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科創味”為何越來越濃?

2023年05月12日15:58 |
小字號

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近日舉行。會議強調,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頂尖人才引進、加快產業生態培育,奮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

整日與圖紙、模型為伴的“全職奶爸”是怎麼“帶娃”的?“新職業”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度過無數個輾轉難眠的日日夜夜﹔當人工智能的影響突破“純技術”領域,“淺嘗”如何不“輒止”?在AI的創作下民族特色與藝術碰撞出的新奇火花讓土家族學生驚喜,高科技與藝術的“互動實驗”在高校蓬勃開展,“AI+教育”、校企合作助推科技創新“跨界破圈”﹔一杯下午茶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走出去”+“引進來”,政策第一時間直達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伸手可得”……

堅持“三區聯動、三城融合”,

楊浦在大力推動在線新經濟發展、

全面布局數字新賽道建設的過程中,

“科創味”越來越濃。

整日與圖紙、模型為伴,“全職奶爸”怎麼“帶娃”?

當整日與圖紙、模型為伴的理工男做起“全職奶爸”,是怎樣的奇妙場景?

“每個男孩都有一個科幻夢。但我從沒想過,身為一名理工男,我竟然真有一天會接到‘宇宙訂單’。”王昕,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傲鯊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設計師、機械工程師,也是一名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今年年初,他和伙伴們一起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參演了火爆全國的電影《流浪地球2》。

說起自己研發的機器人,王昕笑稱:“就好像提前做了奶爸,這些機器人就是我們的娃。”

很多人並不了解王昕的職業,也不了解王昕的“娃”到底指什麼。以“電影明星”外骨骼機器人為例,它是可穿戴式機器人,如同“鋼鐵俠”的盔甲。按照功能,分為人體增強類和康復類兩種,傲鯊科技研發的屬於前者。穿上它,普通人能秒變“大力士”,更輕鬆地提起超負荷重物。

機械戰斗、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流浪地球2》中現實科技與未來想象的激烈碰撞,讓多少觀眾直呼腦洞大開。然而,做“電影明星”,絕非外骨骼機器人的主業,如何更好地為“打工人”效力,才是技術命題。

所以,“娃”養得好不好,關鍵在於“體重”夠不夠輕、關節夠不夠靈活、負重夠不夠大,這直接決定了穿戴者的使用體驗。最理想的狀態是,就像穿一件衣服那樣輕巧方便,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當前,傲鯊科技的主要產品根據使用部位,分為上肢、腰部、下肢、全身四種,其中上肢外骨骼機器人屬於經典款,已發展至第三代,自重6.5公斤,可為穿戴者提供約15公斤的負重助力。

現實生活中,外骨骼機器人已逐步運用於航空、汽車、建筑等工業場景。比如近期,在徐匯濱江的一處建筑工地上,傲鯊科技的外骨骼機器人已踏上“搬磚”征途。

而在養老院、醫院、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地,如果有了外骨骼機器人的參與,護理員們也能輕鬆不少。

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的時代。2022年6月人社部公示的18個新職業中,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赫然在列。

愛科幻、夠年輕、對待工作從不鬆懈,是傲鯊科技一線技術人員的三大特征。他們各有分工,但幾乎每個人都是全能型選手。王昕的同事趙樓,曾是四驅車狂熱愛好者,如今是技術工程師。

“比起四驅車,機器人肯定是更復雜的。我們現在研究的外骨骼機器人,現成的隻有零件,我們要把每個零件組成小單元,小單元再組成一個大單元,就這樣一點一點堆疊起來,形成一個總成。”趙樓告訴記者。

隨著第四代外骨骼機器人的橫空出世,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傲鯊科技市場部團隊開始出入於全國大型展銷活動。而“幕后英雄”王昕等工程師則努力在技術上實現新的突破。

對於這些“幕后英雄”來說,相對成功,失敗才是“常客”。桌子下的兩排紙箱,裝滿了技術人員無數個輾轉難眠的日日夜夜。“在最終拿到樣品之前,哪怕電腦模擬再多次,也沒人能百分百確定,它會成功。在真正做出產品之前,報廢件可能要做個三、四代,甚至四、五代,用不斷的實驗去‘打磨’。人體模型成為我們的工作伙伴,每個設計師幾乎都是半個醫學生。外骨骼機器人不同於普通人形機器人,如何用簡單可靠的設計,滿足人體復雜的運動,這是非常難的一個地方,就靠一些奇思妙想。”王昕說。

由於外骨骼機器人通常服務於“打工人”,比如護理員、建筑工人、快遞整理員等,但這並不直接給企業產生效益。因此,傲鯊科技現已開放短期租賃服務,盡可能為企業壓縮成本。科技的目標從未改變,就是讓設備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

傲鯊科技市場總監張華表示:“去幫助我們的產業工人也好,或者說我們的用戶也好,希望我們的設備是靶向型的,精准型的。”

科技與藝術的“互動實驗”,“淺嘗”如何不“輒止”?

