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顏值!上海這些園區是產區商區,也是“景區”

高顏值加持,同時提升開放性,加強與社區街區融合,帶動周邊城市更新
上海這些園區是產區商區,也是“景區”
■本報記者 吳越 周楠
前不久,國際知名大賽繆斯設計獎公布新一輪獲獎名單,寶山區的上海北郊未來產業園力壓全球數千個參賽作品,斬獲建筑設計類最高獎鉑金獎。
一個在郊環外的“荒地”中建起的新園區,為何能獲得在全球創意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獎項?從空中俯瞰,北郊未來產業園“嶺”與“谷”的空間布局讓人眼前一亮。高層、大體量的建筑沿周邊道路設置,隔絕了噪音。中部小體量的多層建筑群構成“谷”,以其細部設計及人性化尺度特色,與中央綠廊“靜謐幽谷”和開敞空間共同營造出特色氛圍。一條以步行為主的共享環路貫穿“谷”地,為辦公人員提供多層次的景觀,激發多樣化的活動。
近年來,上海出現不少像北郊未來產業園這樣的高顏值園區,它們沒有市中心黃金地段天然的流量加持,沒有歷史風貌街區優美環境的環抱,有的位於外環、郊環邊,卻憑借出色的建筑設計或是對老廠房老倉庫的合理保護修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高顏值是這些園區的重要特征,也成為園區招商的敲門磚。當然,僅靠外在美還不夠,在運營和發展過程中,這些園區紛紛意識到,內在活力的激發和整體生態的打造才是其生命力的保障。為此,園區紛紛導入豐富的內容與活動,並在相關部門推動下不斷提升開放性,加強與社區、街區的融合,帶動周邊城市更新。
城市因人而興,園區亦如此。提升人氣的過程,也是園區鞏固和增強其核心競爭力的探索過程。
不佔據區位優勢
卻靠高顏值吸睛
辦公環境優美,適合靜心做研發
北郊未來產業園的設計打動了國際大賽的評委,也吸引了企業。一批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領域企業前往考察后紛紛入駐,“辦公環境優美,適合靜心做研發”是他們共同的感受。
無獨有偶。緊鄰繞城高速青浦白鶴出口的鶴望·智谷園區,也因其出色的顏值先后獲得2021AMP美國建筑大師獎優勝獎、2021倫敦設計大獎銀獎等榮譽。
鶴望·智谷園區建筑群採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突出現代感,並對傳統石材進行二次利用,同時結合穿孔板、瓦楞板等材料體現時代性。綠化率高達33%的園區隨處見綠,中央庭院與綠色生態水岸相呼應。
由德國海歸博士創建的新材料企業順心谷微波對園區一見傾心。企業負責人說,這裡的環境與他在海外工作的環境很像,每天上班都感到心曠神怡。來自新加坡的工裝設計研發企業歐裡優商貿也有同感。企業中國區負責人表示,盡管園區租金相對周邊要高出近50%,但作為一家從事設計工作的企業,他們願意為設計買單。
有意思的是,園區還因“美貌”獲得一筆意想不到的收入。鶴望·智谷投資運營方普陀區桃浦鎮鎮屬企業上海新金環企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慶良說,“園區第一筆收入不是租賃費,而是廣告費”。原來,當時大眾汽車的一款新車正在尋找廣告片取景地,攝制團隊一眼就相中那時還處在開發期收尾階段的園區。
縱觀全球,論顏值,存量地塊轉型而來的園區魅力不可小覷。保留下來的碼頭、廠房、煙囪、水塔,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厚重,環境的整體提升和空間的開放再利用,則讓更多新鮮血液注入,迸發出思想與創意的火花。英國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區域延續數十載的文化復興,德國魯爾工業區褪去重工業色彩、導入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后的涅槃重生,都已成為經典案例。
上海,一座有著豐富工業遺存的城市,也涌現出一批在老廠房基礎上改造而成的現代園區。它們或許並不佔據區位優勢,卻也因為新舊交織的建筑設計色彩成為企業辦公地和市民游客的打卡地。
比如位於蕰藻浜、黃浦江交匯處的半島1919文化創意產業園,由原上海第八棉紡廠改造而成,前身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大中華紗廠和華豐紗廠,內有幾十棟歷史保護建筑。除了在園區工作的人,來的最多的便是攝影愛好者,一逛就是半天。
距離半島1919園區幾公裡的中成智谷園區,曾是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上海儲運)分公司所在地,轉型后成為原創家居設計品牌和互聯網企業進駐的園區。內部保留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的中成專線舊址,如今成了園區的藝術活力線。
視線西移,曾經的英雄金筆廠因桃浦地區轉型發展需要被桃浦智創城收儲,見証了民族企業發展脈絡的廠區被整建制保留下來,現成為中以(上海)創新園所在地。
蘇州河邊,空置多年的原江南造紙廠蛻變為開倫·江南場,8幢不同風格的歐式主體建筑和修舊如舊的藝術風格,吸引了大量互聯網技術、媒體與藝術、咨詢服務行業優質企業入駐。
在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夏雨看來,在文化、創意、科技資源集聚的大都市,一些不具備天然關注度的園區也可以憑借“好看”成功引流,但這只是第一步。
好看好用又好玩
休閑間靈感乍現
上班看電腦下班賞藝術,心態好了
“要持續吸引年輕人,讓企業安心留下來,其實要做到‘三好’,即‘好看、好用、好玩’。”夏雨認為,上述園區相對於市中心區域的園區辦公樓成本更低,具備一定優勢,但如果內容、配套設施和服務不到位,無法讓身處其中的人享受到豐富的城市功能,也很難走得長遠。
