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如何勾繪“文化風景線”→

2023年04月27日17:07 |
小字號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走進一家書店,或是漫步在圖書館的書架之間,以“書”為馬,可觸及一座城市的靈魂。悅與閱同音,始於讀,卻不止步於讀。

一張《“書香楊浦”閱讀地圖》,為讀者打造趣味十足的文化尋寶之旅﹔台上是大學副教授,社區睦鄰中心是“教室”,從古埃及金字塔講到唐朝名畫《步輦圖》,台下的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學習節現場,小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書中看到的實驗,跟著自己的“偶像”一起“玩”懂科學﹔入學兩年多,她在老年大學學遍了舞蹈班、書法班、滬劇班等不同課程,“好好學點東西,相當開心”﹔百年紅色薪火在大學校園代代相傳,學生與“老校長”進行“隔空對話”,紅色文化主題館成為開展“大思政課”最生動的教科書……

“教室”沒有牆壁,“大學”不設門檻,楊浦如何外修“顏值”、內煉“氣質”,逐漸形成“15分鐘閱讀服務圈”“15分鐘學習圈”?

墨香四溢的“地圖”——大學副教授帶著小學生開啟“文化尋寶之旅”

4月22日發布的《2022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2022年,上海人均閱讀書籍13.37本,綜合閱讀率達96.83%。市民數字化閱讀覆蓋率提高至93.56%。

總體而言,上海市民閱讀的主要數據領先全國平均水平,數字化閱讀已成為顯著趨勢,全民閱讀縱深推進。

當天,《“書香楊浦”閱讀地圖》同時發布。

《“書香楊浦”閱讀地圖》,以卡通地圖的形式,標注了位於楊浦的特色書店、公共圖書館等點位,為市民提供文化閱讀交流“新空間”,打造趣味十足的文化尋寶之旅,勾繪楊浦的“文化風景線”。

近年來,楊浦積極實踐“三區聯動”理念,順應全民閱讀發展的新趨勢和居民高品質的閱讀新需求,精心布局閱讀點位,外修“顏值”、內煉“氣質”,形成“15分鐘閱讀服務圈”。

台上是大學副教授,台下是小學生,“教室”是社區睦鄰中心,從古埃及金字塔到唐朝名畫《步輦圖》,4月20日下午,一場關於藝術與人文的講座,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當天,四平路街道舉行了一場“Insight洞見自己——音賽特四平睦鄰音樂讀書空間”活動,帶領青少年兒童體會藝術之美。

“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每一幅都很有韻味,訴說著一段段歷史故事,不僅畫面生動,也能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歷史。”二師附小學生郭家睿告訴記者。

“有誰知道,唐朝名畫《步輦圖》的故事背景是什麼?”“是吐蕃王鬆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授課老師李晨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一向面對的是成年學子,很少給小學生授課,沒想到這一次,孩子們的表現讓他很是驚喜。“挺出乎我意料的。他們都是低年級小朋友,但是講座中的一些基礎提問,他們都能答得上來。這說明孩子們平時在學校裡已經接受了比較好的藝術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另外,當孩子們遇到知識盲區時,也能根據自己的主觀角度,結合歷史事件,對沒有見過的藝術作品做出很好的解讀。”李晨說。

市民美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正是城市文明的生動體現。“其實很多時候,藝術是一件簡單的事,隻需要你用自己的雙眼去感受。”李晨說,“成年人的三觀、審美大多已經定型了,但孩子不同,他們天然具有審美的靈性,有很大的可塑空間。讓他們從小就關注藝術、熱愛閱讀,對我們未來社會文化氛圍的提升很有幫助。”

沒有圍牆的“教室”——小粉絲和自己的“偶像”一起“玩”懂科學

4月18日,同濟小學學生梁惜雯在四平路街道第十七屆學習節現場,見到了自己的“偶像”——“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吳於人帶領觀眾一起“玩”懂科學,探索迷人的物理世界。一個“馬德堡半球實驗”讓大家直呼“科學真神奇”。

“馬德堡半球實驗非常經典,之前我在科學書中了解過。今天身臨其境參加這個實驗,而且見到吳老師真人,我很激動。作為科學課代表,我會繼續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梁惜雯說。

學無止境,關於如何讓孩子“常學常新”,吳於人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小朋友保持好奇心,對很多現象感到好奇就去探究。很多家長說孩子愛問問題,但是問出來我又不懂,那怎麼辦?其實家長不一定都要懂,但必須要跟孩子一樣好奇。比如,樹葉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去查查資料,跟小朋友講講……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重要。”

四平路街道涌現出了一個個“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社區學習點,不斷優化家門口的“15分鐘學習圈”,如今,“圈內”又添兩個新成員——四平路街道圖書館“屋頂花園”和撫順路睦鄰中心“研習室”兩個社區終身教育優質學習點,於當天發布,為居民實現終身學習提供服務。

