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靜安段魅力燈光背后 藏著的這些“門道”

靜安區新聞辦介紹,隨著照明設備的迭代,城市景觀照明也從最初簡單的滿足夜間照明需要,發展成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民夜間生活環境,帶動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綜合工程。2021年底,《蘇州河靜安路段亮化工程》全線亮燈。蘇州河靜安段魅力燈光的背后,藏著的這些“門道”,你看出來了嗎?詳見↓
蘇州河靜安段
夜晚行走在蘇州河靜安段沿岸,從沿途夜景中,既能領略眾多歷史建筑的厚重感,又能夠感受林立的現代化高樓大廈帶來的震撼。新老建筑在燈光下交相輝映,和諧統一,都市的人文底蘊和經濟繁華在蘇州河兩岸得以一同彰顯。
歷史建筑照明,保護與還原兼顧
蘇州河靜安段大量的歷史古建筑,它們承載著昔日的繁華,與現代化建筑共同記錄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建筑的存在使得城市景觀照明在執行過程中,既要考慮以保護建筑本身不被破壞為前提,又要通過照明還原建筑的歷史美感。
蘇州河靜安路段沿岸有上海總商會、天后宮、慎余裡、新泰倉庫、四行倉庫等古建筑,其中不乏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筑。
項目負責人帶領燈光設計師前往現場反復勘景,根據“保護性”照明設計的需求,深入推敲建筑外立面材質細節,多次進行技術交流討論,最終採用“微創式”安裝方案。
在燈具選擇方面,
為還原歷史建筑本真之美,
選擇了暖黃光色調的LED夜景燈光,
可以將人瞬間拉回到
那個煤油燭火照明的年代。
以上海總商會舊址為例,上海總商會大樓曾是上海總商會商議要務的場所,這幢落成於1916年的三層西式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樓房,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當時滬上著名的建筑事務所通和洋行設計。
為了還原1900年代建筑的歷史感,這幢建筑採用投光方式來展現建筑的歷史的厚重之感,充分體現了“時光輪轉,夢回歷史”的主題,更能彰顯建筑的恢弘之氣。對門樓建筑的雕花細節的刻畫則選擇了洗牆燈來完成,亮燈之后,經過的人們仿佛一下子置身於上世紀的大上海之中。
而另一側的商坊會館,是一座100多年歷史的3層紅磚建筑,曾是昔日怡和打包廠的舊址。
考慮到它的經典紅磚結構,這裡選用投光燈,以面光形式讓建筑立面的紅磚肌理更好地展現出來。同時,檐口採用洗牆和投光的方式,突出檐口的結構和立面的雕刻,用光影點綴著歷史的故事。
沿岸道路照明,舒適與靜謐共存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時間也開始越發從白天向夜間延伸。據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18點至22點消費額佔比超過全天的1/2。
因此,舒適、充足的夜間照明環境,可以讓人們更加沉浸在夜色之中,促進夜間活動和夜間消費的增長。然而,夜晚不同於白天,過強過亮的燈光盡管可以滿足夜間的照明需求,但強光也會增加人們眼睛在明暗之間視覺切換的壓力,引發不適,甚至降低人們的外出興致。
為了充分考慮以改善人居環境、吸引更多人到夜晚的蘇州河靜安段來的目標,蘇州河靜安段在沿岸道路照明採用防眩光、避免光污染的優質洗牆燈、投光燈,不但滿足了夜間道路照明的需求,同時與夜晚河靜謐流淌的蘇州河相輔相成,沿岸的燈光倒影在河中,還人們一個舒適又靜謐的夜色。
對於沿河兩岸的酒店、
辦公樓等商業樓宇,
也充分考慮到了
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統一。
採用投射燈,將泛光照明燈具埋地向上斜照,帶鏤空雕刻構筑物的燈具安在構筑物的內部,達到見光不見燈的效果,互相作用下將鏤空美感突現。建筑頂部和邊緣用LED燈帶進行點綴,在夜幕的襯托下,它與周圍的建筑群、環境等產生了互動的作用,不顯突兀與單調。同時,光束線條既勾勒出自身的風格和格調,也為酒店吸引客流。
和諧和統一,燈光設計講究美學和科學
城市景觀照明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很多時候不同的區域,甚至同一個區域都需要不同的團隊、不同時間施工,導致照明系統缺乏整體性,甚至影響城市形象。蘇州河靜安路段整體為照明等級二級區域,其亮度范圍控制在15—25cd/㎡,此亮度范圍還包括一般時段至節慶時段的變化。
項目通過局部點綴色彩動態效果,支持整體統一色溫的控制、智能照明系統的一體化控制,實現了整個蘇河靜安路段的照明體系既各具特色,又和諧統一的效果。
此外,城市照明作為一種能耗需求,節能減排是一個城市科學發展的關鍵指標,2021年6月,上海市發布《2021年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中強調,要強化建筑節能,持續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為此,
項目選擇了
100%LED綠色環保照明產品,
從變壓器到控制器,
也都採用高效能款式。
在蘇州河靜安段的亮化工程,通過系統化的照明設計,以更加節能環保的方式,提升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美化城市形象。每當夜晚到來,華燈初上之時,走進靜安區,遠望蘇州河,可以看到河水映照著兩岸的燈光,清風徐來,粼粼波光應和著堤岸的光影律動,星光點點與河中倒影交相輝映,演繹著江南山水雲煙繚繞、水波蕩漾、層層疊疊的朦朧意境。
被點亮的蘇州河,必將在璀璨的燈光裡,把上海市的人文歷史帶向更廣闊的未來。
資料:靜安區新聞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