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有字詞讀音變了?近40年前就確定了!

2022年08月31日16:3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又有字詞讀音變了?近40年前就確定了!

  “許多讀書時期的‘規范讀音’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近日,一篇《廣電人注意!這些字已經改讀音了》的網帖再度引起網友注意,點擊量接近10萬。該網帖列舉,以下都是規范讀法:“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這些字的讀音,真的是新近改的嗎?

  2019年的舊聞又來了,部分讀音已經審定近40年

  “這個帖子和以前的內容一樣,完全是舊聞了。”收到上海辟謠平台的求証需求,《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直截了當地表示。

  上海辟謠平台追溯發現,眼下這篇傳播較廣的帖子來自某名稱中帶有“獨家”二字的公眾號中,但並非該公眾號原創,而是轉載自另一個微信公眾號。轉載公眾號的注冊主體是一家文化咨詢公司,被轉載公眾號的注冊主體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都不是語言文字專業機構。

  再看帖子的內容,與2019年曾在網上傳播的《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帖子基本一致,只是新帖中又增加了一些媒體報道和網友評論。

  事實上,根據該帖介紹,就能發現帖子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文中提到“我們從詞典的編輯方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了解到,第七版詞典編輯截稿時,異讀詞審音表尚未最終定稿,因此,目前詞典使用的還是之前的發音標准”﹔經查詢,這段語句復制自2018年5月北京晚報的一則新聞,其中的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編輯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異讀詞審音表則是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公眾可能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不太熟悉,其實,這個表能幫助大家搞清楚眾多多音字在不同場合中怎麼讀。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進行過三次普通話審音,分別是1956年、1982年和2011年。每一次審音,都會歷經數年。例如,1963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是第一次審音的成果,也成為普通話異讀詞讀音的基礎。

  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1985年審音表”)是第二次審音的成果,也是目前參照使用的審音成果。根據1985年審音表,“啥”不讀“shà”,讀“shá”﹔“成績”不讀“成jī”,讀“成jì”﹔“確鑿”不讀“確zuò”,讀“確záo”﹔“呆板”不讀“ǎi板”,讀“dāi板”﹔“卓越”不讀“zhuō越”,讀“zhuó越”﹔“咆哮”不讀“咆xiāo”,讀“咆xiào”﹔“馴服”不讀“xún服”,讀“xùn服”,等等。

  2011年,我國啟動第三次普通話審查,並在2016年向社會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以下簡稱“2016年征求意見稿”)。到目前為止,2016年征求意見稿尚未定稿公布,所以,通行的讀音仍舊參照1985年審音表。

  參照1985年審音表,會發現網帖中有很多內容不正確,部分讓人以為新近才改變的讀音,其實在近40年前就已規范。例如,帖子列舉的“確鑿”不讀“確zuò”讀“確záo”、“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qí)”由“jì”更改而來,都是1985年審音表規定的。

  語言學家指出,之所以“騎(qí)”由“jì”更改而來,與古今讀法不同有關。“騎”在古音中有“jì”的讀法,但在今音中已經統一成了“qí”,不再是多音字。

  尚未定論的讀音,成為網帖炒作基礎

  比較網帖內容、1985年審音表、2016年征求意見稿可以發現,網帖中有部分內容來自2016年征求意見稿,帖子將尚未定稿的讀音誤稱為已經審定的讀音。此外,還有部分內容本身就引用錯誤。

  比如,網帖稱“‘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在2016年征求意見稿中,標注“粳jīng(統讀)改為粳gēng(統讀)”,網帖聲調標注錯誤。

  事實上,“粳”字到底如何發音,在征求意見稿發布后,爭議較大,尚無定論。曾有語言專家表示,“粳米”的“粳”本讀“jīng”,絕大部分人也是這樣讀的,但2016年征求意見稿將其審為“gēng”,應該是“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這是學術問題,目前意見還不統一,並未確定“粳”字的最終讀音。

