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e視界︱三年三改,武康大樓穿越百年——上海城市更新影像故事之二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馬作鵬 鄔迪
2022年09月30日16: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制作:鄔迪

武康大樓 馬作鵬攝

“電線橫七豎八,外立面的空調架各式各樣,一座歷史建筑的美被遮擋,非常可惜。”

“游客拍照打卡,看不到大樓裡面,但生活其中的居民感受很深,管道錯綜復雜、牆面剝落、窗戶掉漆……”

聊及住了37年的武康大樓,戚阿姨話語中皆是疼惜。

武康大樓歷史照片 湖南路街道供圖

1985年,戚阿姨和丈夫將武康大樓內的一間公寓作為婚房,攜手走進這幢承載著歷史的建筑。目送兒子長大,成家立業后搬離,她和丈夫伴著武康大樓漸漸變老……

武康大樓原名東美特公寓、諾曼底公寓 ,1924年在五條馬路交會處落成,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作為匈牙利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在上海的代表作品,武康大樓最有特色的就是外立面清水磚牆和古典山花窗楣等豐富的水刷石裝飾。1994年,武康大樓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名錄。

矗立近百年,武康大樓見証了城市變遷,吸引眾多名人入住。歷史資料記載,大樓有眾多大公司高級職員入住,新中國成立后,鄭君裡、趙丹、孫道臨、黃宗英、秦怡等電影和文化界名人也曾住這裡。

時至今日,武康大樓仍是海派文化重要地標。

年近七旬的劉奶奶在武康大樓才“小住”16年,但從小就有一份特殊的記憶。“小時候管武康大樓叫‘九層樓’,經過時都要跟父母講一句,這座大樓這麼有特點,有那麼多故事,要是哪一天能住進去才好!”

2006年,劉奶奶看到武康大樓內有公寓在售,毫不猶豫訂了下來,成了居民之一。

“蜘蛛網”入地前后的武康大樓 左圖系湖南路街道供圖,右圖為馬作鵬拍攝於2022年8月

隨著城市變遷,武康大樓上空一度布滿“蜘蛛網”,建筑內外盡顯歲月滄桑。近五年來,架空線入地、“修舊如舊”全面修繕、街區微更新等精細化改造之后,戚阿姨、劉奶奶等鄰居們滿意地發現,高齡建筑煥發了新的活力。

武康大樓外立面空調機架統一前后效果圖。湖南路街道供圖

2018年,上海啟動架空線入地和合杆工作,武康大樓所在地納入其中。經過近一年的“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頭合一”施工建設,大樓上空重現疏朗的天際線。

2019年,上海對武康大樓全面修繕,造型、材料全部遵循原有建筑風格和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百名能工巧匠對每一塊磚、每一處裝飾細節進行詳細考証,形成萬余張草圖,隻為再現經典建筑原有風貌。

2020年10月起,武康大樓街區開啟“微更新”模式,以天平路淮海中路口的銳角區域作為武康大樓最佳拍攝點位,將該轉角空間向外拓展3.6米,形成500余平方米的“源點”廣場。

外觀和業態升級換代,武康大樓擁有更多值得駐足的理由。三年三次精細改造的背后,是對“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的生動總結。

武康大樓內部修繕前后對比。湖南路街道供圖

“大樓裡很多居民都跟我成了好朋友。”武康大樓修繕項目的設計總負責人陳中偉回憶道,修繕開始前他們就開始實地勘察,召開居民代表溝通會,並到居民家中了解實際情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

改造完成后,武康大樓居民有了樓下的長廊座椅、樓上的中心花園、電梯、晾衣台。管線統一集中,空調機架全部移至內天井。二樓以上所有空調機架位置規整后實現了“橫平豎直”。外立面雨棚、晾衣架全部拆除,盡可能將附著物對原有風貌影響降到最低。

武康大樓走廊立柱之間設置了方便休息的座椅。湖南路街道供圖

煥新后,武康大樓還安裝了智能感知設備,監測建筑的震動、傾斜、位移、裂縫等情況,全面“保駕護航”。

“我們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盡一切努力讓它‘穿越’回百年之前。所有的修繕都不露痕跡。居民更方便,空間也合理利用了,還成了‘網紅’打卡點,游人們可以充分感受這座海派地標建筑的風採。”陳中偉說。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