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112城的努力!讓“最后一公裡”成“最美一公裡”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謝衛群 方敏
2023年03月21日1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環繞“家”的小環境小空間,是不是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大江東工作室發現,有一群人,持續5年關注這個課題,關注著百姓的關注。

3月1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熱鬧非凡。室外空地上,戲曲演員們正和著鑼鼓聲表演,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台下居民掌聲陣陣。室內大廳裡,2022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頒獎典禮正在舉行,多位設計師獲得表彰,喜氣洋洋。

這個最初由上海市文旅局和浦東新區共同發起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5年間已從上海浦東擴展至全國112個城市,各方反響頗為熱烈。

累計覆蓋參賽空間3526個,線上線下參與者超過1億人次。

那麼,政府部門為何要舉辦這個比賽?比賽為居民們的公共文化空間帶來了哪些變化?公共文化空間建成后如何長效運營?

“暖亭”很暖

馬桶站成了居民共享的時尚空間

向東新村的公共空間“暖亭”。資料照片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評價公共文化空間大賽:讓社區的“最后一公裡”變成了“最美一公裡”。

“暖亭”就是其中之一。

夜色將至。遠處,滬東造船廠巨大龍門吊與老工業新村呈現一片灰色。近處,一座暖亭的燈亮了。強烈的冷暖色調對比,讓這抹橘黃色的光分外溫暖。

這座暖亭,就是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的一件“得意之作”。

3月16日,大江東記者探訪了這座暖亭。從浦東大道2900號右拐,走進向東新村的主弄堂,兩旁是3至5層高的普通磚混結構樓房。房屋面積狹小,進出多是老年人。往前行約200米,便看到一座70多平方米的兩層充滿藝術范兒的建筑——暖亭。

“暖亭”不大,門口種了一株紅楓。窗戶設計成可移動折疊。窗開時,屋內外格外通透。春日暖陽斜照,幾位居民在暖亭裡翻著報紙、聊著天,有的斜靠在窗台上看著手機……

暖亭一角。受訪者供圖

“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典型的老工人新村,”向東新村居委書記張竹娟說,小區264戶,最小的才8平方米,最大也隻有18平方米。

暖亭原是居民馬桶站,舊改后,不用倒馬桶了,在設計師改造下,成了一個居民共享的時尚空間。

“以前,家裡來個人隻能站著,沒個說話的地方。有了‘暖亭’,開心哦!”居民陳伯伯說。

暖亭,將“共享”概念引入老舊小區改建。

“暖亭不大,設施齊全。一樓是共享客廳和洗衣房,二樓是共享廚房。設計師花心思的!那個大賽的設計師都是高手,是要給他頒個獎。”陳伯伯笑。

把服務百姓的“最后一公裡”變成“最美一公裡”,是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的理念之一。2018年,僅有上海參賽﹔2022年,全國112個城市推出1605個空間參賽。一大批公共空間因為大賽的緣故變美了,一大批居民因此受益。

2023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現場。主辦方供圖

“需要好的設計師”

讓公共空間美起來、人民得實惠

3月16日下午,2022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頒獎典禮現場,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瑋坦陳舉辦大賽的動困:一是我們面臨基層公共文化空間不夠美、運營理念不夠新、服務品質不夠優、年輕群體不願來等痛點堵點需要探索和解決﹔二是浦東30多年滄海桑田式巨變,不斷刷新基層群眾對公共文化的新期待、新願景。

大江東實地傾聽了許多居民的感受。

在滬東新村,陳伯伯說:這些年街道做了許多項目:成批量改造馬桶、維修房屋、處理污水管道等,但有一個問題始終不好解決——沒有公共空間。房屋四周已被佔滿了,螺絲殼裡怎麼做道場?沒高人想辦法,公共空間“變”不出來的。

在陸家嘴融書房,常來看書的白領李名發回憶:原來這是一座老式圖書館,書不多,年輕人不愛來,活動單一、開放時間短……大好空間浪費了,很多人反映,“需要好的設計師來搞搞設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2018年,在上海市文旅局和浦東新區共同發起、策劃下,首屆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應運而生。

