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民族工業昔與今:信和紗廠,百年之后的華麗轉身

2023年05月04日15:55 |
小字號

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干山路50號,曾經的紡織時代的黃金地標,如今變身為藝術畫廊、獨立品牌、創意工作室等群集的創意設計主題藝術園區,工業感與潮流美感碰撞出新的生命活力。

M50藝術產業園現貌

信和紗廠老廠房,M50園區內的第一棟建筑,拍攝於20世紀40年代

自20世紀30年代,莫干山路50號歷經多次變革,見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園區現擁有20世紀30-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50余幢,共計4.1萬平方米,是蘇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紡織工業建筑遺存,也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

民族工業時期

1933年,第一棟廠房——棉花倉庫建立,它是近代徽商代表人物周志俊的產業。

1937年,周志俊將青島華新紗廠部分設備遷至此地,建立信和紗廠,以英商名義向香港政府注冊“英商信和紗廠”正式生產經營。

信和紗廠商標証明書

1938年至1939年,上海紗業各廠日夜開工,企業利潤比戰前增長了幾倍,但是市面物價飛漲,資方不斷扣押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甚至隨意開除工人。1939年底,上海接連發生工人罷工,1940年1月,信和紗廠、信孚印染廠、信義機器廠工人為維護和捍衛自身權益自發發動大罷工,史稱“三信”蘇河工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接管了信和紗廠。1944年下半年,周志俊斥巨資贖回紗廠,並於1945年10月全面復工。

新中國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信和紗廠改名為信和棉紡廠,1961年改組為公私合營上海信和毛紡織廠,先后改為“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上海春明粗紡廠”,前后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與生產,記錄著紡織業從蓬勃發展走向生產轉型。

1952年藥水弄派出所為信和紗廠工人開具的戶籍証明

1999年,由於生產轉型資產重組,4萬余平方米的廠房調整出租,從小商小販到服裝廠、印刷廠等小企業紛紛入駐。

產業園區轉型時期

2000年初,這片保存完整的廠房建筑因為其工業感、空間感吸引了畫家薛鬆,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建立在廠房的染整空間,成為第一個入駐莫干山路50號的藝術家。隨后,在薛鬆的介紹引薦下,一些中外藝術家紛紛入駐,形成了一定的藝術規模效應。

2002年,“上海市春明都市型工業園區”挂牌成立。2004年,春明工業園區向文化藝術園區轉型。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藝術家開始在園區內開設工作室、畫廊。

2005年,莫干山路50號正式命名為“M50創意園”。2011年更名為“M50藝術產業園”。

2013年M50創意園區

走在M50,廠房外牆灰白,扶欄鏽跡斑駁,園區內道路狹窄但整潔,建筑結構聯通交錯,昔日工廠的繁華還依稀可辨,時過境遷的滄桑都寫在一座座建筑的鋼筋磚瓦上。作為上海地區最早轉型的工業園區之一,M50最初因莫干山路600米的涂鴉外牆進入市民視野,隨著園區定位愈發清晰,園區運營更加成熟,M50藝術底蘊逐年深厚,這裡各類型藝術展覽層出不窮,吸引著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前衛的弄潮兒、藝術愛好者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前來探訪。

(來源:上海普陀)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