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漁舟唱晚……從《夢華錄》裡,我們挖到了閔行的舊時光
最近,電視劇《夢華錄》熱播,劇播過半,已突破15億播放量。
這部劇根據關漢卿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改編,描繪了一幅活生生的宋代生活景象。單單是劇中的江南美景,就已經讓人心甘情願“入坑”。
小橋流水人家
船舟燈火唱晚
繁華市井一片熱鬧
翻開舊時光
你會發現
閔行的莘庄鎮
曾經也是一派江南水鄉的模樣
在莘庄的老街上
或許也有一位“趙盼兒”
開著一家小小的茶館
收獲友情與愛情……
《夢華錄》故事前幾集,重筆墨講了女主角趙盼兒巧妙計謀救助姐妹宋引章的故事,而故事發生地——燈紅酒綠、繁花似錦的華亭縣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你知道嗎?自南宋至民國三年(1914年),莘庄地區一直隸屬於華亭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華亭縣設立,這是上海地區設立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區劃。
那時的華亭縣范圍很大,縣城差不多就在現在的鬆江,轄境相當於吳淞江故道以南,今上海市區、浦東新區、閔行、青浦、南匯、奉賢、金山等區都屬於華亭縣。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分華亭縣西南境置婁縣。華亭縣、婁縣以橫塘為界,塘北為婁縣,塘南屬華亭。就莘庄地區來說,東吳、明星、南馬3個村橫塘北的地域,屬婁縣,而橫塘南的莘北、莘光、青春、莘聯、莘東以及老莘庄鎮,仍屬華亭縣。
橫塘對莘庄地區來說,有著特殊的歷史關系和紀念意義。以橫塘為界,長期不屬於同一個基層行政區劃的歷史,有記載的資料是從明朝嘉靖21年(1542年)開始的,當年以橫塘為界,北為華亭鄉35保,南為華亭鄉36保。
如今在莘庄已經尋不到橫塘的蹤跡,它搖身一變,成為了澱浦河。層次豐富、花開燦爛的澱浦河生態廊道,也已成為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在很多閔行人的記憶裡,還保留著莘庄老街的記憶,一條百年歷史的老街,眾多橋梁相伴,繁華市井一片熱鬧,一派江南水鄉的模樣。
莘庄成為集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嘉靖、萬歷年間,它因市業興旺而漸成集鎮,因集鎮跨莘(xin)溪而得名,故又名莘溪。崇禎年間,整個集鎮有居民數百人,有溪水,有古橋,有老街。
莘庄老街東枕橫瀝涇,西靠竹岡河,南臨春申塘,北憑廟涇,跨莘溪河(今新浜路)東西走向。鎮東、西街沿莘溪北岸小部分南岸而建,東起典當街,西至楊家弄,綿延一公裡許。南北街全長三百多米,與東西街成十字形相交於平橋北堍(今莘浜路莘東路交叉口)。
全鎮街道除小西街是青磚鋪就,其余街道均系條石路面,狹窄不平,平均約為2.2米。每逢節慶假日,就有大量農民進鎮,熙熙攘攘很是擁擠熱鬧。
幾百年來地區小農經濟的發展,南來北往的農民、商賈的匯集停留, 造就了老街的繁榮興旺。據上幾代老人講,原沿街挨家挨戶幾乎全是各類店鋪、館所、作坊。共有五十七個行當,大小二百十八家, 大多為單開間或兩開間小店 。
在老街,喝茶、聊天、聽說書,曾是不少人茶余飯后重要的娛樂活動。
20世紀30-40年代,莘庄茶館數量達到鼎盛,那時候上海縣境內茶館有三四百家。20世紀50年代,茶館還依舊很流行,當時鎮上的居民,以及上街的農民都喜歡去茶館店喝茶,本地話叫“孵茶館”,主要目的就是聊天歇腳。
過去,莘庄老街上的茶館,兼帶供應熱水,好多周圍的居民都是“老虎灶”泡水的常客。根據老莘庄人回憶,當時購水,要憑預先購買的竹籌子,一分錢一熱水瓶,二分錢一水壺,生意很興隆。
莘庄人胡國喜曾在文章《難以忘懷的莘庄老街》中回憶:“老街東西南北中街段曾有六家茶館,每當晨曦初露已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到下午特別是晚上其中好幾家會請蘇州評彈藝人來說……“
“據當年住在西街的妻子回憶,她家斜對面就有這樣一家茶館。當年娓娓動聽、抑揚頓挫的吳儂軟語﹔弦琶琮錚、十分悅耳的彈撥琴聲﹔妙趣橫生、跌岩起伏的故事情節及其眾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表敘,吸引著她小阿哥常常帶領一幫子小伙伴變著法子吵著讓老板放進去聽唱,事后還會學著時而吆喝唱幾句。”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莘庄的江南水鄉古鎮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隨之而來的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風光。
唯有在莘建路上,二棵400多歲的參天銀杏,枝繁葉茂、生機勃勃,仿佛在默默提醒來往的過路人,腳下曾是一個美麗古老而神秘的江南水鄉小鎮……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