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寶山匠星| 綠皮火車開啟的工匠之路——記“上海工匠”熊朝林

2022年07月02日16:38 |
小字號

那是1997年的盛夏,熊朝林好不容易擠上了開往上海的綠皮火車。這列火車實在太擁擠了,許多人是從車窗裡爬進來的。火車駛離廣安站的時候,人都沒站穩的熊朝林甚至都無法向窗外看上一眼,道一聲再見。

二十六歲的熊朝林鐵了心要離開老家。他的老家在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秦溪鎮農村,那裡丘陵起伏,溝谷縱橫,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倒是地平土厚,所以,高中畢業后,熊朝林一直在家務農。可是,眼看著村裡與他同齡的年輕人一個個都外出闖蕩去了,他也心思飄忽起來。坐在田邊,他一次次地望著天上向南而去的白雲,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要到上海去闖蕩。

綠皮火車裡又熱又悶,連過道上都坐滿了人,一路開過去,每個站頭同樣人潮洶涌,同樣許多人從車窗裡爬進來。熊朝林感到一陣陣的窒息。火車慢慢騰騰地行駛著,一個念頭也慢慢爬了上來——到了上海后去做什麼呢?

想著想著,熊朝林陷入了茫然之中。

艱難的邂逅

兩天兩夜之后,綠皮火車靠上了上海火車站的站台。艱難出乎熊朝林的想象。工作並不是那麼好找的。整整一個星期,白天他四處打探,晚上則睡在橋洞底下,吃的是撿來的菜皮。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去了一家磚瓦廠。這是一份苦力活,熊朝林倒不是吃不得苦,只是他畢竟是個高中生,他想打份有技術含量的工。

三個月后,熊朝林獲得一個機會,進了一家機械加工廠,就是在那裡,他邂逅了車床。熊朝林正兒八經地拜了師傅,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熊朝林的車床啟蒙師傅叫周火才,是個江西人,其實比熊朝林大不了幾歲,雖然他個子不高,但在熊朝林的眼裡,卻十分了得。事實上,他操作的只是一台C616普通車床,可那時候熊朝林還是第一次接觸車床,當他看到一個個金屬棒料可以通過車床切斷、打孔、車螺紋、加工出各種形狀和要求的產品,感覺很是震撼。“技術”,這個詞如今真真切切地讓他感知和觸摸到了。

師傅不僅自己手藝好,對徒弟也是盡心帶教。正是在他的啟蒙下,熊朝林入了車工這個行當,並打下了基本功。看著師傅站在小車床前,動作靈敏精准地車著一種叫“壓力蓋”的內螺紋,熊朝林心裡暗暗地想,我以后也要成為他這樣的人,有技術,有人品,被人看得起。

所謂“師傅帶進門,修行靠自身”,熊朝林每天與車床打交道,自然而然對車床有了更多的認知要求。通過三年的學習,基本掌握了車銑刨磨等普通設備的操作要領以及刀夾具、識圖、測量等技能,有一天,當他得知附近有家工廠裡有數控車床后,他抑制不住地想,那是更加先進的,也是更有發展前途的。

熊朝林躍躍欲試。於是,他找上門去,但人家一口回絕,說現在不招工。但熊朝林幾次三番去“泡蘑菇”,他說,我不要你們工錢的,而且我天天晚上來加班。人家實在甩不掉他,便答應了下來。

熊朝林每天這裡一下班就趕到那裡去上晚班。這下,他開了眼界,那數控車床比起手工車床來,不但精度高、效率快,而且全是自動化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不過,可別以為就像傻瓜相機一樣,啥都不用動腦子,隻消按按開關便是,那裡面的學問可大了,比如如何控制刀具軌跡、如何對刀、如何設置坐標、如何調試尺寸……熊朝林太想搞個一清二楚了。可是,人家給他定了“規矩”──隻能做流水線上的“傻瓜相機”,不允許按任何別的鍵以了解其中的程序設計。好在熊朝林特別勤奮,善於動腦筋。他一方面買來專業書籍自學,一方面每每在技術人員來調試機器的時候,悄悄地在一旁用眼睛看,用心力記。

三個多月后,熊朝林已經能基本看懂程序,知道怎麼根據工件圖紙要求來設置簡單刀路、怎麼設置坐標系、怎麼替換磨損或者折斷的刀具了……當然,他的面容和體態也被別人記住了,永遠兩隻黑眼圈,體重下降到隻有五十公斤。熊朝林一發不可收拾了,他迷戀上了車工技術。后來的幾年間,為了能夠操控更加精密、更加復雜的車床,他輾轉多家工廠,刻苦學習技術,終於在2010年獲得了上海市車工高級技師証書,並作為引進人才落實了上海戶口,成了一個真正的“上海人”。

