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耳背你真的了解嗎?來看看這些誤區你踩雷了幾個

很多人認為,老人聽力下降很正常,甚至覺得耳背治不了。那麼,老年人耳背真的沒辦法了嗎?當然不是!市健促中心介紹,預防和干預可控危險因素,積極控制好血糖、血壓和血脂等,可以讓老人聽力下降來得更晚一些。詳見↓
誤區一:年紀大了一定耳背
老年人聽力下降的發病率確實很高,也有些人老了仍耳聰目明﹔同樣年齡的老人,有的聽力下降較輕,有的則較重。
由此可見,年齡是危險因素之一,但並非唯一的危險因素。目前,比較明確的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不可控因素
包括性別、年齡和遺傳等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聽力下降的比例逐漸增高、程度逐漸加重。
據統計,65歲、70歲、80歲以上人群分別有1/3、1/2、2/3聽力下降,90歲以上人群幾乎都有聽力下降﹔其中男性較女性更為嚴重。
可控因素
包括環境噪聲暴露時長、抽煙、肥胖和使用耳毒性藥物等。
其他因素
很多慢性病可能會加重年齡相關性耳聾,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
預防和干預可控危險因素,積極控制好血糖、血壓和血脂等,可以讓聽力下降來得更晚一些。
誤區二:年紀大了耳背不需要治
有的老年人由於聽力下降比較嚴重,逐漸失去與他人交流的欲望,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孤僻、抑郁等心理疾病。
近年來研究發現,年齡相關的聽力下降不僅與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相關,還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其實,老年性耳聾不僅可防,也可控。如何進行醫學方面的干預呢?
第一
盡量避免接觸可控性危險因素。
比如戒煙、控制體重﹔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減少接觸噪聲,跳廣場舞時音響聲音開小一點。
第二
如果聽力下降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交流,建議及時配戴助聽器。配戴助聽器不僅有助於改善交流,還有助於延緩認知障礙。
不少老人覺得戴助聽器有點難為情,其實這和戴老花鏡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第三
重度耳聾患者配戴助聽器改善聽力的效果有限,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考慮人工耳蝸植入。
誤區三:即使治了效果也不好
有些老年人的聽力下降不單單是“聽不見”,還會出現“聽得見但聽不懂”。他們常常表述為:我聽得見說話聲或音樂聲,但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
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作“聽力下降程度與言語識別率不符”。
也有些老年人來就診時說:“我用了助聽器,但還是聽不見。”“我花好幾萬買了助聽器,效果也不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出現上述問題,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聽力下降程度較為嚴重,錯過及早干預的最佳時期。
第二
聽力下降不嚴重,但言語識別能力明顯下降。言語識別能力下降是由中樞聽覺功能的衰退所導致,部分老年人大腦處理語言的功能衰退得比聽覺器官更厲害。
因此,老年人在驗配助聽器前后,除了常規聽力檢查外,建議再測試一下言語識別率。
第三
助聽器市場目前良莠不齊。驗配助聽器,應到正規醫療機構或有驗配資質的單位,且助聽器后期需要進行調制。
結語
總之,年齡大了,耳背需要治,也可以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跟老年人打交道時,建議適當降低語速、吐字清晰、提高音量。
資料:市健促中心、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