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這位“孩子王”,獲得市級榮譽!
2022年上海市組織了市級“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閔行區啟英幼兒園園長兼黨支部書記韓秀華獲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提名獎(全市15名)。
“有一種愛日漸增多,慢慢沉積,春風化雨般影響著無數身邊人﹔有一份堅守日復一日,化作屹立於聽障幼兒心頭的巍巍師恩﹔有一種追求,繁星閃爍,揚起愛的風帆點亮未來的希望。她,是一個執著的教育逐夢者,一路耕耘,攜愛追夢,潤澤花開,用32年的孜孜以求詮釋無悔的教育人生”。
——題記
壯志雄心,攀越峰萬仞﹔春風化雨,育桃李三千。30多年裡,她的名字和愛的教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她的拳拳愛心改寫了許多聽障兒童的命運,溫暖了無數健聽兒童的心田,也奏響了她自己充滿愛的逐夢人生。她,就是啟英的大家長——韓秀華。
韓秀華,女,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現任啟英幼兒園園長兼黨支部書記,至今已有32年教齡,從事特殊教育也31年了。從教30余年,她堅持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勤學善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是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使命,始終懷揣著教育的初心,孜孜不倦深耕融合教育,推進“啟愛”校園文化,致力幼兒“愛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先后榮獲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聽力語言康復工作先進個人、上海市特殊教育獎、上海市領軍人才后備、區金牌好老師等。
以愛筑夢
踐行大愛無類的底色
韓秀華從小就特別喜歡孩子,左鄰右舍哪家添了寶寶,她就往哪家跑,“看小囡”就是她的樂趣,成為一名“孩子王”成為了她最初的夢想。因為這份喜愛,身為“學霸”的韓秀華不顧老師和父母的強烈反對,堅定地將中考的第一志願定在“幼師”,並毫無懸念地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但一年后,卻收到了教育局一紙讓她無比驚訝的調令——調往上海縣聾啞學校任學前班教師,從此與特殊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座兩層樓的平房、一片光禿禿的泥地操場、一間簡陋的教室——眼前的一切讓她的心情也仿佛落到了谷底,但當看到一個個聽障孩子渴望被愛、渴望說話的眼神時,她告訴自己“一個孩子也不能落下”。
至今,她還記得那個特別的男孩琦琦。他不會主動吞咽食物,連喝水都會被嗆到。因為能力弱,琦琦的安全感嚴重不足,目光躲閃,從不敢直視別人。最讓人著急的是,整整半年了,琦琦還沒有發出一個有意義的音節。但她並沒有放棄。她耐心觀察琦琦發音時問題,並發現了症結所在——嘴唇鬆弛,沒有彈性,也就沒有力量。於是,每天利用午休時間,對他進行“一對一特訓”——按摩嘴唇、抿壓舌板、咀嚼牛肉干、練習吹泡泡……3個月后,琦琦終於成功地發出了“八”的音,那一刻,家長喜極而泣,全班孩子都為他鼓掌。韓秀華很開心,為琦琦,更為孩子們能為他人的進步開心而開心。韓秀華以一顆博愛之心接納聽障兒童,以一腔熱情勇敢地追逐著自己的教育夢想。
多年后,韓秀華擔任了語訓部主任一職,帶領語訓部教師堅持以“愛”奉獻崗位,以“愛”探求專業,以“愛”服務聾兒,本著“康復一個聾兒,造福一個家庭”的信念,帶頭引領語訓部教師們積極投身康復事業,研究康復課程。她榮獲上海市康復教師教學評比第一名,上海市康復教師綜合技能大賽一等獎,上海市聽力語言康復工作先進個人。在她的帶領下,語訓部的康復成績在上海市名列前茅,業界都夸“啟英的孩子聽說自如、自信大方、活力四射”。語訓部被評為“上海市模范集體”“上海市巾幗文明崗”“上海市共青團號”。語訓多位老師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和上海市技能大賽獲得佳績。
韓秀華擔任園長職務后,她認為教育要“立德樹人”, 教師自身師德素養是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前提,它可以激發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於是,她堅持將愛融於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根據園所發展需要重新詮釋幼兒園的辦園理念,並將其調整為“以愛育愛,人人參與,共同成長”,積極倡導全體教職工都能以愛幼兒為工作前提,用愛心、愛行詮釋愛的真諦、每一位聾健幼兒通過“啟愛”文化的浸潤,懂得愛、享受愛、付出愛,成為有愛心的孩子,最終實現教師、家長、幼兒園的共同成長,實現幼兒園的持續發展。
