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浦東機場日均35萬包裹出境 中國供應鏈復制海外

2022年08月24日08:47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貼心“合單”、“晚到必賠”、價格包郵,甚至店配、快遞櫃等中國供應鏈“發明”隨國貨復制海外

每天35萬個電商包裹從浦東機場出境

■今后,海外買家購買中國商品,或許會像去隔壁超市買瓶水般簡單便利,這是中國供應鏈的標准與規則帶給世界的深度改變

■本報記者 李曄

整個7月,浦東機場上海快件口岸的跨境電商出口快遞包裹申報量高達1100萬票,數量同比又有1.7%的增長。從目的國來看,美國、英國、日本、荷蘭最愛中國貨,其中發往美國的商品佔總量40%﹔貨源則來自全國各地,其中蘇浙貨物佔總量的40%。

日均超過35萬個快遞包裹出口,對應的是亞馬遜、Ebay、速賣通、Wish、SHEIN等國內外跨境電商平台的訂單,負責包裹跨境物流的,則是國內已然崛起的菜鳥國際、遞四方、義達、捷利貨運等供應鏈企業。這些企業有著驚人的處理和輸出能力,僅捷利貨運每月在浦東機場的發貨量就超過1500噸,若用全貨機運輸,需要至少18架。

“除了中國文化的引力、中國制造的性價比,以及口岸便捷高效的通關環境之外,中國本土供應鏈跟隨國貨一起走出去,是國貨之光閃耀海外市場的重要推手。”浦東機場海關快件監管一處副處長黃海屏說。

聰明的“合單”

上海捷利貨運在青浦的智慧集運倉,佔地1.2萬平方米,去年出口454萬票,金額10.5億元,均居青浦工業園區之首。每到“618”“雙11”,這裡幾乎要爆倉,包裹多到連洗手間都設置了巷道和貨架。

老外購買中國商品的上癮程度,在這裡淋漓盡現。從面單上多可讀出包裹內商品內容,“十年前多為頭繩、眼鏡、服飾等,而今更五花八門,單反鏡頭、洗地機、按摩椅等無奇不有,甚至還有近2米長的卷布杆子。”捷利貨運總裁助理韓曉俊說。

而今的海外買家已經愈發老練,他們不再僅限於在單一平台上購物,往往在三四個平台下單,動輒購入十幾樣商品。這些商品若各自形成包裹分寄海外,郵費無疑高企。捷利深諳客戶痛點,貼心提供“合單”服務,即無論買家在哪個平台購買,都可選擇先寄往捷利集運倉,十幾個包裹陸續入倉並由倉庫工人統一“上架”,買家便可實時跟蹤到包裹狀態。待所購商品全部到齊或部分到齊后,買家可選擇“合並付款”,支付集運運費后,青浦集運倉再將包裹“下架”並做合包處理。由此,十幾個小包被歸結至一個大包,以最經濟的方案配送至海外,郵費平均可節省30%。這成為海外買家放心大膽購買“中國制造”的底氣。

首創履約標准

智慧集運倉也是高效的代名詞。

每天10時、13時和20時,這裡雷打不動三次發車,將包裹運往浦東機場。就在記者採訪時,一輛滿載集卡准時發車,去趕7小時后的航班。

同為浦東機場跨境電商出口“大戶”的上海義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主打歐美日方向。總經理王文江告訴記者,以日本航線為例,隻要貨物能在每天18時前送入浦東機場,第二天9時,便能抵達日本成田或關西機場,並於12時前完成清關,15時前由派件公司提走,其中30%實現當天送達。

這樣的中國速度,與外資物流巨頭形成鮮明對比。據介紹,長期以來,國際物流市場被FedEx(聯邦快遞)、UPS(聯合包裹)、DHL(敦豪航空貨運)主導,一個0.5公斤、從上海運抵倫敦的包裹,收費約50美元,運費有時已超過商品價格本身,時效卻讓人一言難盡。

但隨著中國供應鏈同步出海,國內已非常普及的履約時效、包郵價格等,也開始由近至遠,逐步復制推廣出去。

如捷利貨運,對東南亞某線路已實現“倉干清配”全鏈路服務,即倉庫、干線、清關、配送等全程自主可控。 下轉 3版(上接第1版)由此,捷利便有信心向客戶承諾“T+2”時效(T是從包裹自供應鏈集運倉出庫算起),且“晚到必賠”。這種履約時效很快在業內被復制推廣。如同為上海企業的遞一國際(CNE)對英、德專線承諾“T+7”時效,菜鳥則面向歐洲消費者推出“5美元10日達”,並向韓國市場承諾“中韓跨境5日達”。

當然,這有賴於中國供應鏈公司的“神機妙算”,事先將熱銷國貨布局在距海外消費者更近的地方。如韓國平澤市的金先生下單小米背包后40小時便收到貨,秘訣在於商品早已躺在威海口岸倉庫,訂單產生后,商品即出庫並“坐”班輪趕赴韓國。

輸出中國發明

出海的中國供應鏈,也正在顛覆海外快遞的呆板業務流程,開始嘗試各類變通,如店配、快遞櫃等。

記者獲悉,上海部分跨境物流供應商已著手在東南亞布局,攜手當地全家、7-11等便利店,由當地末端派送公司配送到店,再請C端買家就近到店自取﹔去年9月,巴黎凡爾賽宮附近出現了一批藍綠相間的長方體櫃子。這些在中國國內已見怪不怪的快遞自提櫃,在歐洲被視作“新物種”,旋即引發打卡潮……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供應鏈在出海的同時,也在頻頻輸出自己的標准與主張。這還僅僅是序幕——數據顯示,2021年,浦東機場快件口岸出口電商申報8088萬票,是2020年全年的3.7倍,今年預期仍將保持強勁增勢。關鍵在於,除了亞馬遜、速賣通等傳統“初代”跨境電商平台之外,各類微商、留學生及國內紅人,也積極嘗試在抖音Tiktok、海外社交平台上為“中國制造”帶貨,這些私域流量正成為國貨出海新增量。

國貨出海的高速增長,對供應鏈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考驗,企業必須直面選擇:是簡單地擴大新倉面積、招募更多人手,還是向科技尋求降本增效空間?韓曉俊透露,去年“618”,捷利青浦智慧集運倉將單人每小時分揀240件包裹設置為“優秀”標准,通過技術改造和路徑優化,實際最高人效達到了每小時320件。其中,為應對爆倉而請來的臨時工在技術加持下同樣表現優異,人效達到每小時280件。這意味著,在不擴大既有空間情況下,效率提升仍有巨大潛力可挖。

捷利貨運董事長史輝告訴記者,國內跨境供應鏈企業儼然巨頭橫亙,“但競爭與服務迭代升級或許還剛剛開始。今后,海外買家購買中國商品,或許會像去隔壁超市買瓶水般簡單便利,這是中國供應鏈的標准與規則帶給世界的深度改變。”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