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溫度秒降30℃,降溫噴霧這麼神奇嗎?專家提醒

2022年08月09日09:0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溫度秒降30℃,降溫噴霧這麼神奇嗎

專家提醒消費者注意安全風險,建議購買低酒精含量噴霧劑

■本報記者 束涵

今夏持續高溫,防暑降溫產品處於銷售旺季。其中,降溫噴霧被許多自媒體和商家標榜為“移動空調”,成為頗受消費者推崇的“夏日神器”。伴隨這類商品的出圈走紅,使用時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多次被提及。降溫噴霧應如何選擇?怎樣避免安全風險?

利用水霧蒸發吸熱

“一秒結冰,快速降溫,持續清涼”……在某購物網站上,類似宣傳語出現在降溫噴霧產品界面,頗具吸引力。真是這樣嗎?上海市消保委近期做了一次比較試驗,通過京東、天貓、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等網絡電商平台購買降溫噴霧產品20件,涵蓋小林制藥、潤本、南極人、固特威等主流品牌,價格從6.2元至42.3元不等。

測試發現,常壓類降溫噴霧的降溫效果在4℃至10℃之間。加壓類降溫噴霧的降溫效果均在15℃以上。而在10件加壓類降溫噴霧樣品中,有6件樣品的降溫效果超過30℃,測試溫度均降低至0℃以下。

“利用水霧的蒸發吸熱原理能夠有效降溫。”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袁智勤介紹,網絡上熱銷的降溫噴霧主要成分為水,此外還會添加少量乙醇(酒精)、薄荷腦及其他有機物質。由於乙醇等有機物質的沸點低,比水吸熱更快,因而降溫效果也更明顯。

另外,一些特殊降溫噴霧稱可瞬間降溫幾十攝氏度。這類噴霧的主要成分為丙烷(沸點-42.1℃)和丁烷(沸點-0.5℃)高壓液化氣,相比於水、乙醇等,它們的沸點更低,可瞬間氣化吸收大量熱量,讓物體表面迅速降溫,局部溫度甚至可降到0℃以下。

安全提示信息缺失

在某社交平台,不少用戶分享了自己的降溫體驗,“整體來說5秒生效,約半小時失效需要補噴”。也有人吐槽相關產品,用戶小余有過敏性鼻炎,噴后喉嚨和鼻子都有些不適。

降溫噴霧產品都含有一部分可燃性氣體,如乙醇、薄荷腦,或者丙烷、丁烷。市消保委對加壓類降溫噴霧樣品進行氣溶膠點火距離試驗發現,4件樣品的點火距離大於75厘米,屬於極易燃氣溶膠﹔4件樣品的點火距離在15厘米至75厘米之間,屬於易燃氣溶膠﹔2件樣品的點火距離小於15厘米。對常壓類降溫噴霧樣品進行閃點試驗發現,2件樣品的閃點低於23.0℃,屬於高度易燃液體﹔7件樣品的閃點在23.0℃至60.0℃之間,屬於易燃液體﹔1件樣品的閃點在60.0℃至93.0℃之間,屬於可燃液體。

根據標准規定,易燃液體和氣溶膠應當在產品標簽中,對其易燃類別進行明確標識和提示。此次比較試驗中,僅1件樣品有易燃標識,少數樣品有針對產品易燃性的文字提示說明。

安全提示信息的缺失可能導致使用風險。目前,由於暫無相應的國家標准、地方標准或行業標准,對該類降溫噴霧產品進行規范,降溫噴霧產品標識混亂、安全提示信息缺失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樣品還缺少涉及使用和儲存的相關安全要求信息。

降溫噴霧還能用嗎

既然降溫噴霧有安全隱患,那消費者還能購買使用嗎?

記者咨詢了相關專家,袁智勤認為可以使用,建議購買低酒精含量的噴霧劑。對於高壓液化氣(丙烷、丁烷)噴霧,因危險性高不建議個人使用。對於降溫噴霧的降溫效果也要客觀判斷,有些產品廣告甚至宣稱其降溫噴霧能“持續降溫幾個小時”。通過對降溫噴霧的原理和成分解析不難發現,不論是酒精還是其他有機物,沸點都比較低,噴洒完后一般30分鐘到1小時內就會完全蒸發。

業內人士認為有幾點需要注意:消費者在選購和使用降溫噴霧時,應當仔細閱讀產品說明,特別需要留意安全提示和使用警示等信息,避免噴出的液體和氣霧接觸到眼睛等敏感部位,防止因為不正確的使用方式而造成刺激或凍傷等情況﹔確保使用范圍內無明火,如在車內使用,使用完畢后應及時開窗通風,防止車內易燃組分積聚過多,造成危險﹔在選用加壓降溫噴霧產品時,應盡量避免選擇以LPG(液化石油氣)、丙烷、丁烷或者二甲醚等以極易燃組分為推進氣體的降溫噴霧產品。

同時,市消保委指出,行業及相關部門也應出台相關標准,提升降溫噴霧產品的安全性和規范性。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沐一帆、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