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派中國畫家上央視啦!一幅幅不忘初心的“大畫”出自他在閔行的工作室
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上海西郊賓館會見廳裡,陳列著一幅汪家芳創作的巨幅國畫《上海》,長7.5米、高5.5米,畫中石庫門建筑和東方明珠、黃浦江交相輝映,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濃縮其中。
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舊址的初心講堂,有一幅長8.5米、寬2.5米的巨幅國畫《初心》,這是當代海派畫家汪家芳為重新修繕的中共一大會址而創作。
汪家芳是中國美協理事、上海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他的工作室位於閔行區梅隴觀緣文化藝術創意園區,在這裡他為上海創作出一幅幅氣勢磅礡的“大畫”。
近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十分大家·汪家芳:海納百川,融匯東西,繪就時代新畫卷》,介紹了50年代出生於上海的著名海派畫家汪家芳,他見証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從兒時的涂鴉記錄,到如今揮毫潑墨的大幅創作,在他的筆下,上海是有溫度、有情感、有故事的家園,更是開放、包容、多元、充滿活力的世界舞台。
從山水到城市,
傳承創新海派畫法
石庫門,對於上海人來說,有著無數獨特難忘的記憶。汪家芳生於石庫門,長於石庫門,石庫門的海派文化給他帶來了深深烙印。“我每次經過石庫門這種房子,總是要去摸一摸,好像是跟石庫門在對話,這個痕跡永遠都存在著,都是海派文化的過去和一種現在,乃至將來。”汪家芳說,在石庫門住了30年,對石庫門的每一塊磚瓦都富有情感。
汪家芳與繪畫結緣,也源於兒時在石庫門裡畫板報的經歷。從小在石庫門生活的經歷給汪家芳后來的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他畫中的上海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情懷。
1997年,汪家芳從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系研究生畢業,師從張大千弟子顧翼,陸儼少弟子、華師大蘇春生教授。中國的水墨畫講究寫意,水墨在一張宣紙上筆走龍蛇,變化無窮,彰顯出水墨畫的獨特韻味,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
汪家芳從傳統的山水畫脫胎,近年來,他從畫山水,到畫城市,畫卷越來越大,氣勢也越來越恢宏。“城市裡面沒有山,當你到了晚上以后沒有燈光,它就像一座座山嶺一樣,其實這也是一種精神。”汪家芳介紹,隨著城市精神不斷長高和延伸,他把山水的氣勢磅礡的精神,融入到現代建筑的創作中。
汪家芳一直在探索,用中國畫獨特的視覺形式,為上海創作時代的“大畫”,開拓中國畫城市表達的新境界。畫《上海》,汪家芳從實地採風開始,累積了40多幅寫生畫稿,進入創作狀態,連續45天渾然忘我,一氣呵成。汪家芳說:“這樣的忘我創作,是將自己視為城市的一部分,讓自身對城市的熱愛去賦予畫作一種激情的生命。”
海納百川、融匯中西,
“大畫”讓海派繪畫煥發新風貌
“大畫”的創作,是打破傳統規則,將中方和西方的技法互相融合的過程。“傳統的中國畫是在方寸之間徐徐展開,而類似於《上海》這樣的‘大畫’,限於當時的材質和建筑,中國畫沒有先例。”為此,汪家芳吸收、借鑒西方繪畫的構圖、色彩、形式、表現手法,有機融入外來文化元素和藝術表現形式,除了色彩,他還借鑒了當代印象派、立體派、現代派的構圖,使作品呈現出中西融合的時代新氣象,開啟了“大畫”的創作之旅。
“北歐零下30℃的時候,我畫的時候一個手就伸在外面,畫一兩分鐘,凍得已經僵掉了,然后再把它搓一下,然后再畫。我就到郵局去蓋章,郵遞員說你是用什麼東西畫的?我說很簡單,就是毛筆。”汪家芳說,隻有通過自己的畫,讓世界能夠讀懂自己的畫,才能夠享受我們中華文化給他們帶來的一種啟迪。
《初心》
畫前人所未曾企及的“大畫”,對汪家芳來說,“大畫”不是簡單放大,而是畫卷中,更要有大氣勢、大格局、大氣象。珍藏於中共一大紀念館初心教室的“大畫”《初心》,借鑒了中軸線、黃金分割等西方理念,將方圓2公裡內的紅色印記巧妙融合在一起,氣勢恢宏。
汪家芳的“大畫”廣受各方關注,他用畫筆將上海所特有的海納百川的城市氣質融入自己的創作,用融通中西的技法和筆墨繪就了一幅幅彰顯時代新氣象的大作。
通過一幅幅“大畫”,汪家芳讓當代建筑元素和傳統中國筆墨鮮活交融,也以這種創新視角和手法使文脈深厚的海派繪畫呈現出時尚新風貌。畫作《浦東》是為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而作,用中國畫特有的清透與留白,表現現代建筑材質。與此同時,他還汲取了歐洲繪畫體系中對古典建筑的表現手法,讓建筑物傳遞出有溫度、可閱讀的神奇魅力。
《巍巍中國情》2020年 450x320㎝
汪家芳認為,海派是一種寬容和一種交融,不斷交替,不斷生發,不斷發展,不斷共存。中國畫可以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發展。近幾年來,他一直在探索“大畫”創作的規律,和“大畫”怎樣去反映這個時代,去弘揚這個時代的精神,讓中國畫的“大畫”在這個世界藝林之中放出光芒和異彩。
描繪時代容顏,
付諸對祖國和上海最深沉的愛
今年5月12日,來滬支援閔行戰“疫”的外省市6支醫療隊隊員,收到了由汪家芳根據他們醫護人員支援閔行抗疫場景創作的精裝版畫。“援滬醫療隊支援閔行抗疫,他們的這種精神不僅感動了每一個人,也感動了這座城市,對於他們向‘疫’而行的壯舉,畫筆是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隻能透過一個視角,來傳達他們的精神。”汪家芳說。
其實,在此輪新冠疫情發生后,汪家芳就拿起畫筆記錄那些在一線抗疫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身影,《雨中情》《送溫暖》《敬業》等系列畫作,真實再現了抗疫一線工作者們在社區街道和醫院工作的場景,描繪出一個個感人的抗疫故事和平凡偉大的志願者形象,傳遞了志願同心的人間溫暖。
《上海的溫度》2022年 60x40㎝
為了表達對全國各地紛紛馳援上海的感謝,汪家芳創作了《日夜兼程,大愛無疆》的畫作,來自全國各地的溫暖相助持續不斷地抵達上海,滿載而來的不僅是當下急需的生活物資,更是兄弟省市對上海濃濃的挂念和關心,展現了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
置身於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汪家芳常說,創新不只是簡單的形式變換,而是根植於深沉的文化自信所激發出的激情涌動,新時代的藝術家應該不斷探索、大膽嘗試,靈感永不枯竭,筆墨和技法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海派中國畫才能邁入新境界。
汪家芳在創作中(照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你走得有多遠,腳上沾的泥有多厚,情感就有多濃,思考就有多深。最終它們都將反映在你的作品中,決定一幅畫耐人咀嚼的程度。”從事美術創作近50年,汪家芳希望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時代的容顏,也將對祖國、對上海的最深沉的愛,付諸筆端,浸沒在詩情畫意之中。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