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這一年,腳踏實地,問計於民,上海政協高質量履職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王文娟
2022年01月19日19:31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2022上海兩會觀察”系列報道之二】

2022年1月19日上午,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開幕

“2021年,建議將大學科技園納入高校評價體系﹔2022年,建議利用老廠房發展電影產業。跨度有點大?作為高校領導工作繁忙,您有時間跨行業深入調研嗎?”1月18日,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前的提案集中審查會上,記者詢問市政協委員、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

剛獲得2021年上海市政協優秀提案獎的丁曉東委員立刻以“理工男”方式實話實說:“提案和學校靠近楊浦濱江有關,通過參加政協委員調研活動形成選題,我們組織團隊做了大量調研。這是一個上海具有獨特優勢和可操作性的工業遺存活化利用方式……”

深入調研、團隊合作、提案簡煉、注重針對性和可行性,在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採訪委員們一年來的履職經歷,生動反映出上海市政協與時俱進、高質量參政議政,內容與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監督建議,聚力“高質量”

有一份30多位委員聯名提交的“營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助推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很受關注。

提案緣起於居住浦東的政協委員們2019年拉起的“委員在浦東”微信群聊天時黃春華委員的建議:“一起努力形成一件高質量的聯名提案?”

利用微信群參政議政,交流學習和調研成果,是政協委員的“傳統”做法。“群友”有共識,聯名提案一定要高質量,選題必須過硬。用了兩個多月才確定選題,聚焦剛剛啟動的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圍繞全市中心任務特別是事關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是黨政所需、群眾所盼,委員中有人專精且人人都能貢獻智慧。

2021年7月底,群友們圍繞選題學文件、集資料、分享消費體驗、查找不足﹔11月“開題會”,與市商務委等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當面交流,近4小時無一人提前退場。主筆的沈開艷委員此后一周內9次修改,拿出三篇提案初稿﹔委員們據此進一步討論,瞿秋平委員關注如何凸顯上海特色,洪亮委員注意到消費法治環境仍需完善,黃春華委員希望強調加強退免稅通道建設,黃少星委員提到打造上海旅游一站式服務APP和建設長三角區域消費文化大秀場等構想﹔廖瑛委員幾次去商場明察暗訪,帶來“服務尚不夠細致熱情”的直觀體驗﹔王俊委員自告奮勇整合大家意見,合三為一,擬成的草稿15頁厚、“更像是論文”。

如何摒棄面面俱到,力求靶向精准?12月底,委員們再開座談會,從上海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引領時尚,定義潮流”入手,找到“提案眼”:打造潮流時尚生態鏈,上海還缺什麼,當如何完善?沈開艷委員利用元旦假期改成提案稿,進入“決戰時刻”的委員們集中“找茬”,創下3小時連改7稿的紀錄。

1月8日,這件改了13稿的提案正式提交,30位委員先后加入、貢獻智慧、參與聯名,不光理念創新,更有具體操作舉措,還考慮到實施的條件和時機。

1月18日,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提案集中審查活動

翻查政協提案庫,聯名提案、集體提案增多。以往一個委員提交一長串提案建議、“以量取勝”的現象幾乎消失。會前提案集中審查會上,一些針對性、可行性不足的提案建議被不留情面地決定“不立案”。

“今年的提案,從去年兩會結束就開始准備了。”民盟上海市委提交集體提案7件、1項界別提案,還有3份大會發言材料,涵蓋教育、科技、經濟、金融、衛生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稿件有三個來源,一是民盟市委所承接2021年民盟中央、各部委和市政協等單位的重點課題成果轉化﹔二是盟內參政議政調研課題核心成果轉化,全年立項67個,其中定向課題14項、重點課題6項、一般課題29項、委托課題18項﹔三是社情民意重點信息轉化和專家定向約稿。2021年全年,共收到社情民意稿件2612篇。”

民革上海市委提交集體提案9件、界別提案2件,所有建言都來自市委年度課題調研成果,圍繞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時突出黨派特色,在社會法制、“三農”、生態文明等領域扎實建言。

民建市委准備了2篇政協大會發言、12件集體提案及6件民建界別提案,就防范金融風險、智慧城市建設、加強精准康養力度、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推動“雙碳”戰略目標等提出建議。

政協委員“以腳丈量”城市熱土、重大項目

高質量的提案建言從何而來?

