影的链、无声的缘。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10月3日
- 东风雪铁龙
- 东风雪铁龙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恒源祥
- 中华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