隨著ChatGPT“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的影響已不局限於“純技術”領域,高科技與藝術的“互動實驗”一直在進行。

“我們在作品中添加了民族紋樣與建筑特色,在AI的創作下第一次看見自己的民族特色與藝術碰撞出如此新奇的火花。”近日,在“元點——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能藝術展”上,土家族學生胡馨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歷程。

無獨有偶,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舉辦的快充引力《藝術光田》青年師生藝術設計作品展上,受到關注的互動作品《粉紅大象》也是出自學生之手。作者——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學院大四學生陳澤盈說,靈感來源於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現象。“比如平時出門時,我會突然想起是不是忘了鎖門,於是一整天都會陷入焦慮,有意思的是,這種侵入性思維,往往越關注它,它對我們的影響就越大。”

於是,陳澤盈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裝置,體驗者距離投影板越近,代表侵入性思維的大象色彩就會越濃烈。當體驗者拉動大象尾巴時,就會產生沖走畫面的“抽水馬桶效果”。

新的技術趨勢,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上理工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學科基礎課程組的教師們與時俱進,嘗試開展第二課堂,進行人工智能繪畫的教學,在設計類大一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

此次上海理工大學人工智能藝術展,呈現了師生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的插畫、攝影、CG(計算機動畫)、包裝設計和裝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為未來的藝術教育和產業提供新的思路和創新方法。“AI的思路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完全想象不到,輸入關鍵詞后會出現怎樣的作品。而看到作品后會感覺我的想法還可以被這麼解讀,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不同的思路。”學生托合江·努爾蘭說。

關於人工智能能否取代藝術創作的思考從未停止。談及人工智能對藝術教育的影響,上理工版藝學院副院長陶海峰表示:“對於藝術創作者,人工智能工具應當是高效的,提供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性。現有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幫助快速輸出海量素材,但最終優秀的作品,是需要具有一定美學素養和專業方法論的創作者下達指令,對素材進行甄選、修改和二次加工。對於藝術設計行業而言,可以預見到機械重復性勞動將被淘汰,更加需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作型人才,這就對藝術教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快充引力《藝術光田》青年師生藝術設計作品展現場,不少工業設計作品已在現實中落地。比如行李運送機器人,可在酒店旅客入住與退房時,幫助搬運一箱一包的行李量,以全新的交互方式提升入住體驗,降低人力成本。

作為“五五購物節”系列活動之一,該展覽涵蓋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工業設計等多個專業領域,集中展現了近年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學院師生的創作成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進高校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也是驅動企業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活動現場,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共同簽署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及研究生專業實踐協議。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法表示,今后,雙方將合力創建“藝術光田”創新設計與創意孵化平台,圍繞設計與時尚融合、文化與科技創新、藝術與商業跨界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助力高層次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和上海時尚產業蓬勃發展。

而對於上海理工大學來說,人工智能藝術展只是一次“淺嘗”,但並非“淺嘗輒止”。“學校將不斷探索‘學科+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發展新模式,結合人工智能推動藝術創作、科技創新與教育創新。”上海理工大學總會計師趙明說。

服務“伸手可得”,一杯下午茶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楊浦正大力推動在線新經濟發展,全面布局數字新賽道建設,集聚了嗶哩嗶哩、商米科技、千尋位置等一批科技型企業。

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楊浦區作為上海市唯一區級政府,參加峰會“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這些企業“集齊亮相”,不僅展示了楊浦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成果,也為楊浦數字經濟“走出去”和“引進來”探索了新模式和新路子。企業的“茁壯成長”,與楊浦打造的“沃土”密不可分。

作為“非正餐”,一杯下午茶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日前,營銷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葉巍嶺,東方富海投資總監鄭光泳,尚承投資創始管理合伙人宋世杰,ICY 全球設計師平台創始人顧瑩櫻,舒倍登聯合創始人路國鋒,在互聯寶地楊浦園共飲“科創金融下午茶”,探討數智時代的流量密碼。

在這場科創金融下午茶在線新經濟專場活動中,首個“楊浦科創金融服務工作站”揭牌,楊浦首家“金融服務聯盟”啟動。

據了解,“楊浦科創金融服務工作站”由區金融辦統一指導,區金融聯合會與園區共同運營,旨在進一步增加政府與區內各類科技金融主體溝通的觸角與頻率,確保各類助企政策能夠第一時間直達企業、惠及企業,讓金融服務“伸手可得”。

在楊浦,這樣的“觸角”在不斷延伸。

作為國內海藻領域的領軍人才,張淑平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帶領團隊創新推出眾多海藻系列應用與產品。在2020上海工博會期間,張淑平海藻化學生物制造創新工作室展出海藻相關產品20多種,令國內外客戶刮目相看。

作為楊浦區台聯會會長,張淑平日前來到福建省三明市交流考察后,感到“收獲頗豐”。在三明期間,楊浦區台協工委會、台聯會分別與三明市台協會、三元區台聯會簽訂締結友好台協、台聯協議書,“張淑平海藻化學生物制造創新工作室基地”成立。

提到此次和三明市的合作,張淑平十分高興:“這裡海藻資源豐富,為后續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這裡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團隊,科研技術高,相信研發基地的設立,可以很好推動滬、明、台三地的交流合作。未來,我們將貫通海藻微藻生長固碳生物鏈、化工生物制造鏈和產品應用鏈,實現‘全綠色’產業項目落地。”

不斷推動交流合作、提升服務質量,是楊浦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現場,楊浦展區特別設置商務洽談區,短短數天,共接待來訪單位、企業50余家,參觀人次過萬。

區委宣傳部、同濟大學文科辦共同參加智能社會治理論壇,建立了與福州市鼓樓區及其它基地的交流機制﹔區科委與上海電氣智慧城市、上海聯通和市信息行業協會等單位拜訪當地數字經濟企業,為相關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對外合作搭建平台……以此次參展為契機,楊浦在對外合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據悉,今年楊浦還將成立環同濟、濱江、長陽創谷等3家科創金融服務工作站,各方金融力量將形成合力,全力支持普惠科創企業,打造可推廣的合作模式。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