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疫情下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學習挑戰?專家:不能僅僅盯作業

2022年09月15日16:48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5日報道: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變數”和“不確定性”成為擺在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個孩子面前的挑戰。過去近3年裡,孩子的身體發育、學業表現、心理狀態發生了哪些變化?孩子所面臨的成長挑戰,家長們又該如何給予幫助和教養?

日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了“家庭教育微專業”課程建設系列活動講座。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陶沙教授作客“雲端”,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學齡兒童學校適應和腦發育追蹤北京隊列”權威數據,全面分析了新冠疫情籠罩之下家庭教育模式的變化趨勢,並依此提出建議,為家長們指點迷津。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家庭是社會生態的一部分,兒童的發展是在層級性、相互嵌套和相互影響的系統中受經驗影響的一個復雜、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著眼當下、放眼未來,家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陶沙教授介紹了兒童學習和適應面臨的挑戰:

一是生長發育受阻。對疫情前后及新生兒母親是否患新冠比較發現,並非新冠本身,而是大流行具有消極影響。新冠后的新生兒較流行前出現更多生長發育受阻,且在孕早期影響顯著。

二是學習損失。對荷蘭35萬4-7年級小學生調查發現,相比疫情前三年,疫情帶來學校關閉學習損失3.16個百分點,相當於一學年的1/5,來自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和中等水平的學生損失更大。美國常規監測發現,600-830萬3-8年級學生成績下降明顯,數學尤甚,且縱向增長更少﹔低年級社會家庭地位低的家庭下降更多,增長更少﹔起始水平越差,增長越少。9月初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發現,4年級學生閱讀和數學的成績均明顯下降,最差的孩子下降的最多,家庭軟硬件條件扮演重要作用。

三是心理健康問題加重。上海交大兒童醫學中心對全國28個省526名3-12歲兒童調查發現,6956名兒童(32.1%)表現出心理健康問題,父母教育水平低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尤為明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父母受教育水平與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關聯。

四是家庭心理環境可能惡化。疫情下的父母自身會受到影響,對全國56679名平均年齡35歲的成年人調查發現,27.9%有抑郁症狀,31.6%有焦慮症狀,29.2%有失眠症狀,24..4%有急性應激症狀﹔集中隔離、確診或疑似病例者及家人/朋友出現抑郁、焦慮、失眠。應激症狀的風險提高1.5-3.5倍。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疫情增加了父母的養育壓力,進而降低了親子親密度,加重了父母對孩子的打罵。

怎樣的家庭教養行為有助於孩子們應對挑戰呢?陶沙教授指出,來自學齡兒童腦發育與學校適應追蹤北京隊列的數據發現,不同於歐洲和美國觀察到的結果,6-12歲北京兒童的閱讀成就未發現學習損失﹔但受疫情影響后,父母受教育水平高低不同組間差異擴大,加劇了學習成就的鴻溝,而家庭收入高低不同兩組的差異穩定,均不顯著。

受教育水平高低不同父母疫情期間在參與兒童一日生活和鼓勵孩子參與家庭生活安排等行為上差異顯著,父母受教育水平、兒童已有學業水平、父母對孩子的監控水平顯著預測孩子疫情期間學業表現。

父母加強監控和參與不僅僅是盯著作業,要以閱讀為工具,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適應,年級越高,閱讀對學業成就的貢獻越大。父母可以與子女討論疫情、挑戰、變化和應對來促進適應。研究表明,親子討論與心理不適症狀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正相關,在負面評價居家隔離的學生中,與父母討論減少了抑郁、焦慮、壓力。

父母的監控和參與還表現在保証孩子的充足睡眠和體育活動,促進學習和心理健康。睡眠不僅有助於記憶的保持,而且在睡眠期間腦脊液會清除腦中清醒時產生的有毒物質。美國西雅圖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每天增加睡眠34分鐘,成績中位數提升4.5%。近期一項對全美4000余名9-10歲兒童的大規模研究顯示,足球、籃球、網球等集體體育活動經驗顯著促進兒童海馬體積增長,並有助於降低抑郁。另有其它研究也顯示,體育活動可以緩解情緒問題,減少兒童的多動和注意分散問題。

此外,父母的參與和監管還應重視增進積極親子互動,保護腦發育與學習、適應。一項長達25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積極的家庭互動可以減少應激,緩沖不利處境對個體腦認知發育的消極影響。對疫情期間兒童發展的研究表明,親子沖突是心理適應不良的直接影響因素,直接惡化返校情緒適應。由於父母自身在疫情延續中也存在身心調適的挑戰,因此,父母相互支持、合作,不僅有助於調控自身壓力和心理適應,還有助於建立溫暖積極的親子關系﹔伴侶支持和合作式育兒有效緩沖父母不良感受,減少打罵子女、生硬冷淡的養育行為。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