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織密社區服務點

2023年01月12日16:5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織密社區服務點

15分鐘距離內,更合理供給養老服務

■合理布局養老資源,引入多元參與機制非常必要,職能部門也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15分鐘養老服務不可能全由政府提供,隻有政府、社會、家庭等一起參與,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康復醫療在提高老人生存質量方面意義重大。委員建議,以3至4個小區布置一個固定或流動的康復治療相關站點為基准,建立失能老人信息數據庫,引導社區失能老人就近獲取便捷的康復服務。同時,社區應建立和實施上門服務的評估監督制度

■在空間資源有限的中心城區,依托存量空間把網點編織得更密更精細,或許能快速響應需求,“敲開”老人家門

■本報記者 顧杰 劉雪妍

不想買汏燒,可以訂一份送上門的“社區外賣”﹔步行3分鐘,就能去醫院看病﹔下樓走4分鐘,是生活購物中心……在15分鐘內,老人的就餐、看病、休閑等各種需求都能滿足。這是曲陽路街道玉四社區的“養老生活”,也是上海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的一個縮影。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養老服務是其中重要一環,一周前,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家門口養老服務站設置指引》,從場所建設、服務內容等方面進一步細化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

上海兩會會場內,如何在“15分鐘”距離內養老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大家調研后發現,在推進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設施空間布局不夠合理、服務精細化程度有待提升、上門服務需求難以滿足等問題,需要從頂層設計、提升服務能級、加強站點建設等方面繼續發力。

需求端出發優化空間布局

“養老等公共資源的配置,一定要把服務對象的空間配置作為重要依據。”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吳瑞君調研后發現,目前,上海養老服務資源的供給總量相對可以,更突出的是結構性矛盾,建議更加關注服務對象的空間分布。

以助餐服務為例,上海已連續四年將“新建200個社區老年助餐場所”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推進,重點滿足有就餐困難老年人群的需求。目前,全市長者食堂已超過300家。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上海還將增加40個社區長者食堂。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副主委李國華看來,上海長者食堂建設布局規劃仍有待加強。由於過於依賴公共建筑布局,現在長者食堂普遍面臨可利用空間不足的問題,加上較少從老年人需求角度出發,沒有預先進行周邊配套環境的適老化設計,導致巨大的投入無法帶來與之匹配的服務能力。

市人大代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部副部長金銀淑也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社會面的養老助餐點,多數為既有建筑改造,部分原為小型商戶或活動中心,還有部分為老舊房屋改造,不僅難以滿足設計規范要求,布局也不盡合理。

不只是長者食堂,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布局都受行政區土地和人口特點的影響。“黃浦、靜安、虹口、普陀的老齡化程度都超過了40%,這些中心城區面積小、人口密、需求高,但布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的空間很小,就帶來了供需矛盾。”吳瑞君建議,從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從需求端科學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老年人口對老年公共資源的可獲得性。

代表委員們認為,合理布局養老資源,引入多元參與機制非常必要,職能部門也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吳瑞君說,政府在完善托底服務之外,可以把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供給交給市場,同時鼓勵企業設計產品時更好考慮為老需求。“15分鐘養老服務不可能全由政府提供,隻有政府、社會、家庭等一起參與,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相比於需要從頂層設計上考慮的空間布局問題,市政協委員、上海金之福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兵提出了另一種思路——發揮機構養老的集約化優勢,將分散的為老服務中心、照護中心、護理院、助餐點等串聯起來,靈活嵌入小區,真正實現不離家的安心養老。“樓上樓下,鄰居之間,隨叫隨到,這就是15分鐘內最方便的養老服務。”

完善康復服務讓家屬“喘口氣”

