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城市污染治理高效低成本出路,上海破解植物吸“金”密碼

密集型工業、交通運輸等人類活動產生的眾多重金屬物質是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它們進入城市土壤后,易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利用,繼而通過食物鏈或者揚塵等渠道威脅人體健康。
經過50余年的發展,綜合利用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成為國際上治理污染土壤的主要方式,但存在應用規模有限、成本高昂,以及導致土壤結構破壞、肥力退化和生物活性下降等“痛點”。
上世紀80年代,更加高效且低成本的植物修復技術開始受到關注。近年來,上海園林綠化科研單位也在全力開拓該領域。
12月8日,好消息傳來,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科研團隊“八年磨一劍”,已初步篩選出一批適應性廣、能高效富集重金屬污染的木本植物,並在桃浦中央綠地等項目試點。
節約綠地管養成本
入冬后,桃浦中央綠地加快了冬季修剪的進度,北面大片的叢生紫薇褪去了“外衣”,以光禿禿的狀態養精蓄銳,期待明年盛夏的怒放。
“叢生紫薇、海濱木槿、楓香等,這些都是綠地聽取我們的建議后種植的品種。”上海辰山植物園植物生態修復課題組負責人商侃侃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不同植物的重金屬污染耐受能力、富集污染物能力千差萬別,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來尋找它們中的“優等生”。
海濱木槿
桃浦中央綠地的前身是遭受污染的工業區,經過大規模的污染治理,土壤已經恢復並達到相關標准要求,但部分土壤離“徹底健康”仍有差距。
以銅污染為例,我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為第一類用地土壤銅含量不超過2000毫克/千克,而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要求更嚴苛,pH值高於6.5但不超過7.5的果園土壤銅含量不超過200毫克/千克。
“符合前一種標准要求,可以建公園綠地,但如果按照果園用地的要求來建,環境更優越,可以進一步提升公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商侃侃表示,栽種抗逆性和污染物富集能力更強的植物,一方面可以降低日后更換抗逆性差植物的管養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淨化土壤,讓公園綠地有朝一日還原到“純天然”狀態。
有園林養護單位算過一筆賬,如果“種錯”了植物,假設每1000平方米需要補植0.5株喬木、10株灌木、10株草花和1%的草皮,不計人工成本,補植成本約0.36元/平方米。以此推算,一片總用地面積49.76萬平方米的綠地一年用在植物更新上的花費就不下10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這還是相當保守的估計,如果土壤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改善,植物出現大規模水土不服甚至“中毒”,不得不“重新來過”,那麼在綠地管養上的投入可能是“無底洞”。
桃浦中央綠地,做好過冬准備的紫薇
“耐力賽”選拔“掃地僧”
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有趣的“密碼”逐漸揭開面紗。有些默默無聞的植物反而“功力”深厚,污染物富集能力極強,堪稱植物界的“掃地僧”。
記者在植物生態修復試驗場內看到,200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長度寬度均為10米的規格劃分為20個單元,每個試驗周期內,4個單元為一組,種下相同的植物。
種植滿一年、二年或三年后,科研人員收割植物,測定植物和土壤裡的重金屬含量,進而了解不同植物重金屬富集能力的強弱。
試驗場內的柳樹
54種木本植物經過一至三年不等的“耐力賽”,白蠟、白棠子、紫薇、鹽膚木、接骨木、刺槐、楓香、構樹、山桐子、珊瑚樹等10種植物脫穎而出,它們都有較強的污染物富集能力。
有些植物則“偏愛”銅、鉛、鋅等重金屬,“單科”成績比較突出。
比如,特別能“吃”銅的有泡桐、楓楊、46楊、喜樹、雜交新美柳﹔特別能“吃”鉛的有46楊、泡桐、楓楊、雜交新美柳、喜樹﹔特別能“吃”鋅的有楓楊、泡桐、46楊、雜交新美柳、2025楊。
其中,楓楊對鋅“情有獨鐘”,試驗結果顯示,一株楓楊僅地上部分在一個生長周期內就能富集411.23毫克的鋅,能力是墊底的南川柳的50多倍。泡桐富集銅的能力則是“一枝獨秀”,一株泡桐僅地上部分在一個生長周期內能富集52.42毫克。
科研人員長年觀察“耐力賽”后還有了新發現:一個復合重金屬土壤單元內,紅葉石楠、大葉黃楊、金森女貞經過3年的“試毒”,反而比栽種時規格、年齡、栽種方式相同,但種在健康土壤裡的參照植物的長勢更盛、性狀更佳。
這項發現為將來其他的植物生態修復項目拓寬了思路:不僅要找到特別能“吃”重金屬的植物,也要兼顧植物的城市景觀效果。
圖左為污染試驗場內的植物,圖右為健康土壤內的植物
縮短周期,尋找出路
在污染土壤治理領域,相比綜合利用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有很多優勢,但需要攻克的難點也不少,尤其是修復周期長和產品附加值低這兩大問題。
商侃侃表示,通俗地說,植物修復技術就是將植物當作“海綿”,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富集污染物,輸送、儲存在植物根部及地上部分,再通過刈割、修剪、採伐植物地上部分等手段,把土壤中的污染物移走。
科研人員挖掘試驗植物的根系
“植物有其自然生長規律,急不得,但很多污染治理項目難以容忍過長的周期,最終為追求速度,寧願付出高昂得多的成本。”商侃侃表示,課題組還有一項研究重點是篩選並馴化出一批“速生植物”,它們在快速成長的同時能更高效地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屬。
在項目的選擇上,課題組更願意挑一些“願意等”的項目進行試點,比如上海正在全力推進的環城生態公園帶項目,許多規劃建設或提升改造的公園前身就是外環防護林,現存的植物和土壤長期富集汽車尾氣中的重金屬等污染物質,在更新植物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採納已有的科研結論。
此外,富集了重金屬的植物目前很難有高附加值的出路。出於觀念、安全性等方面的考量,這些植物不能進入食品產業或制成貼近人類生活的生活用品。
目前,歐美等國家或地區也在探索植物富集重金屬后的出路,比如用高溫制備生物炭、粗生物油等。此過程中,有機分子與重金屬離子間的螯合鍵被打斷,各種重金屬釋放進水溶液,可輕易通過萃取、沉澱等方法實現分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