  再如,被部分網友稱作“感到懷疑人生”的“說客”中“說”的讀音,網友們認為應該讀作“shuì”,但網帖說已經改成了“shuō”。可對照1985年審音表和2016年征求意見稿可以發現,兩者並不矛盾,“游說”中的“說”字讀音沒有變化。其中, 1985年審音表顯示為“說shuì,游∼”,而2016年征求意見稿顯示為“說(一) shuō∼服,(二) shuì游∼∼客”。可見,2016年征求意見稿是增加了“shuō∼服”這個讀音,並不是將“游說”“說客”中的“說”字改音。

  已經審定的改動,原來都有依據

  網帖除了以訛傳訛外,也沒有將部分文字讀音的變化說清楚,從而引發網友誤解。較為典型的是幾首古詩中部分文字的讀法,如“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從核查看,根據1985年審音表,這幾個字的讀音就已經確定了,而不是新近才改定的。但為什麼部分網友反映,自己學的和規范讀音不一樣呢?

  黃安靖表示,這種差異實際上是由古音和今音不同造成的。所謂古音與今音之差,並非隻發生在當代。古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從先秦到漢、唐、宋,讀音的變化,最早宋人就已經發現,某些字的讀音在一首詩中不合韻腳了。為此,宋人採取的辦法是臨時改一個字的讀音以便讀起來還押韻。這在語音學中稱“葉音”,也稱“葉韻”“葉句”,“葉”也作“協”。明清以后,“葉音”之法逐漸被淘汰。

  以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為例,這是一首首句入韻的七絕,即以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來”押韻。這三個字用普通話念起來並不完全相諧:“回”讀huí,“衰”讀shuāi,“來”讀lái,要說押韻,隻有同屬開韻(ɑi)的“衰”“來”可以算得上押韻,而屬於微韻(ui)的“回”字不能與之相押。過去,為了解決今音不同韻的矛盾,把“衰”字原來的讀音shuāi改為cuī,許多唐詩選本和小學語文教師都對此加以採納。

  那麼,“鬢毛衰”的“衰”讀cuī,有沒有史料作依據?改讀后是否解決了今音不同韻的矛盾?實際上,兩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首先,此句中的“衰”若讀cuī,與詩文本意不通。

  “衰”是個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讀:suō、suī、shuāi、cuī,后兩讀延續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項:讀cuī,用以表示“用粗麻布制成的毛邊喪服”和“由大到小依照一定標准遞減”,如衰序等意義﹔讀shuāi ,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義。在現代漢語中,“衰”讀cuī的音要寫作“缞”,隻表示“喪服”的意思。

  在這句詩中,“鬢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鬢發稀疏脫落,意義明確而沒有歧解,所以應該讀shuāi。改讀的結果,反而易造成理解障礙。

  其次,將“衰”改讀,也不能解決全詩押韻的問題。這首詩的首韻“回”(huí)與末韻的“來”(lái ),今音分屬兩個不同韻部,這是全詩韻不同的關鍵。當“衰”讀shuāi時,雖與前面的“回”字不諧,但與后面的“來”字押韻﹔改讀cuī音以后,與“回”字合轍,但與“來”字拉開了距離,並沒有收到協同全詩韻讀的效果。

  同樣的,在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把“斜”讀為“xiá”似乎就押韻了。但西安人杜牧真的會把“斜”讀xiá嗎?這就又需要一番嚴格的學術考察。

  黃安靖說,從古音到今音(普通話)的變化原因和規律十分復雜,“很多古音都已經發生變化了,為何隻改韻腳?實際上是改不勝改的”。從語言的統一規范來說,“從今不從古”的原則更為合理。

  那麼,是否所有的讀音都遵循“從今不從古”?有網友擔憂,如果一個字“讀錯的人多了”,錯誤的讀音反而漸漸變成了規范的讀音?

