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遇到美!滬郊“15分鐘生活圈”試點初現成效

郊區原來的綠色生態優勢正在“15分鐘生活圈”建設中凸顯和完善。 圖:南橋生活圈擁有20條市民健身步道,還有一條長約5.5公裡的森林步道。
家住菊園新區的“新嘉定人”高女士回憶:“剛來這裡時,周邊隻有一個軌交站商業體,這幾年各種‘生活圈’項目相繼開業,住在這裡越來越有市區的感覺。”
前不久,“嘉定菊園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地圖”發布,匯聚了以各個社區為核心,以周邊15分鐘行程內可享有的醫療、教育、公共空間等配套設施為組成內容的生活圈項目,讓居民們倍感便利。在上海郊區,“15分鐘生活圈”的試點已初現成效,不僅美食中心、時尚中心、休閑娛樂中心、網紅小店、文化坐標、在線商城,都在“圈”裡可供市民“打卡”,而郊區特有的生態優勢、黨群服務催生的便民服務等特色,讓居民也開始享受到了“轉角遇到美”的新體驗。
郊區生活越來越有市中心的感覺
所謂“15分鐘社區生活圈”,就是要讓市民在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享有較為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2019年,上海公布“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名單,菊園新區是當時嘉定區唯一入圍的試點區域,通過引入專業的社區規劃師、居民提出“金點子”的方式,從居住生活、交通出行、公共空間、服務設施四方面著手,一個綠色、活力、共享的新空間新家園脫穎而出。如今,“菊園老茶坊”“我嘉書房”“我嘉文創館”等已成了著名的“網紅打卡點”﹔轄區內形成了37條公交線路始發、5條公交途經的便捷交通體系,而規劃中的嘉閔線落成后,更將為市民出行錦上添花﹔各類優質的教育、醫療紛至沓來,目前共擁有工藝美院、嘉定一中、實驗小學等16所學校,有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嘉定中心醫院和特色民營醫院嘉華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形成層級架構豐滿、服務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體系。菊園的居民們正在享受“15分鐘社區生活圈”裡“轉角遇到美”的便利與美好。
位於奉賢新城板塊的奉浦街道的口號是打造“甜甜圈”城市,一站式解決居民日常所需。經過近幾年的城市提升改造,屬於當地居民的“15分鐘生活圈”也已初具形態,干淨優美的街面環境、“漫畫牆”的構思打造,讓越來越多有想法、有特點的商戶選擇入駐這裡,特色美食一條街韓村路已成為年輕人喜愛的“網紅街”。圍繞居民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毗鄰而建,南、中、北片區的3座生活驛站輻射散開,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孩子們從幼兒園到上大學的成長全過程。日益優美的生態環境、日漸成熟的商業業態及日趨多元的人文風貌,讓“甜甜圈”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一刻鐘圖景”變得香甜誘人。
高“生態顏值”凸顯郊區“綠色優勢”
隨著這幾年商業、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功能的“短板”加快補齊,郊區原來的綠色生態優勢也在“15分鐘生活圈”建設中凸顯和完善。
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之一的奉賢南橋源區域,除了南橋百聯商圈時尚潮牌雲集、交互式體驗、高質量服務應有盡有外,這裡更是擁有20條市民健身步道、125個市民益智健身點、6個社區公共運動場、2個市民健身房,還有一條長約5.5公裡的森林步道蜿蜒其中。而穿梭於奉浦街道的大街小巷,綠色空間更是隨處可見,星星點點的生態園林、生態廊道、口袋公園連成一片,一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景象。
在嘉定菊園新區,結合轄區特點量身打造市民身邊的公共綠化陣地,紫雲廊、海棠園、陳家山公園等13個各具特色的公園及錯落在社區口、街角邊的口袋公園先后落成,目前,整個菊園新區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28.1平方米,是上海人均公共綠化面積的3.3倍。
正在抓緊建設的“五個新城”,奉賢新城有上海之魚、嘉定新城有遠香湖、南匯新城有滴水湖、青浦新城有環城水系公園、鬆江新城有鬆南郊野公園,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綠心”,“生態顏值”無疑構成了滬郊“15分鐘生活圈”的最顯著特色。若想在生活便利基礎上享受“慢生活”,在鳥語虫鳴之間回歸最初的美好,如今的上海郊區無疑是最好選擇。僅在奉賢南橋周邊,市民除了去城市客廳“上海之魚”漫步外,還可去楊王村情調滿滿的藍房子咖啡館品一杯上海爺叔特調的卡布奇諾,在燮藝術館與雕塑大師進行一場藝術對話,或驅車前往不遠處的田木果夢想城給小羊喂一把肥美的青草,看小香豬互相追逐打鬧,在大草坪放肆奔跑。還可以當一回開心農場的“農場主”,把鮮嫩欲滴的茄子、黃瓜、胡蘿卜都採回家,從田頭直接端上餐桌。
黨群服務點成為貼緊居民需求的便民中心
虎年春節后首個開工日,成為滬上不少區的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的“啟動啟用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隨著“為民服務”功能的不斷強化提升,這些貼緊居民真需求和新需求的黨群服務中心也成了滬郊“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重要抓手。
以剛啟用的嘉定區安亭汽車城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裡中心)為例,中心共有三層,總面積近1540平方米,輻射周邊5個新型小區、2個村及大中小企業近百家,服務周邊常住人口約3萬人。在鎮社保中心的牽頭下,當地組建了一支“80、90后流動青年黨員‘藍親亭’服務隊”,黨群服務中心一樓政務服務區設置“一網通辦”24小時便民服務,最大化地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納入到黨群服務陣地。中心還設置了社區食堂、咖啡吧等,並專設早餐服務,解決汽車城社區居民、企業白領買早餐難的問題。針對“青少年”“老年人”兩大類群體,還開辟兩項專項功能服務,一方面,通過設置“我嘉書房”親子閱讀區、童趣樂園、VR(虛擬現實)賽車智能體驗區,不斷探索黨群服務陣地育幼、托幼等服務功能,另一方面,通過推出“便民小棧”(包含理發、修補等便民服務)、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充分利用折疊空間的打造,最大程度開發陣地功能,為社區老年群體提供一系列貼心服務。
金山區節后第一天啟動了區黨群服務中心項目,項目新址原本是金山石化工人文化宮,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地區的重要文化活動場所,新項目包括灣區·匯、灣區·享、灣區·悅、灣區·芯四個板塊,涵蓋金山黨史教育廳、非遺傳承教學、毗鄰黨建創新實踐基地、人民觀景台、365百姓健身房、兒童友好社區等特色空間及功能,可滿足不同年齡段市民的需求,力爭於7月1日投入使用。
“我們這裡老小區多、老年居民多,很多老年人不會網上繳費,為了繳納水電煤費要跑好幾個地方。這裡的服務大廳不僅有90多項政務服務,還提供水電煤費的代繳,能給大家帶來很多便利,讓大家倍感期待。”石化街道柳城居民區書記蔣靜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