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的背后,竟藏著這樣的歷史與風景……

“洋涇浜”,這個詞上海人都不陌生,現在的它作為形容詞,時常被人們所使用。但更早的洋涇浜,指的是上海過去的一條河浜,於20世紀初被填沒筑路,即現延安東路。
時光荏苒,洋涇浜已成回憶,但它所代表的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卻不曾因時光而褪色。5月28日上午,正值第22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活動普及周,楊浦區圖書館聯合上海通志館、學悅風詠書社,在綠瓦體育書店舉辦了一場“何以上海”系列講座第二講——“洋涇浜北邊:歷史與風景”。
本次講座特邀中國近代史學科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陳祖恩作為嘉賓,借助“洋涇浜”這一上海近代的特殊意象,鮮活展現都市人的生活史。
上海開埠以后,工商業的繁榮、新興的都市文化、中西文化的沖突與交融都集中在洋涇浜北邊,東面以外灘為界,西至西藏中路,南面是今日的延安東路,北面則是漢口路。
陳祖恩從“洋涇浜北邊”“市民生活的煙火,都市的靈魂”“鬧市裡的大旅館”三個方面,展開主題論述。他認為,洋涇浜與上海都市形成的起點相聯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洋涇浜北邊,當時開設了英國總會、仁濟醫院、格致書院、三井洋行等,說明它在很多方面是領上海風氣之先的。
很多人提到洋涇浜,就聯想到“洋涇浜英語”,這是因為洋涇浜曾是上海對外貿易重要河流之一。由於中外商人語言交流不便滬語結構為主、夾雜英文詞匯的洋涇浜英語才逐漸形成。
在洋涇浜北邊的商業中心,居民住宅鱗次櫛比,街角煙火氣旺盛。總有人說,“上隻角”是上海的靈魂,陳祖恩卻不完全贊同。他說,西南的高檔住宅區固然有其精華,但滬江人情、市民生活、街角人文以及西化東漸的傳承,才是上海的真實內核。講座中,陳祖恩通過講述杏花樓的歡宴、競爭中的天蟾舞台、慈善團體仁濟堂、富庶地段的菜場等歷史故事,帶領讀者走進百年歷史,一同見証當時市民生活的興盛,重溫那一抹記憶的亮色。
大量的圖片資料、清晰具體的講述,一場講座仿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隧道,讓大家能切身感受到近代市民的日常生活與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的碰撞,進一步了解海派文化的精髓。
互動環節,讀者就洋涇浜與洋涇的聯系、洋涇浜北邊的界限、上海橋梁的命名等主體與陳祖恩深入溝通。活動后,不少人還與陳祖恩進一步交流,並表示獲益頗多。
記者了解到,“何以上海”系列講座聚焦上海城市發展與海派文化特色,下一步將繼續邀請上海文化資深研究專家,在宏大的歷史講述中體現滬江人情、市民生活與城市的煙火氣。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