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閔浦大橋下的那座古橋! | 建筑可閱讀
水月庵橋,位於浦江鎮原聯合村9組境,即浦放路北側約10米、浦星公路東約300米處。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明、清時期曾幾經修繕,1947年重建。后因橋面缺失,2008年5月全面修繕。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
該橋為花崗石質的單孔拱橋,略呈東西走向,跨原東紅衛河支流。今橋面總長為26.98米,中寬2.905米,拱徑7.80米,東西橋堍面寬分別為3.63米和3.56米,兩邊台階各22級。橋面兩側加筑高約0.5米、厚約0.18米的花崗石護欄及六對望柱。橋身刻有楹聯,南側為“賴遠近協助集事□□□□,繼康同而重修斥貲億萬□□”。北側為“便船航互讓洞門加闊仍複環,利車輛交通橋堍放長改為平”。
水月庵橋經全面修繕后,今整體保存較好。古建筑工匠精雕細刻,極盡巧思,重現了古橋當年的風貌。
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篇關於水月庵橋的文章。
文/章悅怡
小橋流水,最是江南美景。
浦江鎮浦放路,水月庵橋靜靜地安臥於一隅,記得它的本地人可能不多了。
之所以叫水月庵橋,是因其西北向原有一座水月庵。有水則有橋,水月庵橋的位置在依河而建的浦江聯合村,跨東紅衛河支流,由花崗石建成,青白色的橋身上赫然刻著“水月庵橋”四字,字跡娟秀,卻透著歲月的印痕。“小橋斜跨碧流沙”,橋洞下河水波光粼粼,涓涓細流緩緩流淌。
水月庵橋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初為木橋,后改建為石橋。明、清時曾兩次修繕。曾經的水月庵橋不但是水月宅和水月庵的通道,也是杜行老街出東街至召稼樓、魯匯老鎮的必經之路。抗日戰爭期間,石橋在戰火中遭損嚴重,幾乎坍塌。
抗戰結束后,當地人決意與相鄰的建崗村民共同籌資重建,時有鄉人杜應麟組織工程委員會,親自募捐、購料。竣工時尚缺大米百余石,他賣田解難。據記載,該橋原為石制階梯橋面,重建時為便於船隻互讓,改為平橋面,並南移20米左右。
春往秋來,幾十年后的水月庵橋除橋基與環拱較為完整外,日夜風雨侵蝕使橋梁的護欄、石階和石板均嚴重損毀甚至丟失,失去通行價值的古橋再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21世紀初,閔行區人民政府又將其重建,古建筑工匠精雕細刻,極盡巧思,終於重現了古橋當年的風貌。經過改造,水月庵橋被改為花崗石質單孔拱橋,略呈東西走向,橋面總長為26.98米,中寬2.91米,兩邊台階各22級。橋面兩側加筑花崗石護欄和六對望柱,橋身兩側楹聯石上刻有楹聯。
水月庵橋的上方是閔浦大橋高架,朝東北方向則是上海地鐵8號線的高架橋。為保護石橋,當年規劃地鐵8號線浦江機務段和閔浦大橋東堍線路時,均避開水月庵橋所在之處,從而留住了水月庵橋的韻味。
漫步水月庵橋,聽著流水聲,仿佛時光也變慢了。
建筑地址:浦星公路東約400米、浦放路北側
開放時間:全天
開放區域:全部開放
收費情況:免費
預約方式:無需預約
特別提醒:請做好個人防疫保護,科學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衛生。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