答案一是學習。

上海市政協把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的豐厚紅色資源作為最生動的教材,充分運用政協制度化學習體系,依托國是書院、麗都讀書會、委員講壇等重要平台,市區政協聯動、線上線下結合,面向黨員干部、政協委員、界別群眾開展分眾化、互動化的學習交流和宣傳闡釋,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200余場次,黨員領導干部講專題黨課70余場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形成高潮、不斷走深走實。

4月到6月,上海市政協在全國政協書院開設“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主題讀書群。82天裡,委員網上發言41萬條,並在書院“中共黨史學習讀書群”分享“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建強精神家園,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學習體會,生動演繹全覆蓋、深研學、高強度、大聯動的火熱場景。

答案二,是深入基層調研,問計於民,協商在一線。

2021年,上海市政協以服務“十四五”發展順利開局為工作主線,舉行4次專題議政常委會議,形成10個主席會議成員重點協商辦理提案專題,圍繞11個專題開展以民主監督、知情明政為重點的年末委員視察,結合市政協年度協商計劃、民主監督計劃和議政調研計劃進行一系列協商、通報及調研、視察、考察、走訪等履職活動。

臨港新片區如何打造成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虹橋商務區怎樣建成國際開放樞紐?長三角如何加快區域協同治理創新、打造數字一體化良好生態?上海做強做優“五型經濟”需要怎樣的營商環境和制度保障?“五個新城”需要什麼產業功能、布局規劃?……用腳丈量過,有課題研究支撐的深度調研報告,聚焦新階段、新理念、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堵點、痛點,找出參政議政立足點、切入點和發力點,實現人民政協的高質量履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善謀“民生策”,畫好“同心圓”

“老樓加裝電梯,好事怎麼辦好?我要沉下去聽,想辦法讓全樓居民的幸福感一起升起來”﹔“養老設施夠不夠?用好大數據,給每位老人送去‘零距離’養老服務”……

政協全會開幕3天前,上海市政協傾力打造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性視頻協商平台《協商第一線》在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開播,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庄振文等人深入基層社區、甚至站在馬路邊了解問題、組織協商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上海市政協系統自覺踐行“協商於民、協商為民”重要指示要求,5000余名住滬全國、市、區三級政協委員正在越來越多走出政協、沉到基層、融入群眾,在一線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協商第一線》欄目首期播出內容。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政協頭條

去年4月,上海市政協統一建設“協商於民”委員工作站,打通三級委員履職界線,實現委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效果最大化。年底,全市設立“協商於民”委員工作站233個,實現街道(鄉鎮)全覆蓋,97%的委員落組進站,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委員就在身邊,政協離群眾很近”,一些區形成“群眾出題、政協選題、委員解題”的基層協商新模式。

早餐供應如何做到既便捷又好吃?加裝電梯“進度條”卡在哪兒?舊區改造如何跑出“加速度”?……圍繞市政府的16項民心工程,上海市政協開展專題視察監督。連大多生活優裕的港澳台僑委員們為了了解“早餐工程”效果,大清早就出沒於裡弄、地鐵站點附近,問價格查品種。16份3000字左右、凝聚著委員智慧的專題視察監督分報告形成,提出16項民心工程實施推進情況的評價、查找到的主要問題和症結,對下一步工作的意見建議。

專題協商、立法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界別協商……翻開政協年度工作報告,每一種協商形式之下,都意味著一個系列的活動。比如立法協商,市政協全年就有圍繞25件(次)法規規章(草案)組織委員參與的協商活動,提出意見建議1000余條。

1月18日晚,2021年度優秀提案獲獎者們與記者交流

將協商作為凝聚共識的有效方式,上海政協積極尋求一致性、擴大共識度,講好中國故事、上海故事,畫好“同心圓”。

2021年5月12日,60余名各國駐上海領館官員、友城代表、白玉蘭獎及虹橋友誼獎獲得者代表等外籍人士,現身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觀賞舞蹈《漁光曲》帶妝排練,紛紛由衷贊嘆。這是市政協舉辦的“外籍人士走近政協界別委員”活動現場。

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市政協在端午節組織17位在滬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沿蘇州河騎行,感受建筑歷史和端午文化。

市政協委員、上海高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少星參加“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建設工程”專題視察監督,實地調研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西岸智塔、浦東美術館、北外灘“世界會客廳”等上海地標,發現上海公共空間規劃和建筑設計成果豐碩,建言上海開展公共空間規劃,用好上海現有屬地資源,將其轉化為體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品牌。

上海市政協委員們正為建設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畫出生動鮮活的一筆。

(除署名者外,本文圖片均為王文娟攝)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