作為幼兒園的黨支部書記,韓秀華還大力推進“啟愛”文化和黨建品牌項目,先后建立 “雙心伴我行”“以愛之心,燃愛之行”黨建特色項目,讓全體教職工成為孩子的游戲者、觀察者,成為同事的合作者、支持者﹔學會敬業專業,用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反思創新的標准不斷要求自我,真正用行動去演繹愛。以市級黨建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幼兒園師德建設實踐研究》為載體,通過涵養師愛、提升師品、營造師風、錘煉師能等方面探索幼兒園師德建設研究,形成了師德建設的系統做法,開發啟英幼兒園一日活動愛的行為准則,創新建立“師德演播室”,建立師德內外三步監控機制,創建“啟英之星”師德品牌,評選出啟英之星“最美教師”和“最美員工”,形成了“無私奉獻,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啟英精神。
以心圓夢
提升融合教育的成色
多年來,韓秀華一直堅守著教育的初心,懷揣著普特融合的大同理想,在實踐中堅定地推進融合教育。在推進過程中,她深深感受教育“公平”不僅僅要讓聽障兒童佔有公平的教育資源,更要提供適合聽障兒童個性化、適宜的融合教育,才能提升融合教育“質量”,落實教育“公平”。於是,“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成為了她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奮斗的方向。
在建園初期,為促進和保障聽障兒童的教育公平,她主張給從語訓部康復畢業的聽障兒童提供與普通孩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實現“聾健融合”。但在融合教育初期的實踐中,韓秀華發現:聽障兒童家長過於擔心孩子被普通兒童及家長孤立,聽障兒童在普通班級中畏畏縮縮,毫無自信。普通幼兒及家庭對融合的聽障兒童漠不關心,甚至擔心會不會對自己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初期的融合教育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難道前期的康復成果都要付諸東流嗎?韓秀華痛定思痛,意識到營造接納、平等的普特融合育人環境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她進一步思考,如何搭建平台和橋梁,讓兩類家庭彼此走近和相識,共建積極的融合教育氛圍。
她通過“小手牽大手”,為聾兒家庭和普通家庭“牽線搭橋”創設融合活動。第一次活動,聾兒家庭和普通家庭自然地分成兩組——聾兒們各歸各玩,家長們也各歸各聊,但韓秀華並沒有放棄。她改變了群交流的模式,以點對點結對的方式讓雙方家庭提前交流,讓孩子與孩子先成為玩伴,以此制造共同話題。果然,第二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雙方家長都感慨良多,尤其是健康孩子的家長:“真沒想到聾兒這麼能聽會說!”“看到孩子對聾兒的關愛,讓我感到他長大了。”此后,聾健活動順利推廣,成為了啟英每學期最隆重的親子活動。后來,這項活動被家長們自發更名為“融建”活動,讓韓秀華感動不已:“這才是融合教育的意義”。之后,幼兒園的聾健聯動進一步優化,形成了完善的《啟英幼兒園聾健聯動活動方案》,為每個階段聾健聯動的目標、內容、形式、活動推薦和活動建議,100%的普通家庭參與到聾健聯動活動中,在一次次的互動和交流中,兩類家庭從“相遇初識”-“相知共融”-“相助互贏”,以“聾健聯動”作為愛的抓手,共同構筑了接納、平等的普特融合育人環境。
有一年教師節,名名和媽媽來給韓秀華送來教師節卡片,閑聊時,名名媽媽感嘆道:“還是啟英的老師專業,孩子在幼兒園讀書時,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得到很專業和很具體的指導。哎,到了小學,對於聽障,老師們幾乎什麼都不懂……”名名媽媽的感嘆又引發了韓秀華的思考,幼小銜接是雙向的,幼兒園單方面做得再好,可是小學方面如果什麼都不懂,那也無濟於事呀。韓秀華又開始思考怎麼才能讓普通小學面對聽障兒童也能有所准備呢?之后,她領銜編寫了《聽障兒童轉銜手冊(幼升小)》,包括:兒童篇、學校篇和家長篇,讓每位聽障幼兒在入學前將這本手冊親自交給小學的老師,以協助小學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共同做好聽障兒童的教育工作。
