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這家咖啡餐飲店深耕郊區,人們驅車去排隊

2022年08月24日09:1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這家咖啡餐飲品牌店深耕郊區,人們驅車五六十公裡去排隊

8月上旬,咖啡餐飲品牌一尺花園紅窯店正式營業,不到一周就“爆”了。

  點評網站上,它的頁面圖文瀏覽量迅速躍居全上海第一﹔周末走進門店,等位一兩個小時不算稀奇﹔因客流太大,備好的餐具都不夠用,還得從其他門店臨時抽調……

  有人搞不懂,一家開在浦東老港、距離市中心六七十公裡車程的店,居然火成這樣。但熟悉一尺花園系列的人或許不會太意外。這兩年,品牌在浦東、崇明、奉賢、鬆江、嘉定、寶山等市郊區域頻頻開店,次次登上熱門榜,還為周邊現有的休閑觀光資源引流。

  熱鬧究竟何來?是市郊消費需求爆發,還是品牌掌握了“流量密碼”?這樣的“鬧猛”還能持續多久?我們對一尺花園的經營之道產生了興趣。

一尺花園紅窯店。 吳越 攝

  建筑可閱讀

  一尺花園在點評網站上被歸於“咖啡館”,但去過的人都知道,它與這座城市絕大部分的咖啡館不一樣。

  動輒成百上千平方米的室內營業面積,讓它能容納更多人同時坐下來,極具特色的空間載體,又讓其成為老少皆宜的休閑空間。

  位於浦東川沙的陶家宅一號店,坐落在始建於1908年的海派四合院建筑內,那裡曾是清末儒商陶長青的故居﹔嘉定金府店,改建自清光緒年間“絲織大王”金桐的私宅﹔鬆江廣富林店,隱於廣富林遺址公園內的明末政治家范景文故居,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崇明港東公路店內,亦有一座從他處移來的百年徽式建筑。

一尺花園廣富林店。 受訪者供圖

  白牆黑瓦,雕花梁柱,循著從天井傾瀉而下的光線走向深處,人們仿佛在進行一場老宅探秘。在“建筑可閱讀”的大背景下,堪稱“老宅收割機”的一尺花園,巧妙地將現代生活場景融入傳統建筑,滿足了都市人對於文化歷史建筑的好奇與向往。

  新開的老港紅窯店,則是一尺花園系列首個開在工業遺址的店鋪。近年來,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們已形成共識: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工業遺存在城市演進的價值傳承中具有特別意義和不可替代性。它寄托著一代人濃濃的懷舊情結,承載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回憶,也是更多人了解時代發展的窗口。

  “想過它會受歡迎,但沒想到這麼火。”一尺花園合伙人張夢翔告訴我們,紅窯的前身是一家制磚廠,建於1969年,上世紀90年代初停窯,后經修復,等待著重生的機會。今年年初,團隊經人引薦找到那裡,立馬被其充滿年代感的建筑形態吸引,當場拍板決定開店。

紅窯標志性的大煙囪。 吳越 攝

  如今,盡管窯洞制磚工藝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但被完整保留下來的高大煙囪和一組組大小不一的拱形門洞,仍向來者訴說著那個火熱年代的榮光。前來就餐的大人和孩子,也無一例外會以此為背景,拍下一張張照片留念。

  與自然共生

  尋常的餐飲空間,能提供幾張外擺位已是“加分項”,一尺花園卻在開店之初便確立了“與自然共生”的經營理念。

  幾年前陶家宅一號店的走紅,一定程度上與其在室外空間搭設了露營帳篷有關。當時,陶家宅店在院內大草坪上搭了幾頂白色帳篷,放置了小桌子和墊子,作為特別的景觀位。很快,它們就成了店裡最難搶的位子。“搶到的人都覺得很幸運,沒搶到的隻能下次趕早,提前守著。”

陶家宅的帳篷。 受訪者供圖

  佔據了“有利地形”的顧客也都很會玩。除了喝咖啡、吃比薩,更多時間,大人會帶著孩子在草坪上奔跑、踢球,在水池邊玩水,或是帶塊畫板一起寫生。有寵物的顧客也會把“毛孩子”帶來,盡情享受自然空間。

  “我們希望營造一片有別於城市的輕鬆氛圍,讓大家坐得下來,快快樂樂地玩個半天。”張夢翔說,“疫情之后,明顯能感受到大家貼近自然的需求更迫切了。”

寵物友好的大草坪。 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其他門店是利用場地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戶外空間,那麼一尺花園美蘭湖店則是把店開到了公園裡。

