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 | 讓高質量發展韌性更足
這周,長三角地區幾場重大活動不約而同指向一個目標——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與競爭力,讓高質量發展韌性更足。以“制造世界·創造美好”為主題的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開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滬蘇浙發布第二批17條政策,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為期3個月的“潮涌浦江”投資上海全球分享季迎來壓軸活動,發布了總投資約1.8萬億元的8個重特大項目。
解放日報報道上海“潮涌浦江”系列活動開展三月的成效
專家解讀,長三角這些大動作具有提升城市功能與核心競爭力、促進長遠發展等共性特征,不僅著眼於穩住經濟大盤,更能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面對全球經濟復蘇脆弱乏力,高質量發展不僅意味著動能轉換、結構優化、效益提升,也需要全鏈條的穩健韌性。產業的高密度銜接、穩定性和安全性,是當下的競爭優勢。
上海是國際航運中心,也是中國制造業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節點。然而,過去業界也有一種說法,上海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外向型經濟易受疲軟的國際市場拖累,且跨國公司在上海的投資部署大多聚焦於加工制造或者服務業。有人擔憂,這種“居中”的產業模式,存在“看人臉色吃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今年6月以來,上海推出新一輪重大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工程,力邀全球投資者共享新機遇,又以“五五購物節”等活動促進新消費,不難看出,上海正著力以自身發展的穩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促投資、促消費、穩經濟。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龍頭,上海既要做投資拉動的駕轅之馬,也要做消費需求的主要市場。比如,“潮涌浦江”系列活動不僅推動總投資9410億元的597個重大項目簽約,還新認定了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0家研發中心,足見上海提升城市創新策源功能的決心。
文匯報解讀上海外貿進出口最新數據
這周公布的一組數據,恰能佐証上海在消除不確定性、鍛造經濟韌性方面的顯著成效。上海8月外貿進出口規模達414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5.8%,再創歷史新高。7月、8月兩個月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出口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快於整體,部分優勢產品增速實現倍增,由此也帶來重點產業所需原料零部件進口的旺盛。今年前8個月,上海累計進出口額達2.7萬億元,約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量的1/10,為穩住全國外貿大盤貢獻力量。
應當看到,在提振經濟的過程中,上海更加注重“補鏈”“強鏈”,讓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之間鏈鏈相扣,瞄准長遠發展﹔也更加注重與長三角地區其他三省的緊密協作、優勢互補,讓高質量發展韌性更足。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各地財政局數據,梳理今年前7個月全國各城市財政收入,排在前5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蘇州。上海,力抗上半年疫情的階段性影響,全國經濟重鎮的地位依然穩固,財政收入仍居全國第一位。
相信上海,鉚牢高質量發展,辦法總比困難多。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