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千年古塔即將重生 青浦“泖塔”修繕啟動

2023年04月24日15:55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4月24日電 (韓慶)上海市青浦區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全區共有281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位於朱家角鎮張馬村太陽島的泖塔,便是其中10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近日,千年古塔-泖塔即將開啟修繕工作。

據史料記載,唐乾符年間(874-879年),僧如海在泖河中筑台建塔,后增殿閣,名澄照禪院。塔為五層方形,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塔基邊長8.63米,塔身主體高度20.6米,總高28.2米。宋景定年間,改名福田寺,亦名長水塔院。明代多次修繕。塔以泖為名,源於泖湖,其時泖河廣闊,來往船隻都以泖塔為標志,夜間塔項懸燈,指示航道。

泖塔及其澄照禪院地處上海三泖九峰的核心地帶,四面環水,登塔可以遠眺三泖九峰,景色秀麗,歷來是著名的雲間山水名勝,所以許多名人都到此游歷賞景會友,留下許多詩文墨寶。

據載,僅名人所提的匾額就有朱熹的“江山一覽樓”、宋徽宗“雲山堂”、趙孟頫的“方丈”、董其昌的“小金山”、李待問的“浸煙藏月”等匾額。明代徐霞客曾三游佘山,泛舟眺望九峰,他第三次游佘山,轉入泖湖,贊美泖塔:“輝映層波,亦澤國之一也。”北宋文人沈遼《登泖塔題》詩(錢塘人,曾任華亭知縣)、明代申時行《登泖塔》(蘇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狀元,首輔)、明王世貞《再題泖塔因贈修塔住持自正》、董其昌《泖塔夜坐》、陳繼儒《渡泖》等相關詩詞。

民國練塘文人曹修倫曾輯一部《長水塔志》,記錄了歷代泖塔建修和文人所撰詩文的狀況。如南宋吳天澤撰《泖塔記》、明沈霽撰《重修澄照塔院記》、明俞汝為輯《長水塔紀》、明王世貞《泖塔澄照禪院常住田記》、明屠隆《長水塔院記》。這些名人詩文的留存為泖塔提供豐富的人文故事。

1995-1996年經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曾在塔頂天宮中發現明代佛像3尊等文物。遂又成滬上勝景,成為太陽島旅游度假區中的重要景點。1997年,泖塔被世界航標協會宣布為“世界航標遺產”,並列入世界百座歷史名勝燈塔名冊。

時至今日,由於自然風化、雨水沖刷等原因,泖塔廊柱、斗栱、檁條、塔心木等木構件受潮變形開裂,屋面鐵件鏽蝕、局部瓦件脫落缺失,塔剎鐵件鏽蝕,部分牆體涂料脫落,室內踏步破損等,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不利於文物的保護利用。故上海市青浦區文化和旅游局決定啟動泖塔修繕計劃,由文物修繕專業單位經過現場嚴密勘察、精心編制修繕設計方案,並由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論証。

目前,泖塔即將正式啟動修繕工程,本次修繕將遵循不改變原有結構、修舊如舊的原則,保護並恢復泖塔的外觀原貌並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提升。具體方案將按照原有工藝、材料對有損害的木作進行嵌縫、加固或更換,涂抹桐油﹔牆體進行修補和粉刷,屋面進行鋪設,修補戧角等。整體修繕施工工期約為5個月。

據悉,本次修繕是繼90年代以來對泖塔的又一次全面修復。泖塔始建於唐乾符年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青浦歷史滄桑變幻的見証。泖塔作為典型的磚木結構閣樓式塔,反映了中國古建筑的特色、形制,是研究上海地區樓閣式塔發展演變的標本和實物見証。不同於其他古塔,它既是佛塔又是航標燈塔,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藝術及科學價值。對泖塔進行保護修繕,不僅是對文物建筑本身的保護,更是對青浦、對上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弘揚。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