在她的引領下,幼兒園優化普特融合育人環境,從經驗和實証中逐步摸索出“預備期、初融期、共融期”三階段﹔研制基於三維參數的融合教育入階評定,讓融合教育的精准安置有據可循﹔從動態、發展、可持續視角提供融合教育服務和支持,開發了入階評定、融合課、幼小銜接等10本操作手冊,完善了早期融合教育的專業支持體系,為學前融合教育的實踐提供了范例和借鑒。幼兒園近6年本園聽障兒童平均入普小率高達97%,對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73名聽障兒童進行追蹤回訪,學習成績達A、B佔比95.9%,社會適應良好佔比95.9%。幼兒園融合教育的成績突出,《學前梯度進階式聾健融合教育——一種追求“有質量教育公平”的探索》,榮獲上海市2017年度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入選“上海課改30年”區校課改成果,並在《上海特教》《教育參考》發表﹔出版專著《愛讓生命綻放》﹔多次受邀在“全國融合教育的發展與挑戰研討會”等全國級會議和“上海市0-3歲聽障兒童精准康復服務學術研討會、“上海課改30年”區校課改成果報告會等市級項目分享與交流,推廣幼兒園的融合教育經驗。
以行逐夢
探索兒童未來的亮色
韓秀華堅信愛的教育在每個時代都被廣泛關注。作為一所聾健合一的幼兒園,聽障兒童和普通兒童一直都是幼兒園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韓秀華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進“啟愛”校園文化建設,起初,這種愛的教育僅僅落於普通幼兒對於聽障幼兒的關愛活動,慢慢地她認識到:對聽障兒童的教育不是單向輸出,他們也是有效的教育資源,可以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對兩類幼兒開展愛的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社會化,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可以幫助幼兒塑造健全人格,使得情感、意志、性格等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2014年韓秀華申請區級重點課題《構建“啟愛”教育園本課程特色的實踐研究》,將聽障幼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納入普通幼兒園的課程建設中,對兩類兒童開展愛的教育,構建了“七者之愛”:自我之愛、家人之愛、師生之愛、同伴之愛、幼兒園之愛、七寶之愛和上海之愛,形成了“啟愛”教育“三維五活動”的實施路徑,在課題推進下,聽障兒童自尊、自信、大方,兩類兒童相互接納、尊重、友愛,慢慢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和傳遞愛。
2018年立足幼兒德育,聚焦“體驗”進一步優化“啟愛”教育園本特色課程,申請區重課題《“啟愛”體驗式活動鏈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創新體驗模式,開啟啟愛教育V2.0的探索,圍繞“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開發了包含友誼之光、感恩之心、自然之美、勞動之樂、家鄉之旅和成長之路6大板塊目標。在韓秀華的倡導下,幼兒園開發了“啟愛”體驗活動鏈,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主題體驗月。3月“愛耳蜜語”,知道保護耳朵的重要性,關愛聽障伙伴,用行動傳遞溫暖。4月“春日旋律”,親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懂得熱愛、尊重、保護自然。6-9月“初見成長”,結合升班、畢業重要時刻,感受自己的成長與變化,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成長的認識。10月“我和我的祖國”,為祖國媽媽慶生,感受各地的美食、風俗、建筑等,熱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幼兒通過一次次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思考交流中感悟、反思、概括、遷移,深化了愛的認知、體驗愛的情感和強化了愛的行為。
在愛的教育的推進過程中,她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種類繁多的愛的活動中,在表面的熱鬧和感動后,能真正提升幼兒愛的能力,讓愛的教育更有生長力,更富生命力。於是,2022年她帶領團隊再次出發,探索新時代幼兒園愛的教育。她帶領著科研團隊,在《社會與情感能力國際測評研究項目》SSES導向下,充分採用啟發啟迪的方式,致力培養幼兒“責任、樂觀、共情、好奇和樂群”5大愛的核心能力,讓愛的種子從此發芽、生根、生長,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耕耘不止,逐夢不停”
作為一名幼教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韓秀華一直不遺余力地發揮著自身價值,始終堅守著自己逐夢的初心,堅信“師幼因‘愛’而成長,學校因‘愛’而發展,教育因‘愛’而精彩”,用愛耕耘、用愛播種、用愛點燃教育智慧之火,耕耘不止,逐夢不停!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