  “語言的發展有一定規律可循,要將其與簡單的錯用區分開。某些‘誤讀’的讀音之所以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可,必定有其符合漢語內部結構規律的原因,‘共識’才會產生。當然,語言的變化情況很復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適合一刀切的做法。”黃安靖說。

  事實上,有一些特殊名詞的讀音就更適合採用“名從主人”的原則,即當地人怎麼讀就怎麼讀。如安徽六(lù)安、浙江台(tāi)州、山東東阿(ē)等地名,仍舊保持了古音。

  記者手記:別把漢字讀法當引流法寶

  上海辟謠平台在查証中發現,之所以每一次“這些字讀法變了”會引發關注,背后是公眾對母語的珍視,對語言背后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視。語言是文明的旗幟和統一的心理認同,規范使用語言文字,代表著國家尊嚴和文化傳承。因此,對待語言問題,必須慎之又慎。

  然而,公眾對母語的感情卻被部分自媒體當作引流法寶,時不時就拿出來炒作。而且在新的傳播過程中,或是別有用心,或是能力不足,均不將讀音變化的真實原因加以說清,反而以訛傳訛,煽動網友感情,誘導傳播。以上做法需要揭露並批評。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帖子的熱傳也說明,語言文字極受關注,關於部分文字究竟怎麼讀,公眾十分在意。這就需要專業機構多做宣傳普及。

  一方面,專業機構不僅告訴公眾不同的字怎麼讀,還要告訴大家為什麼這麼讀。在這項工作上,基礎教育應當發揮作用。在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上,什麼字讀什麼音,都會有標准答案。不過,除了讓孩子們知道標准答案,也應該指導他們了解為什麼這麼讀,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能讓孩子們作為中華文化的傳人,將優美又有內涵的語言傳承下去。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有爭議的讀音,也希望學術界盡快得到共識,讓符合大眾心理預期,即語言學家所稱的“得到社會大眾廣泛認可、符合漢語內部結構規律”的異讀音標准盡快出台。

  延伸信息:這些字應該這麼讀

  對於網帖中提到的讀音,上海辟謠平台一一進行了查証,發現大部分讀音早在1985年就已修訂:

  ·確鑿(què záo),原讀音:確鑿(zuò)。后因從俗改為:確鑿(záo)。(網帖內容,下同)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鑿záo(統讀)。

  ·荨(qián)麻疹改為荨(xún)麻疹。

  查証: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顯示:荨,原審音表為(一)qián(文)∼麻(二)xún(語)∼麻疹﹔新審音表為荨xún(統讀)。

  ·“呆板”本來讀ái bǎn,但是后來為了尊重大眾的習慣,所以從1987年開始,這個詞的讀音更改為dāi bǎn。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呆dāi(統讀)。

  ·唯(wěi)唯(wěi)諾諾改為唯(wéi)唯(wéi)諾諾。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唯wéi(統讀)。

  ·靡(統讀mí):“靡靡之音”一詞中曾經讀作mǐ。

  查証: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顯示:靡,原審音表為(一)mí∼費(二)mǐ風∼委∼披∼﹔新審音表為靡mí(統讀)

  ·從,統讀cóng,取消cōng(從容)。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從cóng(統讀)。

  ·脊,統讀jǐ,取消jí(脊梁)。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脊jǐ(統讀)。

  ·跡,統讀jì,取消jī(事跡)。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跡jì(統讀)。

  ·績,統讀jì,取消jī(成績)。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績jì(統讀)。

  ·框,統讀kuàng,取消kuāng(門框)。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框kuàng(統讀)。

  ·拎,統讀līn,取消līng(拎東西)。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拎līn(統讀)。

  ·澎,統讀péng,取消pēng(澎湃)。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澎péng(統讀)。

  ·繞,統讀rào,取消ráo(回繞)。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繞rào(統讀)。

  ·往,統讀wǎng,取消wàng(往前走)。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往wǎng(統讀)。

  ·尋,統讀xún,取消xín(尋思)。

  查証: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顯示:尋xún(統讀)。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讀zuō,其他場合都讀zuò,即取消zuó(作料)和部分詞語中的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查証: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顯示:作,原審音表為(除“∼坊”讀zuō外,其余都讀zuò)﹔新審音表為作(一)zuō∼揖∼坊∼弄∼踐∼死,(二) zuó∼料,(三) zuò∼孽∼祟

  從“作”來看,網帖提到的讀音變化是1985年的修訂稿,而非2016年的修訂稿,新的修訂稿實際上恢復了zuó∼料的讀音。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