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生性凶猛,卵有劇毒,多地出現“怪魚”,上海也有人釣到了

2022年08月30日09:0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昨天,“上海一男子釣到鱷雀鱔”引發關注。據相關視頻介紹,該處的鱷雀鱔為釣魚基地喂養,專門提供給釣魚黨。盡管基地要求不允許放生,一些網友仍然擔憂:萬一下暴雨,跑出來怎麼辦?

  一個多月來,北京、河南、湖南、寧夏、山東等多地報告發現鱷雀鱔,甚至有地方採用了抽干湖水的方式捕捉。這到底是怎樣的生物?為何非捉不可?

  被稱為“淡水殺手”

  今年7月,河南汝州有市民發現,在中央公園雲禪湖水域有“怪魚”出沒。原先,公園方以為這是一條大魚,開展拉網式捕撈,並未奏效。后經專家辨認,這疑似是“鱷雀鱔”。在投餌誘捕失敗后,最后抽干了雲禪湖20萬到30萬立方米的湖水,才拿下了兩條鱷魚鱔。

  為了捕魚抽干湖水,大動干戈的做法,源於這一物種的危害性。鱷雀鱔是原產於北美洲的淡水巨型食肉魚,牙尖嘴利,還有一副“重型鎧甲”。它會捕食我國的本土物種,尤其是水域中的魚類。被魚作為食物的藻類就會大面積泛濫,水生植物形成單一物種優勢,可能導致水體缺氧,造成一定范圍內的生態災害。因此,鱷雀鱔又被稱為“淡水殺手”。

  這一外來物種,是如何進入我國的呢?據了解,最早它以“觀賞魚”的身份進入國門,在一些區域進行養殖和繁育,是市場傳統的品種之一。在我國觀賞魚貿易發達的廣東,雀鱔還被冠以一個好聽的名字——福鱷。

  不隻線下,記者在一些電商平台上發現,仍有商家在售賣鱷雀鱔。在宣傳界面上,打出了“絕版,再不買,買不著了”“限時限量購買,賣完不賣了”這樣的字眼,並且注明了“觀賞用途,禁止放生”。按照規格的不同,鱷雀鱔的價格也不等。在某店鋪裡,16厘米至17厘米的一條鱷雀鱔苗為25元,29厘米至30厘米的為98元。

  鱷雀鱔在上海出現,並不是新鮮事。“近年來,在上海的自然河道內,每年都會發現一兩次。在一些休閑體驗基地,也會有人專門養殖鱷雀鱔,供前來的市民們垂釣。”市農業農村委執法總隊七大隊大隊長楊偉華告訴記者,鱷雀鱔被城市裡的人當做寵物來飼養,由於生長速度過快、水族缸難以容納等原因,有飼主會將其野外丟棄。

  對於垂釣基地養殖鱷雀鱔,有網友提出應當予以禁止。實際上,在法律層面上,尚未對此有明確條文規定。“如果飼主決定養鱷雀鱔,就不要隨意丟棄。否則,它們沒有天敵,吃活魚,很容易對本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外來物種還是外來入侵物種?

  記者注意到,2003年至今,《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已經發布了四批,共71個物種,目前鱷雀鱔還沒有被列入名單。不過,去年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強化水生外來物種養殖環節監管,推進水葫蘆、福壽螺、鱷雀鱔等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綜合治理”。

  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影響著人們的應對方式。前者是指在我國無天然分布,經自然或人為途徑傳入的物種,包括該物種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而外來入侵物種,則是指傳入定殖並對生態系統、生境、物種帶來威脅或者危害,影響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物種。

  “很多外來生物並不一定是入侵物種。”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專家顧黨恩以食人鯧為例,它們原本沒有能力越冬,很快就會死亡,未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此前並沒有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名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研的深入,人們發現這一物種已經具備越冬能力,繁殖並形成危害,所以已將其定義為入侵物種。

  根據此前的報道,湖南、青海、寧夏、山東、河南、江蘇等多省份均報告發現鱷雀鱔。特別是在廣東珠江一帶,這一物種已經建立了種群。業內人士表示,這幾年,經過長期監測發現,鱷雀鱔在南方很多流域可以建立自然種群,並且也形成危害。因此,針對正在推進的新全國重點管理入侵物種名錄,專家們建議將鱷雀鱔也列入其中,對這一物種的養殖貿易等加以明確的規范與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1日起,由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發布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它對防范外來物種入侵構建了嚴密的制度安排,明確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制度、構建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等,並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