今年,四平路街道充分挖掘公共空間和服務載體,除了正式啟用的兩個新學習點外,街道打通了學習與社區之間的“圍牆”,例如,街道圖書館免費為同濟留學生辦理借書卡﹔發揮社區睦鄰中心陣地作用,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親子教育指導服務﹔“樓道微改造”“我們的百草園”“阜新路口袋花園”等項目,讓居民進一步融入社區,促進學習型社區多維度聯動發力。

不設門檻的“大學”——退休居民兩年多把課學遍,“好好學點東西,相當開心”

今年68歲的沈園園,年輕時忙於工作,有太多興趣愛好無法實踐,如今退休在家,她終於能一圓藝術夢想。入學楊浦區老年大學兩年多,沈園園學遍了舞蹈班、書法班、滬劇班等不同課程。“以前沒時間,現在心定下來,好好學點東西,相當開心。”沈園園說,“最近決定好好學習滬劇,學了一段時間后,許多滬劇段子我都能自己唱出來了。”

4月17日,楊浦區老年大學春季班開班,恢復線下授課。

腰肢柔軟,動作靈動,情緒飽滿,笑臉盈盈。當天下午兩點,舞蹈教室裡,十幾名學員身著統一隊服,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排練。不久后,她們將登上區級舞台。

再次見到熟悉的老友,學員們無比興奮。課間休息時,大家聚在一起,聊起了近來的生活。58歲的盧君在老年大學學習舞蹈已經四年多了,“我們團隊凝聚力很強,彼此之間很是想念。現在又能在一起跳舞了,很開心!”盧君說。

舞蹈班指導老師馬長林告訴記者,此前,他們已在線上開辦朗誦、聲樂、舞蹈等方面的講座,通過直播、錄像留存等形式授課。不過,舞蹈教學對個人形體、團隊配合要求很高,少了面對面的交流,學員們難以對技巧做到百分百領會。“現在,我們恢復了線下上課,有了這麼好的場地,以后開展活動就方便多了。老師可以當面示范,學員自然學得更透徹。”

記者了解到,本次區老年大學春季班共開設17個班級,包括國畫、書法、鋼琴、聲樂等課程,深受歡迎。

據介紹,區老年大學成立於2004年,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名學員。近年來,區老年大學不斷豐富課程設置,搭建各類學習展示平台。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拓寬老年教育空間和老年大學資源,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空中教學、遠程教學﹔同時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交流合作,加強學員互動,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大思政課”的“立體教科書”——“新學生”與“老校長”進行“隔空對話”

“老校長,您看到了嗎,這盛世如您所願!老校長,您看到了嗎,滬江園百年紅色薪火相傳!”“同學們,我聽到了,我看到了。我們的祖國山河錦繡、國泰民安,我們的學校也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在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揭牌儀式上,大師劇《劉湛恩》的學生演員和劉湛恩故居學生志願講解員以沉浸式朗誦《追尋》,和“老校長”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話”。

上海理工大學湛恩大道旁,有一棟紅磚白窗的老建筑,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愛國志士劉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建成於1922年,其所在的歷史建筑群為上海市第4批優秀歷史建筑,並於2019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前,它入選第八批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上理工的發展進程中,以劉湛恩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譜寫了一部犧牲救國、工業立國、科教興國的歷史。這些歷史被高度濃縮在館內10萬余字展陳大綱中、鐫刻在113件展陳實物上,成為開展“大思政課”最生動的教科書。

主題館共兩層,建筑面積約357平方米,主要包含“熱血鑄豐碑——劉湛恩烈士生平事跡展”和“丹心向春暉——上海理工大學紅色文化主題展”兩個展覽,內設烈士雕像、場景復原、實物(含仿制)展出、VR互動、多媒體視聽、在線展館等,展陳形式豐富。

沿著木質樓梯走入“熱血鑄豐碑”主題展,在參照原貌復原的書房中,放著一把拐杖,觸地那一端已經嚴重磨損。90年前,劉湛恩每天都會拄著拐杖到校園裡走走,和師生們談心論事﹔在這裡,他讓滬江大學從“在中國的大學”變成“中國的大學”﹔也是在這裡,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積極探索教育救國之道。

動力產業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發展的基石。“祖國在召喚,工廠在招手,我們在戰斗中成長……”這是歷屆在四川東方鍋爐廠工作的94位校友寫給母校的信。這封信的背后,是一批批上理學子投身“三大動力”“大小三線”建設的縮影……一樓展廳內的“丹心向春暉”主題展,通過剪影方式,融合學校發展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文化脈絡、地標建筑等元素,詮釋了一代代上理人的報國故事。

據悉,主題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2021年6月開館以來,接待線下參觀來訪人數近1萬人次,340余萬人次在線觀展。

上海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孫躍東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精品陳列項目,同時用好上海市“紅途”平台,推動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向數字領域延伸,拓寬社會教育覆蓋面,讓紅色文化基因代代傳承。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