在“15分鐘養老服務圈”裡,除了助餐等基本養老服務,更多老人的個性化需求也要得到滿足。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失智失能老人的比重在快速增長,帶病生活十年、二十年是很多老人的常態。“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對家人而言,除了缺乏專業的康復知識,在長年的照護中,也會時時感到疲累,想“喘口氣”。於是,“康復治療”“喘息服務”等也從過去的特殊需求變為共性需求,這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對上海兩個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小區進行調研時,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陳新等多位委員發現,在“15分鐘養老服務圈”中,康復服務很難被滿足——94%的失能老人有康復需求,83%的失能老人希望保持居家養老或社區內養老狀態,但社區失能老人中,僅有10%的老人享受過康復服務。

委員們發現,因為老人自身康復知識極少,社區提供的康復服務大多也不夠專業,有資質的人員大多集中在康復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康復科,致使大多數老人因病失能后錯過了康復的時機。對此,吳瑞君認為,浦東新區的整合服務平台或許可作參考——通過“下單”來滿足那些比較分散或稀缺的需求。

康復醫療在提高老人生存質量方面意義重大。陳新等委員建議,以3至4個小區布置一個固定或流動的康復治療相關站點為基准,建立失能老人信息數據庫,引導社區失能老人就近獲取便捷的康復服務。同時,社區應建立和實施上門服務的評估監督制度,積極配合搭建綜合醫院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與社區相關機構技術互通的平台,組織康復專家定期開展社區坐診、就診和入門服務以及培訓工作,逐步增設社區身邊的康復服務站點,滿足社區對康復服務的需求。

要讓老人在“一碗湯”的距離裡享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還需要完善評價標准。有委員提出,目前,對於社區居家養老工作的衡量標准還停留在“有多少家”的水平上,未來應該更精准細化,明確到社區養老設施的設計面積、覆蓋面等指標。

及時響應“敲開”老人家門

“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其實是個雙向概念,不僅指老人走出家門,也包括服務送進家門。”徐兵委員的這一觀點,基於上海的一個嚴峻現實:高齡、獨居老人佔比不小,有些老人走出家門都很困難,遑論“15分鐘”。

正因如此,近年來,上海養老服務布局傾向於打通居家和社區,依托密集的社區網點,把服務送進老人家中。從2019年起試點的“家庭照護床位”就是探索之一。

“從我們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特別理想。”徐兵告訴記者,家庭照護床位主要面向家屬無力照護的失智失能老人,通常需符合三個條件:365天全年無休、24小時全天候等待、15分鐘快速反應。顯然,大部分服務機構難以達到這樣的響應速度,導致很難“敲開”老人家門。

委員認為,在空間資源有限的中心城區,依托存量空間把網點編織得更密更精細,或許是解題的路徑。比如,有機構將社區內租下的一室一廳改造成服務站點,由運營人員入駐24小時值班,老人在家中呼叫即可上門。由於服務半徑小,不僅可以滿足15分鐘抵達的要求,而且建設成本和風險也相對較低。

僅有常規的養老服務並不能完全滿足居家需求。市政協委員、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蔡買鬆調研發現,目前,65歲及以上老人的家庭醫生簽約率整體不高,家庭病床服務開展也不平衡,由於服務機構物理距離較遠、內設醫療設施不足等原因,老人無法享受真正的醫療服務。建議完善服務包內容,拓展上門診療服務,將養老護理服務納入家庭醫生團隊,進一步提高家庭醫生簽約覆蓋面。

但現實是,上海護理員隊伍在數量上仍處於緊平衡狀態,上門照護失能、高齡老人,又對其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市政協委員、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工業運營計劃高級經理姜琦認為,相較於普通家政,護理員面對的問題更復雜專業,建議對養老護工隊伍進行更加專業化、規模化的培訓。

市政協委員、長寧區總工會副主席戴軼青調研后發現,參加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和考試的補貼門檻相對較高,需滿足本市戶籍、居住証或社保繳納記錄等要求,而有意願加入養老行業的人員,多為新入滬工作的非本地人員。他建議,優化相關准入門檻,擴大從業人員蓄水池,此外,不再設置職業技能補貼的年齡限制,鼓勵技能提升。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