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十四五”將建成4片楔形綠地:修復城市退化生態系統,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遷徙通道

2022年08月06日10:0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城市不斷擴張,往往會蠶食郊野空間。20世紀上半葉,一種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開始出現,郊野嵌入城市邊緣地區甚至腹地,在阻止城市過快擴張的同時,成為城市連接郊野生態空間的橋梁。

起到這種功能的綠地因而得名“楔形綠地”。

記者昨天從上海綠化管理部門獲悉,作為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期間,10片楔形綠地將分三步走。森蘭、碧雲、三林、桃浦4片楔形綠地建成開放,新增超過300公頃的綠地。北蔡、吳淞、大場、吳淞江、吳中路5片楔形綠地將加快推進前期研究,預計新增超過400公頃的綠地。最后一片三岔港楔形綠地,將適時啟動規劃建設研究,完成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

因地制宜推進

楔形綠地是指從城市郊區插入城市中心區域的結構性城市綠地。

1934年,莫斯科的城市建設就已出現楔形綠地的概念。當地政府提出設置森林公園保護帶,避免自然空間被城市侵蝕的同時,將森林以“綠楔”的形式伸入城市內部,與城市中的綠色空間相連。此后,類似概念在巴黎、赫爾辛基等城市的規劃中出現。

1971年,莫斯科的新版城市規劃決定採用“環形加楔形”的城市綠地布局,將城市劃分為8個大區,以綠帶相隔離,除核心區外的7個大區均有一片1000公頃以上的楔形綠地,連接郊區森林與城市綠地。

20世紀90年代,上海也開始在城市規劃中引入楔形綠地的概念。不過,與莫斯科、赫爾辛基等城市所處的氣候、環境不同,上海地處沖積平原,水系密布,農業開發較多,自然稟賦也不及上述城市,因此楔形綠地的設計、建設難度更大,需要充分考慮本地特點,因地制宜推進。

楔形綠地在城市空間中承擔著三類功能:生態功能,可以修復城市退化的生態系統,同時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遷徙通道,通過合理布局,楔形綠地還可以發揮微氣候調節、防洪防災等功能﹔游憩功能,為市民提供游憩休閑的綠色空間﹔產業功能,吸引產業、人才和投資。

讓城市深呼吸

站在兩層樓高的景觀橋上遠眺,陽光下的張家浜波光粼粼,幾隻白鷺優雅地掠過水面,撥動睡蓮輕舞。另一側,則能看到被譽為“白瓷碗”的浦東足球場。

這裡是碧雲綠地二期的生態科普區,今年底,將力爭與一期的森林涵養區一同面向市民開放。

兩個片區佔地77萬平方米,內設交替連貫的森林、水系和開放空間。張家浜從中穿過,河道原先的擋牆變成了斜坡護岸,河邊的綠化樹木重新布置,為市民留足了散步、親水的空間。

以生態科普區為起點,一座總長超過5公裡的高架景觀步道,將向東蜿蜒至三期科創生態區的“雲天湖”。從高空看,仿佛一條跟隨張家浜在空中飛舞的絲帶。

規劃綠地總面積約5.5平方公裡的碧雲綠地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綠地片區。上海浦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碧雲綠地的核心設計理念是“讓城市深呼吸”,許多細節都是對楔形綠地經典功能的致敬。

記者注意到,碧雲綠地內有不少中間“禿頂”的林地——一圈密林包圍一塊較為開闊的草坪。

園林景觀設計師介紹稱,中央草坪的溫度較高,上升氣流會將林地甚至林地外的空氣抽進來,外來空氣經過具有降溫作用的林地,吹到中央草坪時就成了“空調風”。

通過精密的布局,這些林地將組成微氣候調節系統,調節整個地塊的濕度和溫度。

對於毗鄰碧雲綠地的城市空間來說,碧雲綠地將成為一座功率超大的天然空調和空氣過濾器,解決城市空間建筑密集妨礙城市與郊野空氣交換,城市腹地容易出現高溫、低濕、空氣污濁等問題。

生態也要“過渡”

建設楔形綠地,絕不是造一片林地那麼簡單。作為城市與郊野間的橋梁,它在生態環境上也要有“過渡”,不能忽視城市和郊野兩端的生態環境特征而“硬來”。

項目負責人表示,在設計階段,就對碧雲綠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保留了大量原生的杉樹、香樟、女貞、朴樹、構樹。在開挖水系時,為保護“擋路”的樹木,寧願採用繞路或設置淺灘、島嶼等成本更高的方案。

新栽苗木也採用適合本地生態系統的樹種。由於碧雲綠地所在地鹽鹼度較高、遍布水系,因此栽種了大量杉樹,在更好地適配當地生態系統的同時,還能提供迷人的秋色。

光有喬木還遠遠不夠,碧雲綠地引入了近10萬株、200多種植物,形成林、灌、草、水生植物相結合的多層次綠化體系,讓多種生物都能找到滿意的環境,在此定居。

目前,碧雲綠地內已鷺鳥結隊、野鴨成群,水域中魚類、兩棲、爬行動物群落也有穩定的增長。

(責編:馬作鵬、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