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人有多愛蔥油餅?街邊小店有人一口氣買80隻

2022年11月25日10:4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人有多愛蔥油餅?街邊小店一天銷量驚人!有人一口氣買80隻...

最近,上海小店“阿大蔥油餅”歇業的消息登上了同城熱搜,因為阿大蔥油餅代表了上海蔥油餅這一充滿煙火氣的街頭美食,店主“阿大”吳根存對傳統手藝的“認死理”也打動了很多消費者。聽聞歇業消息后,很多消費者不舍,還擔心小店因為疫情影響難以為繼。有媒體與阿大確認獲悉,他是因為身體緣故暫時調養休整,計劃明年繼續營業。

不過很多消費者仍舊牽挂“滋滋”作響的蔥油餅

除了小有名氣的阿大

其他蔥油餅小店過得好嗎?

記者走訪發現,蔥油餅小店不僅生命力頑強,而且生機勃勃,上海甚至有蔥油餅榜單、蔥油餅地圖,有的小店還開啟了連鎖經營之路。很多蔥油餅店主說,別看營業面積隻有幾平方米,但這座城市對蔥油餅、做蔥油餅的手藝人表達了善意和熱情,讓這門手藝得以持續。

早餐點心變成了全天候美食

大連路地鐵站附近的“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在大眾點評“上海蔥油餅菜品榜”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一家大餐廳,所以這家小店成為目前網友推選的蔥油餅個體戶第一名。記者到訪時臨近中午,兩個蔥油餅師傅仍舊忙個不停:擀面、涂油酥、抹豬油、壘上大堆蔥花,壓制成餅,先煎后烘——煎能激發蔥香並獲得鬆脆的口感,烘則能去除多余的油。一套流程下來,至少20分鐘,金燦燦、香噴噴、脆而不油的蔥油餅才出爐。

“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的店面很小,並不影響消費者追捧

老板娘施玉花說,這些是做蔥油餅最基本的流程,“別人說我們家的餅好吃,就是靠每個步驟都不含糊。”1994年,她和丈夫劉志中從江蘇鹽城來上海賣蔥油餅。近30年來,他們一直堅持最初的工藝,比如喜歡用老家的豬板油熬豬油,“那個豬油厚、白、香,看起來像雪花膏一樣,放進蔥油餅才好吃。”面粉也精心挑選過,“有的不夠筋道,做出來的餅‘發’不起來﹔有的發黑,顏色不對,必須用固定的品牌。”黃澄澄的酥油裡是小店的“獨門秘方”,“面粉、油、鹽、味精都有嚴格配比,但絕不添其他東西。”

小店的生意很不錯,每天能賣出1000個以上的蔥油餅,單次購買一二十個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為了減少消費者等候時間,小店開通了外賣,也公開了預訂電話。“預訂后,客人不用排隊等就能拿到熱的餅。”施玉花給記者看微信訂單,有消費者一口氣買了80隻,“還有客人請我們快遞到外地去,上海蔥油餅真的很有口碑!”

很多回頭客給她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店搬過幾次家,很多客人就跟著我們。有的祖孫三代都來買,還有外國客人從小姑娘長成了大姑娘。”她說,為了對得起這份信任,小店提供“私人定制”服務,“有的客人喜歡咸一點,有的喜歡淡一點,就算不來現場,打電話或發微信告訴我們,都會滿足。”

類似的蔥油餅小店,在上海還有很多。走街串巷時,記者發現市場上還有一份“上海蔥油餅地圖”,記錄了100多家草根小店,其中叫“老上海蔥油餅”的就不下10家。

按圖索驥,記者在江蘇路市三女中對面找到了顧永夫婦的“老上海蔥油餅”店。小店不過五六平方米,靠內的空間被樓梯佔去一大半。顧永揉面時,得盡可能靠外,不然胳膊會碰到樓梯。可對於這爿店,夫婦倆挺滿意,“別看面積小,位置不錯,生意很穩定,每天能賣出差不多400個蔥油餅。”

顧永夫婦的“老上海蔥油餅”面積也特別小,但客流很大

夫婦倆做蔥油餅的步驟與“提籃橋老攤頭”完全一致。顧永覺得正常,“蔥油餅就這幾個步,好吃就靠不偷工減料。”他倆也很看重面粉、豬油、香蔥、煎油的選擇,“面粉和油用有品牌的,豬油和油酥是我們自己拆板油做的,香蔥要挑揀、清洗和晾干。”

“多放蔥”是蔥油餅美味的重要原因

顧永去年才從安徽宿州來上海做蔥油餅,“聽老鄉們說上海人喜歡蔥油餅,我們又都會做,就想來試試。”最初在七寶地區擺攤,他們發現“老上海人”“新上海人”都喜歡這一傳統點心,“很多客人一杯咖啡配一塊蔥油餅,這在我們當地很難想象。”

在七寶做了一段時間蔥油餅后,夫婦倆覺得要拓展一點生意,“那裡早上生意好,到中午人就少了,聽說市區全天都有生意,我們今年初就來市區試試。”在江蘇路找到合適的鋪面后,他們發現果真如此,“早上8點半左右是第一個高峰,下午2點半有第二個高峰,中午的訂單也不少。很多中午和下午的消費者不來店裡買,而是通過外賣買。”

在採訪的1個小時裡,小店就接到五六個外賣訂單。顧永很仔細,等后台顯示有騎手接單后,才開始做,“蔥油餅熱的才好吃。等騎手來了,差不多剛好出爐,送到消費者手上最新鮮。”憑這份用心,小店雖然年輕,已經有了回頭客。除了外賣訂單上熟悉的地址外,還有很多“老面孔”,“一看到他們,就知道買幾個、要不要加雞蛋或其他配料。”

