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讓科研成果跨越“轉化鴻溝”,復旦上醫組織這個沙龍孵化“創新種子”

2023年02月27日09:1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利用小分子誘導細胞轉分化,將有可能治療I型糖尿病?新型蛋白抑制劑的發現,為抗白血病帶來了新突破?看起來遙遠、硬核的實驗室反應,其實都可以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日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辦的第二期“楓林科技沙龍”上,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周璐提出利用小分子誘導胰島α細胞轉分化形成類β細胞創新機制,重塑機體胰島素分泌功能。該小分子化合物可口服,在小鼠模型上體現出了良好預后,是一種全新機制的潛在I型糖尿病治療藥物。

這是令人振奮的治療I型糖尿病新思路。然而,從實驗室科研成果,到真正為民所用,期間道阻且長,單方力量很難實現。碰撞思維火花、孵化創新種子,自去年底,“楓林科技沙龍”搭建一方學術界、業界、投資界共同參與的平台,旨在持續促進最前沿科技成果轉化。

碰撞思想“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

復旦醫學院科研樓裡,不大的會議室人頭攢動、觀點碰撞。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杰,曾參與第一期“楓林科技沙龍”。許杰潛心於PD-1/PD-L1抗體耐藥的分子機制、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展開研究。基於新靶點開發的阻斷抗體,在臨床試驗“寵物版本”中看到了明顯治療效果,毒理實驗也表明,長期重復注射未見明顯毒性。

許杰直言:在第一期沙龍上,除了項目的天使投資人上海生物醫藥創新轉化基金,他有機會面對面地向眾多投資者,詳細介紹項目進展和前景,為項目提供了更直接和生動的展現機會。“可以說‘楓林科技沙龍’讓我們親上加親。”

路演圓桌論道,碰撞思維火花。第一期沙龍中,有位腫瘤醫生的提問令許杰印象深刻,“調節免疫是把雙刃劍,增加對腫瘤免疫反應的同時,也會對很多正常器官產生免疫反應,如何減少藥物在臨床上可能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獲益?”

“這位醫生的觀點認為,做轉化固然要關注創新藥的效果,實際上安全性也同等重要。通過這次沙龍,我發現從事轉化醫學研究與臨床醫生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更加堅定了我注重藥物開發安全性的意識。”許杰說,“參加這樣的沙龍,增加了我做轉化的信心和願景,讓我更可以‘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搭平台促轉化,打通成果對接渠道

“楓林科技沙龍”從一開始亮相,就備受科學家、業界代表、投資機構代表等人士歡迎。此次沙龍裡,上海生物醫藥創新轉化基金總裁合伙人郭秋杉,還帶來“他山之石”,他以波士頓生物醫藥生態發展為例,詳解不同階段波士頓生物醫藥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及相關經驗舉措,以此為上海的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借鑒。在他看來,生物醫藥創新轉化有“三高”,即技術門檻,高硬件、高資金投入要求,多方攜手合作,方可形成功能完善、開放合作、利益共享的轉化共同體。

沙龍上,“抗腫瘤候選藥物——GSPT1分子膠降解劑 (MZ-005) 的開發”、“體外診斷微流控傳感芯片”的研究成果、獨創微腔熒光增強新技術等臨床前沿成果,令在座聽眾眼前一亮。

復旦大學藥學院副院長李聰教授,以藥學院發展史為切入口,介紹藥學院發展歷程,以及近年來圍繞新藥創制關鍵環節,在基礎研究和知識產權轉化工作方面取得的突破。他表示,路演“搭平台、促轉化”,打通了企業家與科學家的對接渠道,促進優秀成果轉化落地。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說,現代科技創新已無法通過單一學科“單打獨斗”實現,匯聚“各路英豪”,通過學科交叉實現融合創新至關重要。今后,復旦上醫還將搭建平台定期開展成果路演活動,讓科研成果走出學校“圍牆”,與業界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孵化出更多創新的種子。

沙龍組織者、復旦上醫科研處主管成果轉化的副處長陳向軍教授介紹:今后“楓林科技沙龍”將每月推出一期專場活動,近期即將舉辦的沙龍將聚焦人工智能、腦科學、基因治療和小分子治療等前沿話題,通過跨界交流,促進科研成果與臨床、企業需求精准對接,轉化落地。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