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之下“心態崩了”?他們幫你筑牢“心理防線”!
疫情期間,王春英在閔行體育公園運營17年的一家心理工作室暫停服務,73歲高齡的她學會了視頻咨詢、在線講座等技能,帶領志願者團隊為2000多名急需心理疏導的群眾提供了心理咨詢。
“不管多大年紀都要適應變化。”滿頭華發的老人帶著老花眼鏡,記錄下每一日的工作計劃和志願者團隊的一個個項目,這本厚厚的軟包筆記本,也代表著王春英正在適應自己越來越明顯的健忘症狀。
2005年開始,王春英心理咨詢室在閔行體育公園挂牌成立,從隻有8位志願者,發展到73位,涵蓋心理學專家、法官、檢察官、教師、醫生等行業的退休人員,同時吸納在職的心理咨詢師、全科醫生、情緒管理專家、律師等專業人才,以及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專業在校學生,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心理支持、情緒管理技巧、慢性病咨詢等服務。
所有項目都是免費,來訪者有產后抑郁的母親、心理異常無法就業的青年、家庭出現矛盾退休老人……疫情期間,“春英”老舅媽心理咨詢工作室線上咨詢397次,線下咨詢88次,引導人們走出情緒低谷,適應環境改變。
實踐為重
提起心理咨詢,人們常常會想到圓桌訪談、催眠療愈等方式,但在王春英看來,心理咨詢遠不止訪談這麼簡單,而是一種長期、持續的援助。
33歲的小風(化名),家庭矛盾持續多年。幼時父親疏於照顧,母親強迫式的管理,他漸有逆反心理。成年后,他患上嚴重的抑郁症、焦慮症,一度在家裡打、鬧、砸,嚴重時連父親也打。
了解到小風的情況后,王春英意識到單純的訪談可能效果甚微,3月初,她把小風接到了自己家,教他做飯,教他獨立生活,“我們討論怎樣把衣服晾晒得更加平整,怎樣把床鋪整理得清爽,像朋友一樣相處。”
經過2個多月的“半獨立”生活,小風對父母的怨恨漸漸淡化。雖然在疫情中他還遭遇了失業,但生活態度卻發生了積極的轉變——從一開始“想躺平、想放棄”,到現在,積極面試新工作,嘗試獨立生活。
最近,心理咨詢團隊白領心理咨詢項目負責人張淑萍仍在為小風進行一周一次的免費咨詢,為他提供工作建議和資源支持,這樣的訪談會持續到他的獨立生活走上正軌。“隻有和實踐相結合,理論才有價值,當一個人身處低谷,你用叫都叫不上來,就要用行動的力量把他引上來。”王春英說。
“在實踐中促進來訪者的康復”是王春英心理工作室的一大特點,與當前主流的一些心理咨詢派系不同。王春英做過11年政治教師,熟稔青少年和家庭成員的心理狀態,她注意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和西方人有著明顯的區別,而心理學作為一門正式的科學是誕生在德國,“應用許多心理學理論時,繞不開的是中國的大環境。”
過去的案例中,曾經有十幾名患有心理疾病的年輕人,陸續來到閔行體育公園的“小白屋”心理咨詢工作站加入了志願者團隊,每逢周二下午,協助有資質的醫生們為游客、園內工作人員、志願者們提供免費測血壓和慢性病咨詢。這些年輕人治愈重回社會率將近100%。
適應環境
案例中,王春英往往以來訪者適應環境、改善生活質量為“結案”標准,在工作中,她和團隊成員也在適應著時代的變化。
從2005年工作室挂牌成立,王春英逐漸適應了電話不斷的生活,有時還會半夜接到電話,打車去求助者家裡處理矛盾。疫情暴發之初,她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手機號公布在政務新媒體平台上,為疫情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人們提供心理支持。“我的手機就是為了辦公。”她笑著說。
17年前,王春英是七寶鎮社區學校的一名教師,剛退休的她隻會寫板書講課,為了把課上得更好,她開始跟女兒學習制作PPT。那段時間,每逢暑假,王春英會進駐社區,為小學生講授青少年道德法律課程。她會查找大量書籍,尋找生動的案例資料,把孩子模糊不清的事情,比如搶劫、家暴等,化成形象有趣的故事,教孩子們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
工作室的項目,從單純的心理咨詢,擴大到法律咨詢、疾病咨詢、家庭教育、生活方式健康咨詢、科學健身等。青少年心理咨詢又分為0-6歲的幼教、6-11歲的小學心理、11-15歲的中學心理。近期又增加了一個實用專業——情緒管理。
4月的一天,王春英接到一名男子的電話,他苦惱地說,妻子自從生了孩子,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甚至有抑郁傾向。王春英引薦了團隊裡的情緒管理師、二級心理咨詢師尹慧蘭,通過視頻對夫妻兩人進行心理疏導減壓,並教給妻子平衡呼吸法、打氣法等情緒管理技巧。5次咨詢后,妻子情緒有了很大好轉,男子專門致電道謝。
整個疫情期間,王春英團隊共線上咨詢397次,接待受眾2000多人次,線下案例咨詢88人次,開展《從情緒入手化解親密關系的障礙, 管好情緒管理小妙招》《利用他的痛苦,提高他的治療動機》等線上講座,總受眾逾千人。
當來訪者們經歷著自己人生的低谷時,這些上了年紀的退休專家又何嘗不在體驗著衰老的疼痛、健忘與生活質量退化。疫情前,他們會在體育公園、七寶鄰裡中心、七寶鎮文明實踐分中心3個地點值班,為來訪者做輔導。為避免忘記,很多人把值班表寫在台歷上、貼在門上,或者互相提醒。
目前,王春英團隊中一半人員已退休。“我們有個共識,老年人不忘記事情不正常,年輕人不犯錯誤不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低谷,我們隻有接受變化,並且團結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團隊的努力下,每年有超過150名失獨老年人、孤殘人士、困境兒童、問題青年等走出心理陰影,重新擁抱美好生活。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