好用,指的是能夠滿足企業辦公需求。鶴望·智谷負責人介紹,園區對於沿街樓宇的圍擋有著獨特設計,特意設置可拆卸圍牆,可根據企業承租需求將圍牆打開,變為多功能用房,無須推倒重建。
在中以(上海)創新園,老廠房加固改造征集方案時就注重聽取企業意見。園區總經理強浩說,當時共享辦公模式很火,企業呼聲比較強烈,園區在第一輪次的改造中就拿出兩幢樓將內部改造成小格子空間,每引進一家單位都會先為創業者提供1至2間。“慢慢地企業成長了,需要更大空間,我們再重新安排。針對一些已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我們也有更大的空間進行匹配。”
如何將有限的空間更好地匹配給合適的承租方,也考驗著園區的智慧。去過半島1919園區的人都不會忘記處於西區C位的鐘樓,這座四層磚木結構的小樓面向景觀大草坪,氣派養眼。直到一年多前,那裡還是間飯店,雖然每天生意不錯,但和園區的整體定位和氛圍不相符。園區總經理王建華說,過去幾年,園區科創型企業佔比增高,帶動了畝產稅收的增加,“我們也開始思考怎樣在內部騰籠換鳥,把更好的空間留給科創型成長型企業”。
經過努力,半島1919園區與飯店達成退租協議,鐘樓也迎來新的入駐企業。山東中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余洪達說,企業專注於先進材料領域的研究,因業務拓展需要來上海設立營銷總部,跑了不少園區,最終選定半島1919。雖然目前承租面積隻有900多平方米,但園區拿出標志性空間給到企業,讓員工們十分欣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高顏值的園區不僅吸引著文化創意類企業,也因為“好玩”而打動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事實上,從事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科創從業者更需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放鬆,園區內多樣的場景切換和活動內容對他們來說既是休閑,又是靈感的源泉。
中成智谷園區中央有一方大草坪,是企業員工最喜歡去的地方。午休時,有人會買杯咖啡、圍著草坪散步,或是在一旁的籃球場、滑板場上運動,有人會去家居設計店逛逛,也有人選擇什麼都不做,躺在草坪上“放空”。去年草坪區域改造升級,不少企業員工擔心草坪面積縮水,看到改造成果后鬆了口氣。低密度的園區,穿插其中的藝術裝置,還有“寶藏大草坪”,實則都是園區“以人為本、為人所用”理念的體現。
“來考察的企業隻要在我們這裡逛上一圈,自然有了感受。”中成智谷董事長何增強說,眼下園區的空間顏值已名聲在外,而為空間注入內容,更好地滿足企業和人員的需求是關鍵。前不久,一家生物醫藥實驗室入駐,負責人是同濟大學的教授,一看到園區環境和氛圍就果斷拍板。還有一家智能制造企業也在與園區溝通,計劃承租3000平方米的場地。
有意思的是,美術館也逐漸成為園區招商一大利器。在上海,不是隻有文藝青年才會看展,“文創+科創”的疊加效應為更多人所認同。
中成智谷園區的中成美術館內常有各種展覽,一位在互聯網企業微盟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自己有時間就會去看一看,“上班對著電腦,下班欣賞藝術,心態都變好了。”寶山大場1876新視覺文創產業園的東北角也有一座美術館,盡管還未開園,但入駐企業已有了想法,希望未來能在欣賞藝術之余更好地利用這個難得的公共空間,舉辦一些行業交流活動和TED演講。
產區商區和景區
成周邊社區客廳
人與人交互緊密,園區才有活力
如今的中成智谷園區是這樣的圖景:白天是白領的辦公地,清晨和夜晚是周邊老百姓的后花園﹔周一到周五草坪上比較空,一到周末就成了時尚潮流人士的打卡地。
在不少園區運營方看來,園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要立足所在區域進行融合發展,帶動城市更新。換言之,園區是產區,也是商區,同時又是周邊社區百姓的城市客廳,還可以作為市民游客游覽的景區。夏雨認為,政府應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各類資源要素的集聚與融合,使其自然發生化學反應,依托園區形成一批創新城區。
“剛開始的時候幾乎什麼活動也沒有”的中以創新園,如今靠以色列科技文化沙龍打響了品牌。通過文化展示、藝術體驗、分享互動、娛樂休閑等多維度空間價值的釋放,沙龍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休閑活動,包括專題畫展、讀書會等,也讓更多有志於創新樂業的年輕人找過來。
在開倫·江南場沿河一側,一個形似白色機器人、頗具后現代風格的建筑吸引市民駐足。據介紹,依托長壽路街道蘇河灣區黨建平台和開倫集團黨委資源,探索園區黨建體制機制創新,園區已將7號樓進行改建,這裡將作為街道的黨群服務站兼經濟發展服務中心。
走進其中,可以發現建筑內部別有洞天。企業可使用共享直播間,白領可以來“加油站”參加創意插畫、聞香制香等課程,來到二樓平台還能眺望蘇州河沿線美景。園區負責人表示,為提升蘇河水岸經濟活力,園區還准備開放部分沿河空間,引入咖啡、輕餐等商業業態,探索入駐企業和居民多元化的社交新方式。
同樣位於濱水岸線的半島1919園區,計劃通過東塊產業自主轉型建設,推進產業資源挖掘、公眾資源優化、濱水空間營造的多目標融合。未來,一個集合獨棟辦公、沿街商業和人才公寓的創新園區將拔地而起,以完善地區產業結構。園區總經理王建華告訴記者,新園區建設完成后,每個小綠地、小花園、小廣場都將成為園區辦公人員和市民共享的休憩場所。沿著新增的南北向公共通道,周邊居民可以不再繞路,直接來到蕰藻浜北岸享受濱水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越緊密,園區才更有活力。”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