創新的工匠

2013年,懷揣不凡的“技術”,熊朝林入職上海阿為特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於精密加工和高端裝配,擁有高端進口數控加工中心及檢測設備,產品主要應用於航空、醫療、科學儀器、汽車、半導體、自動化的“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由此展開了他的高光時刻。

阿為特公司雄心勃勃地攬下了一個項目,即微分進刀系統。通俗地說,微分進刀系統就是用於腫瘤病人的組織細胞切片機的關鍵零部件。在醫療行業中,為探討人體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需從患者身體的病變部位取出小塊組織或手術切除標本通過切片機制成病理切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和組織的形態結構變化,以確定病變性質,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病機理、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后做出病理診斷。切片的厚度及精度直接影響到診斷水平及准確性。我國國內自己生產的切片機切片厚度為2-3微米,精度0.5微米,而德國的厚度隻有1微米,精度高達0.2微米。那什麼是1微米的概念呢?1微米即1毫米的千分之一,也就是相當於將一根頭發在直徑方向切上七十片。這可是屬於精密制造領域的尖端技術,而我們與德國的差距顯而易見。

公司領導將這個項目交給了熊朝林和他的團隊。

事實上,除了阿為特,別的公司對切片機項目也磨刀霍霍,但最終都已失敗而告終。所以,有不少專家同樣不看好熊朝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熊朝林沒有那種盲目的自信,但他覺得面對高難度項目,必須要有創新思維,不設限思想,不輕易說不行。

憑著多年的一線實戰經驗,經過研判,熊朝林分析出該項目的關鍵技術要求和制造難點,提出了三個主攻方向:如何實現微米級間隙防止旋轉的精密位移、如何解決超級精密的形位公差制造難度、如何實現潔淨無塵的高端裝配。熊朝林認為,如果在這三個方面進行突破,那就有戲了。

但是,這三樣東西有嗎?

沒有,需要大量的工藝試驗、資金投入來一項一項攻克。

如今,智能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是世界制造業的戰略必爭領域,而機械制造業正以迅猛的發展步伐向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發展。我們已經多次有過被別人“卡脖子”的經歷了,因此,現在要拼的就是拿出自己的東西來。一句話,自主創新,自主發明。

那麼,對熊朝林來說,意味著他不僅僅是個“工匠”,而且還要成為“創新工匠”。

熊朝林顯然是有這樣明確的意識的。

所以,他要搞發明創造。

誰都知道,沒有什麼發明創造是一蹴而就的,熊朝林同樣如此,失敗一次次地接踵而來,他都記不得次數了。可是,他不願放棄。

熊朝林是個“知己知彼”的人,他知道需要攻克什麼,而目前的阻礙又是什麼。比如,那個防止滑動件旋轉裝置,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要確保微分進刀的精度和准確性,使刀片工作時除了切割方向進刀外,不做其他任何運動,將活塞旋轉運動消除為零,那就必須通過兩個偏心導向銷使刀片通過活塞向前移動時,達到穩、准、精的標准。這是切片品質精度提高的關鍵所在。

靠著過硬的技術,熊朝林的每一次思索都化為實際操作,事實上,也隻有在實際操作中才能找到問題,才能扎實地推進。

夜已深了。熊朝林還在實驗室裡忙乎。

自從接下任務,熊朝林幾乎以實驗室為家了,在這裡過夜已是常態。

無塵實驗室有四五十個平方米,必須換衣服、鞋子才能進入,以保証清潔干淨的環境——那些精密部件確實很“嬌貴”,容不得有一點灰塵。

夜深人靜,熊朝林開始對二十個發明、改進的零件進行裝配,然后觀察效果,作出分析。

失敗——銅套圓度不夠。

失敗——孔柱距離不准。

失敗——移動速度不均勻。

……

一次、兩次、三次……

還是不計其數。

但隻有三個月,那些專家們便不再吱聲了。兩年后,熊朝林宣告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超越了德國人!細胞切片厚度不僅達到1微米,而且精度還達到了0.1微米!熊朝林定下的三個主攻方向精准攻破,三大關鍵技術創新點共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八項,同時還形成了標准化作業及參數規范。

熊朝林和他的團隊繼續乘勝追擊,最后,不鏽鋼深孔小螺紋的加工工藝及絲錐的設計方法、醫療器械切片機的微分進刀系統的制造工藝創新及應用、高精密滑配件防旋轉的設計與制造方法、薄壁零件防加工變形的新工藝以及平面加工的高效率刀具等,這些關鍵技術共獲得授權專利三十余項,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熊朝林憑著《微分進刀系統的制造工藝創新及應用》項目,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阿為特公司打勝了漂亮的一仗,如今,他們創新生產的細胞切片機(微分進刀系統)的市場佔有率全球領先,非但替代了進口產品,還增加了公司知名度和民族自豪感。

熊朝林和他的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有效提高了醫療行業的診斷水平,為我國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在還推廣運用於航空航天、光學儀器以及半導體行業等領域。熊朝林成為毫無爭議的“創新工匠”。

