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適應新學期,兒科心理專家開“處方”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22日報道:上海將於9月1日開學的消息令很多家長開心不已。畢竟,孩子們已經待在家裡半年了,朝夕相處,家長難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近半年沒有去學校了,“神獸”能快速收心嗎?怎樣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新的學期、更快地適應校園生活?開學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心理治療師趙奇慧為孩子和家長們開了一張“處方”。
有不少家長發現,開學消息對孩子們來說有點喜憂參半:“(開學)有點高興的,因為可以每天跟同學玩了”,“線下上課老師一直看著我,我的注意力可以集中一點”,“體育課是我最喜歡的課,到學校去上比較有意思”,“開學了又要很早起來了”,“去學校上課有點累”,“這兩天在補暑假作業”……有些家長可能會發現,當孩子想到開學這件事顯得心事重重,甚至讓家長不由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了厭學情緒。
不過,專家表示,孩子並非厭學,只是在家裡呆了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會讓他們產生一些不適應的感覺,難免會有些擔心。
孩子沒有為開學做好准備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想到開學巨大的學業壓力,煩躁不安。有些孩子習慣了假期的睡懶覺,玩手機的生活,現在需要和這樣的生活告別,有些依依不舍。還有些孩子習慣了居家學習生活,想到開學后要離開爸爸媽媽,和老師和同學朝夕相處,也會有些害怕。
父母可以嘗試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做好開學准備。
1、首先不要隨便貼“厭學”標簽,而要幫助孩子理解產生情緒的原因
當家長看到開學在即,孩子卻遲遲沒有進入狀態時,往往會感到著急擔心。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但在覺察到這些情緒后,我們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探索並理解他們自己的情緒。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放棄主觀的判斷,而嘗試用好奇的態度去了解他們的困擾。例如,我們可以詢問孩子“你最近好像有些不開心,怎麼了?”“你在為開學感到擔心,你擔心的是什麼?”“我們一起做點什麼可以幫你好受一些?”這樣的詢問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抽象情緒背后的具象原因。當孩子了解原因之后,可以慢慢引導他們想出應對的辦法,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情緒裡面。此外,這樣的方式還可以傳遞給出父母願意和孩子一起應對困難的態度。這會讓他們感覺更安全,更有勇氣應對挑戰。
2、制作屬於孩子的“快樂寶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應對困擾的方式。因此,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寶箱”。有些孩子的寶箱中裝著擼貓遛狗﹔有些寶箱中裝著聽喜歡的音樂,吃喜歡的食物﹔還有些孩子的寶箱中裝著一個想象中的能夠讓自己安全的地方。與孩子共同制作寶箱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找出自己存在的資源。當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應對這些困難后,可以獲得掌控感。對未知的恐懼會讓孩子擔心,而掌控感則是對付不良情緒的良方。
3、調整作息
在這半年中,因為不用早起上學,很多孩子習慣了晚起晚睡。但開學后孩子需要早早就起床上學。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因此想要幫助孩子調整作息,但經常以失敗告終。原因可能是家長只是為孩子提了一個要求,而沒有為這個要求創造適宜的條件。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調整作息的進度,同時在調整作息的過程中為孩子創造條件。例如,我們和孩子協商的結果為每周把睡覺及起床時間都往前調整半個小時,睡前不看電子產品。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早晨孩子起床的時間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為孩子准備早飯,讓飯菜的香味飄進房間。在晚上睡覺前把孩子的電子產品拿出房間,陪伴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為孩子准備一杯熱牛奶等。與孩子協商進度可以讓孩子更有參與感,激發他們為目標努力的動力。而為孩子的改變創造條件也更有益於改變的發生。
4、增加運動
增加運動量也是幫助孩子應對好新學期的必要准備。運動可以幫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可以幫助孩子抵御情緒問題。但要求孩子做他們討厭的運動往往會讓他們感覺煩躁,結果適得其反。父母可以與孩子商量他們喜歡的運動方式,例如丟沙包,打籃球等。同時,如果孩子願意,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共同進行這些運動。這可以幫助他們從體力上為新學期做好准備。
5、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由於疫情原因,孩子們已習慣了居家學習生活,很少和同齡人接觸。突然回到學校,一部分孩子期待和同學見面,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因此感到不安。因此,在開學前,家長可以適當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可以和朋友交往。例如,邀請同學到家裡玩,和其他家長約好一起帶孩子參觀一些展覽。這可以幫助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與同伴接觸,找回同伴交往的樂趣,減輕不安。
6、用儀式感准備開學
對於孩子來說,儀式感必不可少。開學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父母可以通過儀式感來幫助孩子開啟新學期。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文具店選擇他們喜歡的文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用手工材料做一個課程表。這些開學的“儀式”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假期生活已經結束,而新的學期即將開始。這可以幫助孩子發揮他們自身的能動性,主動收心,准備開學。
如果家長嘗試了上述方法,孩子依舊存在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的問題,如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影響學習﹔對返校過於焦慮,無法回到學校﹔沉迷電子產品,無法跟上學業等情況,則需要尋求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此外,對於學習確有困難的孩子,家長也可以嘗試前往兒科醫院“學習困難”門診求助。朱大倩說,經過正規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專業的康復訓練等,孩子的情況是可以大大改善,甚至可以實現“逆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