設計師孫軼家來到滬東新村,多方調研,決定把馬桶站變成公共空間站。設計團隊和施工團隊克服化糞池處理、混凝土人工攪拌、水電來源等一系列難題,僅以公益性支出,一個顏值高、效用好,居民可以做飯、閱讀、會客的公共會客廳出現了,大家自發呼為“暖亭”。

設計師陳嘉煒來到陸家嘴,將老式圖書館改造成陸家嘴融書房。“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精致與實用兼而有之。書架布置規整、私密書桌和公共閱讀台結合、5萬多冊藏書……每周末舉辦兩場陸家嘴讀書會,在線傳播過億。

陸家嘴融書房。浦東時報供圖

如何讓設計既美觀又實用?5年來,浦東倡導“誰是使用者誰作主”,廣泛邀約、積極嫁接、就地轉化,將民間智慧和設計師巧思結合起來。

“5年辦賽,建立了超千個最美空間案例樣本庫。有最熱的網紅打卡地——浦東美術館、全國海拔最高的書店——朵雲書院上海中心店、全國博物館的典范杰作——蘇州博物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大賽評委會主席蒯大申說,大賽打造了集聚上百名專家、設計師的專業人才資源庫,他們是打造高品質賽事平台的核心競爭力。

優秀設計師得到關注、肯定,鼓勵了更多設計師投入公共空間設計。

吳昌碩紀念館。鄭峰攝

推進空間運營可持續

變政府“獨角戲”為“交響曲”

設計管前段、運營管后道。好的運營,是精良設計理念的延展和升華,建好一個空間不容易,管好、用好,讓老百姓真正受益,更不容易。

3月14日下午,大江東來到浦東新區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這座五層小樓,設計感滿滿。一片片透明的金屬網板間隔排列,既美觀又透光。“不光好看還實用。”居民孫大媽評價。

“這裡曾是‘閱覽室、多功能廳、乒乓房’老三樣,多是50歲以上居民進來,單日最多不過200人。”中心運營方負責人袁晨介紹,現在,設置了展示廳、圖書館、培訓教室、成長樂園、多功能活動室、乒乓房以及各類趣藝活動室。一年各類高品質特色文化活動超過500場,相比同期增長近3倍,年服務人次較同期翻1.5倍。

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濰坊社區將活動中心交給專業運營方,設施維護得力,確保了活動質量。依據年輕人生活特點,還延時服務,開放時間增加超過一倍——原本周一至周五開放,每天早上9點至下午5點,一周40個小時﹔現在雙休日、節假日無休,每天早上9點至晚上10點,一周達91個小時。

運營經費沒有增加。百姓獲得實惠,政府也未添負擔。“合理規劃活動,多發揮志願者作用,多方挖潛,花小錢做大事,細水長流。”袁晨說。

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黃日閱攝

長衫老師傅呂方,是中心“挖”來的文化達人之一。

在5樓的一片空地,陳列著各種款式的長衫、短衫、馬褂、旗袍及中山裝。記者目睹呂方師傅在為一群穿長衫的長者拍照。“這裡體驗長衫文化免費,他手藝很好,我們享了社區的福。”聽到居民這麼說,呂方解釋:“我為居民提供免費服務,社區為我提供場地,助我實現海派服裝沉浸式的博物館、弘揚長衫文化的願望。”

公共文化空間美化升級,政府不能唱獨角戲,要奏交響曲,浦東新區大力探索政府引導、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的路徑。鼓勵志願者參與中心運轉,盡力發揮居民自治、用好居民的力量,是空間的運營長效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屆大賽中,浦東推出了引領區十大最美空間,有上圖東館、浦東美術館這樣的文化地標,也有吳昌碩紀念館、浦東歷史博物館等煥然一新的最美空間,也有離居民最近的社區空間。引入專業團隊后,同樣的運營經費,服務人群中,年輕人群和親子比例大幅提升,佔比高達65%。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浦東,正探索一條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