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下,上海制造受傷了嗎?一股隱秘力量正“對沖”產能減損

2022年12月30日09:07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最高峰時,幾乎一半工人無法上崗,但總體產能下降被控制在15%左右。”連日來,看著第一撥感染員工已“陽康”歸來,生產線有生力量逐漸恢復,國內知名車企三級供應商生產負責人許麗君終於鬆了口氣。

12月上旬起,上海制造業一線工人開始進入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人員減損、到崗率充滿不確定性,讓原本緊張有序的生產節奏經受考驗。但記者從滬上部分制造工廠獲悉,企業生產中提前嵌入的數智化管理工具,正竭力將產能影響降至最低。

許麗君所在的企業,主打生產發動機渦輪葉片。近年來,渦輪增壓器市場一路上行,工廠訂單應接不暇,但客戶多、生產型號多、不同客戶對產品性能與質量要求不一等,為工廠管理帶來“甜蜜的煩惱”。工廠為此痛下決心,於去年8月上線MES(制造執行)系統。許麗君介紹,MES系統尤其適用於產品生產被分解為多項任務的離散制造,“像我們工廠,有蠟模、制殼、澆鑄、后處理四個車間,環環相扣,能將各車間設備、生產計劃、物料、人員等數據精准實時協同起來的軟件助手就變得尤其重要。”

在該企業上線MES系統前,生產線若出現故障,各路人馬需火速前往現場,逐一排查,方能鎖定問題所在,耗人又費時。而MES系統則真實映射實際生產現場,遇突發狀況,系統會自動觸發響應,由高級算法來判定和通知相應負責人到場,再不必扑入全部人力。此外,問題原因、預計影響時間、誰在處理、進度如何,都能在手機端清晰呈現,待問題處置后,系統還會及時歸因,將沉澱下的經驗進一步數據化。

許麗君透露,從12月的第二周起,各車間進入人員折損高峰。但好在,MES系統在迅速排查故障、提供解決方案的同時,其另一大功能在於“神機妙算”。過去,車間排產多靠計劃員的感覺和經驗,但總是趨於保守。數智化工具則實事求是,根據實際出勤、訂單、設備運作情況,准確計算出每日產能。“由此,計劃員與班組長之間反復交流、痛苦拉鋸的情況一去不返。關鍵在於,系統對生產節奏盡在掌握,避免了過去臨下班時才被通知要加班的各種‘不爽’。”許麗君說,數智化軟件讓生產變得可控,且提質增效,產能較過去至少釋放10%,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沖了此輪新冠病毒感染對訂單交付的影響。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感慨,2020年疫情至今,孕育上海在線新經濟的同時,也極大加速了制造業數智化進程,推動工業互聯網、智能車間、數字工廠的迅速發展,為制造業抵抗不確定性注入韌性。

面對此輪新冠病毒感染,越來越多企業早有准備,早已將生產管理數智化視作標配。上海和達汽配有限公司,在汽車儀表板橫梁、前后保險杠骨架等細分領域佔據國內20%市場份額,客戶包括了上汽、通用、寶馬、特斯拉、比亞迪等一長串名單,訂單量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公司運營總監沈躍星介紹,工廠600余名一線工人,迄今感染比例超過80%,但和達並不慌張。

和達汽配生產車間。

據介紹,早在2003年,和達就上線了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隨著軟件運用逐步深入,企業愈發依賴,直到去年,集團作出重大決策,斥資數千萬元,上線SAP思愛普、羚數智能等品牌的四套全新工業互聯網系統,覆蓋採購、銷售、財務、物料、生產等多領域,將在下月實現正式切換。

“這些系統所帶來的效益,可能數倍於我們已投入的數千萬元。”沈躍星舉例,在生產環節,需要用到羚數智能的生產系統管理軟件,它不隻提供計劃排程管理、生產調度管理等,更堵住了一筆筆糊涂賬。目前,和達在全國有17個基地,各基地間的物料或成品調撥非常高頻,但此前多為紙質記錄,物料與成品的領用、轉發、退還等情況,經常出現漏記、錯記情況,總在事后盤點時發現問題,卻往往無從追溯。羚數智能生產系統管理軟件中的物料與庫存管理功能,實現了各種生產經營行為的實時錄入,且各環節的漏記、錯記會在其他環節得到暴露、驗証,從而實現彼此制約、道道留痕,避免了做假或資源流失。

“數智化系統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人不斷看到提質增效的空間。”據悉,和達汽配另一大痛點也有望迎刃而解——公司每年有140余個研發項目,研發部門不斷領用各類研發所需零部件,但用在何處很不透明,對研發進展的推動也無從衡量。下一步,系統將開啟新產品導入功能,研發物料領用、去向、效果評估均可量化,大量試驗數據也不再白白放空,數據經沉澱和挖掘,下次再有類似產品研發,不用再從零開始。據保守估計,新產品導入功能每年可為公司節省數百萬元成本,這些無疑將真金白銀轉化為企業利潤。

不過,這樣的數智化軟件,並非簡單將生產數據搬上網,而是基於對制造業的深刻理解。多家企業提及,過去,企業多採購思愛普SAP、甲骨文Oracle等歐美軟件巨頭產品。但近年來,國內一些曾供職於霍尼韋爾、博世、西門子等老牌制造企業的人才開始自立門戶,因深諳中國本土制造業流程和管理痛點,自主研發出更對路的數智化軟件,反而更受企業歡迎,一批工業互聯網本土新勢力正迅速崛起。羚數智能創始人郭文蔚就深切體會到了需求浪潮。他告訴記者,尤其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城市人口淨流入不足導致招工難,防疫手勢又強化了生產線少人化要求,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動力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這些年,公司簽約的中大型制造業客戶既多又快,數量呈指數級增長,老客戶幾乎100%復購和增購,甚至將未來3年的智造運營全權托付給我們。”郭文蔚說。

據記者了解,今年10月,《上海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比例不低於80%。但業內人士指出,上海制造業更大的爆發潛力,在於佔上海制造業30%比重的年產值1億元以上、6億元以下的中腰部企業,它們當下多困惑於工業用地和招工瓶頸,一味靠堆人、買機器擴產來實現增長的傳統路徑已越來越行不通。這些企業若能在疫情激發下,實現數字化轉型艱苦一躍,就很有可能進階為年產值20億元以上的頭部企業,為上海工業生產增加值貢獻實實在在的增速。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