  寶山羅店美蘭湖,面積110畝,是國家AAAA級開放景區。區域核心美蘭湖路、羅芬路交界處,便是一尺花園。雖不像其他店那樣有老建筑加持,但美蘭湖店坐擁著一線湖景。54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有荷花池、有風車,座位沿著蜿蜒的木棧道排開,瞬間把人帶離都市喧囂。

擁有數千平戶外空間的美蘭湖店。 吳越 攝

  遇上刮風下雨也不用擔心,池塘邊的“玻璃盒子”也能坐。走進去之后,裡面也有綠植環繞,還能同時欣賞戶外景致,營造出一番別樣的就餐體驗。

  店如其名。事實上,不論在何處,一尺花園始終堅持打造與環境相適應的室內外花園景觀。美蘭湖店,堪稱鎮店之寶的大株龍舌蘭和鴨掌木給空間帶來了異域風情﹔嘉定南園店,天井處的“荒蕪花園”充滿野趣,根據季節變換種植的花卉,讓人們在不同時節前去,能夠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老港紅窯店,中庭重新設計的植物長廊,讓陽光透過頂部玻璃照射進來,綠蔭配紅磚,增添了生命的氣息﹔就連每家店的洗手台周圍,也別具匠心地擺滿了植物,成為打卡一景……

紅窯的植物長廊。 吳越 攝

  “每一處客人覺得好看的布置,都不是我們隨意為之,而是出自植物小組的設計。”張夢翔介紹,一尺花園團隊擁有一個植物小分隊,有空就到各大植物市場轉悠,見到形態好的品類就收下,放在總部養著。待新店開業前,再根據場地特點打造植物景觀、設計植物隔斷,把這些“大家伙”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並向門店工作人員傳授基礎養護知識。

植物環繞的洗手台。 吳越 攝

  一場“雙向奔赴”

  不在市中心商場開店,卻頻頻在郊區布局,或許有人會擔心,等熱鬧勁過去,這些店還能長久火下去嗎?

  張夢翔用一組數據做出了回答。開業最早的陶家宅店,去年10月營收超過150萬元﹔去年8月開業的廣富林店,今年2月營收亦達150萬元﹔面積較小的九棵樹藝術中心店,今年2月營收也超過80萬元﹔而開業時間最短的紅窯店,僅周末一天營收就超過了60萬元。

陶家宅店魅力不減。 受訪者供圖

  “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們有兩個月沒有營業,但目前各家門店的營業額已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按照去年底排好的開店計劃,今年下半年陸續還會有幾家新店開出。”

  一尺花園團隊對市郊的偏愛,一方面來自業已形成的品牌效應。“我們的客群消費半徑在30-50公裡左右,很多人去過一家店后,還會對其他店鋪產生興趣,找時間去打卡。”

一尺花園嘉定金府店內。 受訪者供圖

  另一方面,則是對郊區人口導入和消費能力提升的信心。張夢翔說,郊區店工作日的人流雖然沒有周末那樣突出,但平均也可達80%的飽和量。客人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親子家庭和朋友閨蜜,也會有一些自由職業者帶著電腦去辦公,“還會有奶奶輩的顧客穿得美美的,過來拍照、喝咖啡。”

  經過採訪,我們發現,商家與郊區實則是“雙向奔赴”。

  一些郊區店面為了吸引運營能力強、業態時尚的商業店面入駐,往往會在租金以及后續的經營上給予商家一定的減免或補貼,甚至自願拿出更優質、獨特的物理空間讓商家獨家經營,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的經營成本和風險,提升了他們扎根郊區的意願。部分物業方與政府部門還借引入新店的機會,提升了周邊街道界面的風貌水平,推動公共綠地和水環境改善,還以市民更多綠意。

從店內眺望美蘭湖。 吳越 攝

  不論是北上海的美蘭湖,還是位於東海之濱的老港,不約而同地對網紅餐飲打卡點的引流能力寄予厚望。美蘭湖小鎮公司負責人表示,繼一尺花園后,美蘭湖小鎮還將“騰籠換鳥”,引入更多更符合市民當下需求的優質商戶,提升區域服務品質。作為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M升空地的老港,也將乘著航天主題基地建成開放的東風,將與基地相距僅6公裡的一尺花園納入旅游路線。

  而對商家來說,依托郊區特色空間發展,一方面可以強化和凸顯自身的空間運營能力優勢,讓每一家店面都具有獨特魅力和賣點﹔同時,也可以和當地現有的旅行資源形成聯動,吸引更多來自市區的游客。

一尺花園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店內一景。 受訪者供圖

  以位於奉賢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的一尺花園為例。頗具現代感的一尺花園與劇院相依相生,一到周末,來看劇的人免不了去一尺花園吃一頓﹔而想要到一尺花園感受空間與食物之美的人們,也因為得以順路觀賞一場演出,有了更強烈的到場意願。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