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點燃生命”,她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深深播撒在學生心田

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思政課教師陳明青曾讓畢業班學生們在小紙條上寫下對思政課的感受。其中一張,上面寫著“用生命點燃生命”。
“我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說,他說我的政治課為他推開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這讓我想到,政治課其實是帶給學生一種方法,一種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這種方法對他們的影響不是一時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而這也是他生命發展所需要的。所以,他會寫下點燃生命。”陳明青說。
學生們通過這扇窗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而陳老師則看到了屬於自我、屬於思政教育的新可能。
她,讓思政課不再枯燥乏味
思政課在學生印象中,通常是“刻板、枯燥”的說教。為了改變這種現象,25年來,陳老師不斷超越自我,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用“生命點燃生命”。
“不知大家有沒有關注《建黨偉業》中13個一大代表的動作、神情,陳公博抽煙掉了一地的煙頭、一些人堅定的眼神表明什麼?《開國大典》宋慶齡的扮演者回眸看到解放軍進入上海之后,為了不擾民宅都睡在大馬路上,這個細節有何深意?”同學們扮演完影視人物角色后,陳老師提醒學生思考。
在陳老師的思政課上,電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教學環節。《覺醒年代》《1921》《革命者》《中國醫生》等近幾年飽受青少年關注和好評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片段都被陳明青搬上了思政課堂。學生們尤其對《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情有獨鐘,可以在表演的過程中“穿越”到近百年之前,一邊吟誦經典台詞,一邊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激流。
陳老師在中學生黨史學習的經驗交流會上說,“好的影視片段用細節刻畫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講述更有力量。學生由於成長環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通過情景表演,學生會發覺歷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會有歡喜、有害怕,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是一個立體的人,是他們可以模仿、可以觸碰的人物,否則他們會覺得英雄是永遠無法企及的。”
不僅如此,陳老師還發現,政治教材中不少案例、素材,歷史課也會講、語文課也會說,甚至一些自然科學科目也會涉及,那麼是不是可以借力?在長期備課實踐中,“跨學科內容設計”也是陳明青老師課程的特色。在陳明青所在的華師大一附中,政治、歷史、語文老師一起備課是常有的情景。
中共四大紀念館是虹口區打造的紅色教育基地。陳老師就和歷史老師一起來到中共四大上了一節黨史課。“中共四大開會時,會場對外打著‘英文補習班’的牌子,門口樓下的阿姨一邊掃地、清理馬桶一邊放哨,有什麼事兒就拉拉小鈴鐺——”這是歷史課上老師對學生講的史實。政治課上,陳老師以此做引,引發學生思考,“其實中國革命的勝利過程中有很多我們知道姓名的英雄,還有很多未能留名的,有的是黨員,有的是普通百姓。他們為什麼願意跟著共產黨?甚至不惜犧牲生命跟黨走?”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開始深入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問題。
“我想,學生首先是個完整的人,應當接受全方位教育,但各科內容卻可能是割裂的、重疊的,經過這樣一‘點’,學生覺得學科之間是貫通的,便從不同維度、不同范圍、不同層級上實現了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標了。”陳明青老師分析。
她,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動
理論和生活距離遠,往往阻礙了學生對思政課的熱情,於是陳老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但是,學生實踐往往會有兩種問題:“淺”了,走馬觀花,了無收獲﹔“深”了,中學生又不具備開展較為專業的社會調查所需相應知識儲備和條件。二者如何平衡?
