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宝山科创活力 大学科技园集群发展
“勇担新使命,奋进北转型,为高水平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而不懈奋斗。”
刚结束不久的宝山区第八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把宝山的“小齿轮”挂上国家战略“大齿轮”,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努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的新路子。
当前,宝山全区上下高举科创大旗,聚焦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年时间,全区建成以环上大科技园为核心、辐射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悉尼科技大学上海创新研究院的“环上大科技创新核”,沿地铁3号线布局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带”,“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初步形成。成果转化新动能不断蓄势,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园区孵化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建设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强大科创引擎
做厚区域科创浓度
去年11月,环上大科技园正式开园,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核心功能,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
合理规划载体功能,科学布局错位竞争,形成有机统一整体。环上大科技园已授牌0号基地(宝山科技园)、1号基地(临港城工科技绿洲)、2号基地(国际研发总部基地)、3号基地(上海石墨烯功能型平台)和4号基地(海创汇加速器)五大核心基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延伸规划5号基地(上海数字科创港)、朝晖新药中试放大功能型平台等载体,成果从孵化、中试加速到产业化生产全流程布局基本实现。“无人艇”、烯碳铝合金、工业软件设计等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成功转化,单细胞蛋白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等多项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图片成功落地。截至目前,环上大科技园已落地123家企业,其中成果转化项目24项,攻克4项卡脖子技术,推动5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7项前沿引领技术,发展8项关键共性技术。
未来的环上大科技园不仅仅是一个园区,而是校区、社区、园区、街区相融相生的有机体,是创新创业、生产生活的活力空间,是带动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以沪太路—上大路—文海路—环镇北路—丰翔路T型区域为核心科创主线路,以上海大学南门“山海径”街区等为核心节点,串联“活力、创新、产业”三大板块,宝山区结合环境提升、功能改造、品质提升等建设工程,赋予这片区域“科创活力、文艺气息、红色基因”的独特气质,建设宝山特色的环上大科创街区。
今年年初,宝山区与复旦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月,科创新生态又迎来一个重要载体——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东元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周树学、武利民教授领衔的高性能涂层材料产业化项目,郑立荣教授领衔的智能楼宇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等8个复旦大学重大创新项目成功入驻。依托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帮助对接科研成果、市场需求,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催化”成果转化。
今年上半年,宝山区与北大科技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大学科技园发展核心功能,链接北京大学优势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建设以“五平台两中心一基地”为主要功能载体的上海北大科技园,构建“引才+辅导(培训)+转化+孵化+投资+产业化”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已成立,梳理高校科技成果202项,引进和培育上海领克迈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另有多个成果转化项目在接洽中。
此外,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项目也在今年落户宝山。双方合作立足上海市宝山区,辐射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聚焦大学科技园发展核心功能,链接华中科技大学优势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着力打造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高地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技术创新高地,重点建设“三载体、二平台、一基金”。
在今年与宝山区签订协议的还有上海理工大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上海理工大学医工结合、光学等优势学科,调动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宝山分园建设,加大上海理工大学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助推宝山生物医药等产业能级提升。
宝山大学科技园建设,跑出了加速度,赛出了快节奏,夯实了科创主阵地的基石。
构建宝山特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固化的模式和体系,一年来,宝山探索出一套特色做法,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过程和全流程赋能,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果转化之路。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活力。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在于高校、院所,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为激发成源头活力,宝山通过建立科创主阵地大学科技园联盟,借力头部高校知识产权联盟等,通过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走进高校、下沉院系、贴心服务,扮演好成果转化经纪人和合伙人角色。与高校共同推动职务科技发明赋权改革,从源头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难以跨越小试、中试“死亡之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很有可能中断。为破解难题,宝山区考虑针对实验室技术熟化度不够高、但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突破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果转化项目,创新性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先投后股”改革试点举措,先期以科技项目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帮助项目跨越小试、中试“死亡之谷”,后期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按照约定转化为股权投资资金,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帮助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国家发改委《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通知书》将宝山“先投后股”方案纳入全国改革创新试点,是全市唯一以区为主体的改革创新试点任务,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制度创新。
数字化科创对成果转化全流程赋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都应活跃地参与,就像生态体系里每一种生物般不可或缺。由于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市场导向、专业背景等原因,科技成果的“成果端”“需求端”“服务端”很难有效链接,“怎样让各主体有效沟通,用同样的语言和逻辑对话?”科技成果的淘宝—“科创宝”应运而生。宝山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以线下平台“数字科创港”和线上平台“科创宝”为载体,聚焦成果转移转化、科创与金融、创新人才、创新产业、科创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瞄准供应与需求两端,通过数字化形式全面开放宝山科创要素与资源,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智能化合约构架企业“需求端”与高校院所“成果端”之间的合作桥梁。
新型研发平台服务能级显著提升
新型研发机构是成果转化的推进器。宝山区大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新型研发平台,积极整合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上海大学依托优势材料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长三角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上海朝晖药业建设新药研发与中试放大平台,为医学院教授新药研发提供中试放大平台,聚焦原料合成、新药研发、产线升级,服务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支持塞力斯集团在环上大科技园建设上海塞力斯医学检验所,打造宝山生物医药公共测试平台;支持斯菲尔(上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共建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赋能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宝山通过加快培育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发挥研发机构“塔尖重器”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努力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孵化裂变,奋力打造宝山科创主阵地建设新局面。
(来源:上海宝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