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就一雙慧眼,寶山環上大科技園如何實現“1”到“10”的更快突破

一頭連著高校,一頭連著產業,大學科技園被視為“創新策源地”。但它也面臨兩難處境。距離高校近了,很可能成了大學“附屬品”,缺乏轉化活力﹔距離市場近了,科學家們又難以交付信任,科研機構、資本方彼此間的語言體系“轉譯”遇困,影響轉化效率。
缺乏市場化運行機制、收入來源單一、無法精准匹配市場需求……重重因素疊加下,自2001年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獲認定以來,不少大學科技園發展平平、不溫不火,難以孵出“叫得響”的科創成果。
圖為環上大科技園,一街之隔是上海大學寶山校區
在正處於“北轉型”中的寶山區,正式開園即將滿兩年的環上大科技園用實踐破題。兩年間,這裡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試驗場”。從“先投后股”到“技術經紀人”,多項全國、全市首創從這裡走出,全力破解大學科技園從發現到轉化成果中面臨的方向、資金、人才之困。截至目前,環上大科技園已累計落地企業202家,轉化科技成果49項,其中今年新增落地企業79家,轉化科技成果16項。
發現者:“泡”在高校,煉就一雙慧眼
科研成果轉化中,大學科技園猶如“接力棒”,聚焦從“1”到“10”的突破。它們的必備技能,就是煉就一雙慧眼,准確識別有市場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圖為環上大科技園
運營中,環上大科技園總經理李宇陽為團隊定下一個規矩——“必須保証每天有一餐飯在高校食堂吃”。在他看來,隻有花費大量時間“泡”在高校,才能讓老師們交付信任,有更多發現科研成果的機會。
圖為環上大科技園進駐企業研發的無人艇,目前已在東海執行任務
李宇陽相信,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不是從海量的專利庫中搜出來的,而是跟老師們聊出來的。“國內外的專利申請機制不同,轉化路徑也要因地制宜。”他解釋說,在海外,專利申報是成果轉化的重要依據,一旦專利申請成功后,往往能迅速變現,得到市場應用。國內高校的專利申報更偏向學術研究,大多基於職稱考評的驅動,並非以產業化為導向。
正是基於“一餐飯”中培育出的科學家數據庫,環上大科技園開辟了一個新模式——“反向孵化”,即直接拿著產業需求訂單尋覓能“接單”的科學家。以某廢鋼切割機器人項目為例,企業先有需求,再尋找擁有這項成果的科學家。在李宇陽看來,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技術經紀人。作為“引路人”,他們既要懂技術、也要懂市場,關鍵是把企業需求准確轉譯給適合的科學家,以最短時間促成高效對接。
鏈接者:從應用場景到生產空間,管家服務貫穿全程
對大學科技園來說,找到產業需求或找到可用科研成果,都是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光是發現還遠遠不夠,大學科技園還要鏈接各方資源,讓有潛力的“種子選手”不因缺資金、缺空間、缺人才折戟在產業化的“最后一公裡”。
圖為“科創會客廳”
有人用管家服務來形容大學科技園。橙康生物總經理張磊對此深有感觸。用他的話來說,“隻要上交身份証,后續一切都不必費心”。橙康生物落址於環上大科技園,核心產品是核酸快檢產品。通俗理解,它既有抗原的便捷,准確度又接近於鼻咽拭子。今年初,其新冠快檢試劑盒已獲得歐洲CE認証,但在國內尚未取得國家藥監局認証。就在企業產業化還差“臨門一腳”時,環上大科技園等相關部門全力相助,為企業對接到了仁和醫院。橙康生物順利採集到了大量臨床數據,企業的產品上市路也大大縮短。
鏈接應用場景,也鏈接生產空間。以一家攻堅無人機領域的航空科技公司為例,其正處於樣機研發階段,亟待合適的室內試飛空間。這家企業的油電混合發電機,填補了產業鏈空白,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發展前景可觀。為拉近企業上下游距離,園區也幫忙積極協調可用場地資源。
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主動走出“象牙塔”創業。擁有核心技術的他們,亟待匹配創業搭檔來鏈接各方資源,提高成功率、縮短產業化鏈路。環上大科技園外,寶山區還吸引集聚了一個大學科技園集群,主打“一園一特色”,圍繞新材料、機器人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布局,給予科學家們更多選擇權,挑選園區,也挑選合伙人。
轉化者:“先投后股”激勵“科創合伙人”
從發現到鏈接,想最終孵化出科創成果,還離不開良好生態的營造。這指向的是一種體系化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專家認為,一方面,涉及技術交易、企業孵化等“顯性轉化”﹔另一方面,也涉及創新教育、管理提升等“隱性轉化”。
圖為環上大科技園進駐企業迪派生物,其部分產品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對此,李宇陽談到了部分海外大學科技園的成熟運營模式——技術轉移中心。其下設的咨詢部門,涉及評測市場、概念驗証、競品分析、創辦企業等全周期服務。其不僅涉及校內外不同類型主體的聯動,也需要各類功能性平台的有力支撐,包括中試場地、工廠車間等。
全周期的服務,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但另一方面,現有的激勵機制又不足以驅動大學科技園。來自市人大代表們的一項調研顯示,在部分大學科技園中,載體租賃收入佔比較高。當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有限,反而需要擔風險,服務質量自然打折扣,孵化能力也不盡如人意。
圖為清華大學團隊研發的清芸機器人
添動力,關鍵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去年,寶山區率先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根據試點安排,大學科技園承擔服務保障、持有企業股份、進行投后管理等職能。這樣一來,大學科技園就成為高校的“科創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機制的優化還在加碼。環上大科技園正與上海大學共同探索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這一新模式。借由提高學院和大學科技園的收入分成比例,激勵他們主動為教師分擔壓力。譬如,從學院層面進行人力再分配,針對肩負科研成果轉化項目的教師適當減少教研考核指標﹔大學科技園則可以“包辦”產業化階段面臨的種種難題。由此,大學科技園真正成為“黏合劑”和“催化劑”,加速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科研成果轉化鏈路。
(來源:上海寶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