“充分體驗”,這是陳老師給出的答案。學生學了人大、政協制度相關知識之后,她便組織學生模擬人大、模擬政協。但提案議案從哪裡來呢?陳老師引導學生選擇課題調研。“例如我們有學生調研區裡殘疾人設施情況。我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發問卷的方式,把各類無障礙設施都摸清楚,而是要求他們做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眼睛蒙起來,隨后走走看。旁邊學生扶著他,一邊扶一邊記錄下來哪裡的盲道斷頭了、附近是否有無障礙衛生間。這樣他們同樣能發現社會問題。”
利用假期和周末,陳老師還會背上行囊,帶著學生們去“兩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了解那裡的農民無償捐了1500萬株白茶苗給貴州的故事。同學們的問題接踵而至:為什麼安吉余村幾乎每個農戶門上都挂了“念黨恩”小牌子?安吉余村在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型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陣痛?為什麼
安吉黃杜村村民將自己的拳頭產品捐給別人,技術無償告訴別人,不需要保護“商業機密”嗎?在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走訪農科院專家、農戶、村干部,學生心中逐漸有了自己的答案。
更多調研的問題還來自生活中。陳老師還曾指導學生做過這樣的調研:“有些同學注意到我們很多課本當中都附有光盤,那麼這些光盤利用率是多少?現在很多電腦沒有光驅。一開始學生覺得這是一種浪費,但他們放眼全國、走城入鄉調研之后,會發覺自己的想法有些片面了。在課本配套的光盤這件事情上,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
陳老師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思政課要教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看問題的方法。
她,致力推動思政課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
陳老師常說,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歷史的過程,高中上承初中、下接大學,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大中小學應一體化設計。
在“四史”學習活動中,陳老師就努力探索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上好黨史學習必修課,把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2021年10月,陳老師和她的團隊圍繞“弘揚建黨精神 培育時代新人”主題進行集體備課和公開教學展示活動:小學講解“紅船”之“紅”的寓意,讓紅色成為小學生成長的底色﹔初中聚焦建黨精神,通過師生共同講述“從興業路到嘉興南湖”的故事,提煉首創、奉獻和奮斗的建黨精神的價值元素﹔高中梳理中國革命精神圖譜,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在變與不變的辯証法中讓共產黨人的初心薪火相傳﹔大學落實使命擔當,鼓勵學生將革命精神轉化為服務革命老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切實行動。
她,發揮了引領者的作用
從教25年,身為特級教師,陳老師把政治課上得游刃有余。但現在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課標、新的考試方式,陳老師常說始終處於“本領恐慌”中。“上了20多年課,每次都有上第一課的‘小緊張’。每一節課我的學生不同,我會相應修改我的教案。前一班星期一上,后一個班星期五上,這一周可能還有新的事情發生,社會、學生關注點變了,我會想是不是要重新備課。所以緊張會有的。”陳老師坦言。
陳老師如何解決她的“本領恐慌”?她的回答是“奔跑”——讓“奔跑”成為教師專業學習的常態。思政課教師永遠是新老師,要趕上不斷創新的黨的理論,要符合不斷變化的一代又一代學生的需求,教師必須“跑起來”——陳老師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實訓基地(思想政治課方向)、第三期上海市名師后備基地政治二組的學員,十多年來一直在市級專業發展團隊裡浸潤學習,從一名青年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至今她依然在上海市德育實訓基地中積極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如今已經成為第四期雙名工程攻關計劃主持人的陳明青,依舊把“基地”學習看作是難得的挑戰和歷練。
陳老師對自己是這樣要求的,對基地的學員們也是這樣要求的。“有一些年輕的教師說起來滿腹理論,但來基地聽了幾節課后,卻對我說‘老師我不會上課了’。”陳老師“嚇住”年輕教師的,是她“磨課”的執著。“我告訴青年教師同一節課我會聽三遍。一個思政課教師一般會帶4到5個班級,很容易同一個教案講4到5遍。我就會反問,為什麼你的學生不同,教案和講授卻是一樣的?我引導青年教師,教案不能僅僅基於教材、老師的預設來設計,要根據、結合學生問題。他們逐漸發覺,后來設計的教案和之前把教材簡單進行歸納、演繹而成的大不一樣了,逐漸做到‘眼裡有學生’,青年教師也獲得了成長。”
“在帶教青年教師過程中,自己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覺得我們更是一個共同體。”陳老師表示,面對新時代中接踵而來的“新”,單個老師力量有限,隻有大家形成合力,在業務上、精神上互相扶持、支撐、鼓勵,改進既有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這是一種‘群體效應’,進入我們共同體行列的老師,會適應得越來越快,因為你周邊的老師都是這樣上課和學習的。”
她,執著於做好一個思政課教師
28年前,拿著高考志願填報表的陳明青躊躇不定,父母為她填寫了第一志願——英語教育專業,而她的眼光總是不自覺地盯著最后那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從小喜歡看報、聽新聞的她,當時不知哪來的勇氣,背著父母,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放到了第一志願。
如願進入心儀的專業,大學四年收獲滿滿。1998年7月,陳明青大學畢業,有一肚子的學問等待學以致用。面對身邊不少人擇業未選擇教師或轉行做其它學科教師的情況,陳老師毅然留在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她來到了華東師大一附中,擔任高中政治教學工作。
陳老師說,德才兼備,要以德為先,思政課比任何學科都關注學生德行的發展,她要留在這一領域,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帶著這個朴實的想法,陳老師開始了25年的課堂堅守。
“用生命點燃生命”,是陳明青老師在2021年“最美教師”頒獎典禮上的頒獎詞,也是陳老師25年來的執著與堅守。她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學,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促進學生生命的滿足和發展,在此過程中,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閃發出創新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將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播撒在高中生心田。
2019年3月18日,陳明青老師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向總書記作了匯報。2019年9月10日,陳明青同志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2020年11月她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在2022年的教師節,陳明青老師又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最美教師”。作為人民教師,陳明青肩負責任感與使命感,將青春與激情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詮釋著“最美”的內涵。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