從“養家糊口”到“能繼承的事業”

顧永的“老上海蔥油餅”是典型的夫妻老婆店,夫妻倆的辛苦,鄰居們都看得見:為了每天6點不到出爐的第一批蔥油餅,夫妻倆4點半就起床,5點前到店裡揉面、做餅。一直到中午,才有一個人回家吃午飯,再小憩一下。到了下午2點,兩個人又忙起來,一個多小時后,才能換一個人回家休息,直到晚上8點打烊。打烊后,還得挑蔥、洗蔥、切蔥等,准備第二天的原料。

但顧永覺得這樣的生活踏實,“工作都是辛苦的,做蔥油餅讓我們在那麼短時間在上海基本穩定下來,攢錢的錢也能負擔孩子在家鄉的學習,生活有盼頭。”

來上海做了近30年蔥油餅,施玉花從新媳婦升級成了奶奶,最高興的是兒子願意接班,孫輩也喜歡吃蔥油餅:“前幾年,我們成立了公司,開始走連鎖發展。我和老公除了在大連路做餅,現在也負責技術培訓,兒子負責拓展。我們的老鄉、親戚學會做餅后,開了新店,也成了老板。在上海,做蔥油餅能成為事業。”

其實,“阿大蔥油餅”會火,除了被外國媒體作為“上海味道”報道過外,也與小店的“身世坎坷”有關——它曾因証照不全,遭遇無法營業的困境,但最終在社會各界幫助下,阿大有了証照齊全的固定門面。

現在,願意為小店提供空間的業主越來越多,蔥油餅店得以在上海遍地開花,甚至很多大商場也向這些小店拋出橄欖枝

北外灘來福士商場“城市集市·裡弄”裡的蔥油餅攤、瑞虹天地太陽宮商場“城市集市·江湖”裡的蔥油餅攤,都出自劉志中夫婦的徒弟之手。最新的一家店,預計下個月在長寧龍之夢商場開張。這些店,都叫“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一號”。

“用的原料是統一配送的,技術也是我們培訓的。徒弟的手藝不過關,就不能挂牌開業。”施玉花說,既然走連鎖發展,就要有連鎖發展的樣子,對消費者負責,“商場給出的租金比較合理,雖然比小店高,但能承受,讓小本生意有機會生存。”她說,商場裡的蔥油餅品質與大連路總店相同,每個隻提價1元。

“這個價格在大商場裡很親民。我們攤頭每天能賣出1000多隻,高峰時可以賣2000多隻。”在北外灘來福士商場做蔥油餅的姜店長說,劉師傅對技術要求很高,“他們時不時來巡查,煎餅的火大了、火小了,都會挨批評。蔥油餅看起來技術門檻不高,但真要做好,得花點心思。”他也一直在揣摩學習,“從餅皮的顏色能看出酥脆程度,及時調整火候。不能一直用大火,到了一定程度,必須熄火,讓油溫降下來,慢慢煎透。”他也在觀察,“不同時段的客流不一樣,有時外賣多,有時到店多,要根據客流調整做餅的速度。”雖然忙碌,但他喜歡這份工作並覺得驕傲,“你看,我們店的人氣一直都很高!”

致敬手藝人,感受城市的溫度

還有很多人在支持蔥油餅店等小餐飲店的發展。

在大眾點評等社交平台上,很多網友都自發記錄了探店筆記,為小店吆喝。平台也整合網友評價,推出了各種榜單。除了蔥油餅,還有煎餅果子、小籠包等,僅蔥油餅榜單就有近100家店。這些榜單讓小店也有機會享受平台的流量,被更多的人看到,隻要有口碑,不論店多麼小、多麼偏僻,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平台也為這些小店接入外賣服務提供便捷。美團外賣上海區域負責人李樂說,通過外賣,很多小店擺脫了線下門店堂食面積及地域覆蓋范圍的限制,可以給更廣范圍的消費者送去美食,獲得更多的銷量。從后台數據看,類似蔥油餅、煎餅果子這樣的點心,在下午茶乃至夜宵時段,都有不錯的點單量。

那份“蔥油餅地圖”則出自上海食品業新品牌理象國之手——這家企業本身就生產蔥油餅,為什麼要替現制蔥油餅小店吆喝?輾轉聯系到理象國品牌負責人胡日查,他說這是“為了致敬手藝人”,“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歡上蔥油餅后,這份手藝就能傳下去。我們的產品和小店蔥油餅不矛盾,目的是讓全國各地想吃蔥油餅的人足不出戶就吃到。其實,我們在研發產品時也借鑒了手藝人的經驗,比如蔥油餅裡的蔥一定要多,盡可能還原街頭現制的味道。”

除了繪制了上海蔥油餅地圖,他們還為很多小店店主拍了海報照片並附上店址,在上海公交站、杭州地鐵站等處發布,喚起消費者對蔥油餅的熱情,“當大家惦記上海的經典味道時,我們的產品也就有了機會。”

對很多店主來說,市場的力量助推他們成長,城市的溫度也讓他們更加願意為這座城市送上熱氣騰騰的美味。

顧永說,通過蔥油餅,他和妻子在上海安了家、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而且在非常時期,感受到城市的溫暖,“我們今年2月才來長寧區做生意,一個多月后,就遇到上半年的疫情,歇業了3個月。但店鋪的產權是國企的,為我們免去了租金,減輕了很大的壓力。”小家暫租在小店旁的社區裡,雖然是新住客,可社區和鄰居也都關照他們,“政府發放的物資一次也沒有忘記我們。鄰居們也很關心我們,天熱時路過小店,經常提醒我們記得休息,別太累。所以,我們更想用自己的手藝回報大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任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