傳承的力量

熊朝林一直還念著自己的第二個師傅李建榮,是他手把手教會了熊朝林刀具的刃磨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工藝、夾具設計等,更重要的是教會了熊朝林如何待人接物。至今,熊朝林還常常與師傅聯系。師傅對他說,現在,你也應該帶徒弟了,而且要多帶一些,不要忘記還有不少像你當年那樣乘綠皮火車到上海來追夢的年輕人。

熊朝林帶徒弟了,的確,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二十多個。2018年,“熊朝林上海工匠創新工作室”挂牌。熊朝林想,他要跟師傅一樣,對徒弟付出最大的熱情,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傳授給他們。現在的徒弟可不是那麼好帶的,他們不是白紙一張,也不是簡單的操作工,他們都是經過高等教育專業培訓出來的,甚至還有研究生,所以,傳承工匠精神的工作同樣需要創新。

阿為特公司有個特點,就是產品品種多、批量小,每個月開發的新產品多達百余款。熊朝林覺得這是給年輕人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最好的機會,所以,他將自己的工作室也當作是提供給年輕人的“鍛煉的平台”。熊朝林深信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並經常組織召開案例分享會,希望通過分享會,讓年輕人領會“正直誠信,質量第一,協作共贏,變革創新”的公司價值觀,同時一起進行技術方面的總結和提升。三百多個可推廣的“工法”,就是在這樣的分享會上形成的。

有一次,熊朝林召集工作室的年輕人開技術攻關討論會。工作室正對細胞切片機裡的三角支架這個零件進行改進,經過多次研究,團隊總結出一套相對優勢的工藝方案。但是,項目主要實施人小李卻不認可,他有自己的想法,還做了另外一套方案。小李技術好,身在管理崗位,也是一位“老員工”,只是他這個人有時太過自信,難以接受人家的建議。討論會上,小李的方案被團隊否定了。熊朝林仔細地聽了大家的意見,也認為小李的方案風險更大。可小李固執己見,還是按他自己的方案來實施。熊朝林沒有粗暴生硬地阻止他。結果,小李的方案驗証失敗了。

這時候,熊朝林來到他的身邊,幫他一一分析行不通的原因,這讓小李心服口服,願意接受。熊朝林對小李說:“有自己的想法當然是好事,但別人的想法同樣也要重視,而且應善於從他人那裡吸取好的東西,這樣才會事半功倍,這也就是協作共贏。”小李聽了,不斷地點頭。

熊朝林很愛護自己的徒弟。除了工作技術上的指導,熊朝林平時還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生活上也是體貼入微地關照。知道徒弟要買房子了,選房、付定金、簽合同、過戶,熊朝林都要現場把關,讓徒弟們感受到就像家人一樣。

讓熊朝林高興的是,他的徒弟們都很看重和珍惜現在的平台,尤其是高難度項目,徒弟們都是搶著干。他們像熊朝林一樣,都沒有停止過學習,周末全部在“充電”,有的補英語,有的讀文憑,有的考技能資格証書,有的學智能制造、機器人等專業技術。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

熊朝林的工作室所提供的創新平台以及激勵機制有著很大的凝聚力量,讓年輕人看到自身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所以都不願意離開,隊伍相當穩定。近三年,他的徒弟中拿到國家認可的技師資格証的有十多名,還獲得過上海數控競賽一等獎,連續兩年獲得上海科技進步獎,大部分從外地來的徒弟都在上海買房定居。

現今,熊朝林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發半導體的光刻機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藝。光刻機零部件的形位公差、尺寸要求、外觀及清潔度都是制造行業中的“極限”,同樣也是我們國家被人“卡脖子”的地方。

熊朝林有信心接受挑戰,攻堅克難,而且,目前有好幾個項目已成功交樣。那個休息天,熊朝林又把自己關進了實驗室。夜色更深了,熊朝林將一隻需要技術攻關的芯軸銅套套在自己的手指頭上,細細琢磨。不知不覺間,他有些疲憊地瞇上眼睛。恍恍惚惚地,熊朝林這位“上海工匠”稱號獲得者,仿佛看見自己正坐在一列綠皮火車上,車輪鏗鏘,他回過頭去,看到身后已然經過的漫長的鐵軌……

人物簡介

熊朝林,男,1971年4月生,大專,中共黨員,上海阿為特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主管,上海市首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職業經理人,上海工匠服務隊機械制造專業組組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8年上海工匠,2019年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寶山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2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21年寶山區道德模范,2021年獲全國職工優秀創新二等獎,2021年長三角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從事精密機械制造二十余年,精通各種數控加工工藝、制造編程、精密測量等技術,曾攻克了細胞切片機、核酸檢測儀、呼吸機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難題,獲得三十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及發明專利。

作者簡介

簡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等。

(來源:上海寶山)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