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拆原建煥然一新!這裡的“城中村”正蝶變為“田中城”!| 百年大黨 一心為民
顓橋鎮中心村羅七房28號,是一棟上下兩層的磚瓦房,它是村民羅復興的家。
還有一個月,羅復興就滿60歲了,當年建造這幢房子的時候,他才22歲。1984年,即將成家的羅復興和哥哥姐姐一起,用類似“家庭集資,順序建房”的方式,自家拿出4000多塊,又借了2000多塊錢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家。
羅復興至今仍清楚地記得,1984年“85磚”4分錢一塊,他一共買了5萬多塊磚頭,接著又是買石灰、水泥,還請了幾個幫工,隻花了一個多星期就把房子建起來了。羅復興轉過身看著河對岸的村宅,“從1984年到1991年,整個村子幾乎都把過去的土坯房翻建成了現在這種2-3樓的農民房。”
30多年過去了,村宅裡的房屋已變得破舊,“我家的房頂前后修復了有3次。”“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桶、盆等都不夠用。”村民們敘述著各家的情況。
很多村民都在外購買了商品房並從村裡搬了出去,羅復興多年前也在北橋購置了房產,而老家的房子外借出租。他推開二樓一間朝南的房間,房間裡的裝潢、陳設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四邊吊頂,四面貼牆紙,“還是我結婚時的原樣,那時算是裝修很好了。”羅復興回憶著當年的情景。
大量外來人口的到來,短短幾年裡中心村成為顓橋有名的“城中村”,也是閔行南部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最高峰時外來人口達到7000多。
2015年起,顓橋鎮開展“五違”整治,集中力量在中心村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同時啟動的還有中心村改造項目。為此,閔行區政府與上海地產集團合作成立地產星僑公司,全面實施中心村的開發建設,成為“十四五”發展時期,閔行區加快新一輪“城中村”地塊改造的項目之一。
而這次改造不是簡單的房地產開發,更是結合城市發展的需求,突出多元化、生態化的特點,構建以生態住區為核心、商務辦公為重點、服務和綜合配套為支撐的功能集聚業態集群、突出生態服務的主題特色。
“整個中心村生態園規劃2平方公裡,其中建設用地81.47公頃,佔地面積3048畝的生態園項目,將圍繞基本農田建設、農業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創意辦公等業態推進鄉村產業轉型。”上海地產星僑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巍指著指揮部外牆上的一張全景圖,給記者展示著未來。
據了解,位於市級生態廊道G9范圍內的中心村生態園,將創造性的縫合“城市”與“鄉村”,打造都市農業體驗區,包括生態特色農場、家庭農園體驗、老街、民宿等業態,打造親子科普農園,一系列業態提升也將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鄉村留住人、吸引人。
“中心村生態園是上海市城中村改造新政發布后的第一個項目,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顓橋鎮副鎮長謝煒介紹了中心村生態園的建設背景。“我們集體經濟參與開發,包括后面商業辦公裡面的物業,一部分會回購,來保証我們集體經濟有一個長效增收的模式。”
2021年7月,中心村生態園“城中村”改造計劃方案獲得批復,中心村生態園建設和城中村改造駛入快車道,作為中心村生態園項目的先行工程,動遷安置房已於2021年5月竣工,基本做到“原拆原建”,離羅七房直線距離隻有500米左右。
2021年11月8日,顓橋鎮啟動首批175戶村民的簽約工作﹔11月13日,在經過6天的集中簽約后,中心村生態園項目涉及到的175戶村民成功簽約156戶,首輪簽約率高達89%。
對於即將到來的動遷,羅復興和村裡的其他人一樣,有著一種矛盾且復雜的情緒。一方面,村裡的許多老宅已經算是危房了,村民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鄉情是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為什麼叫羅七房,那是從清朝那時算起,大家都是一個祖宗,我們這裡的村民都屬七房這一脈,算下來要九代、十代了吧” ,羅七房村民小組組長羅全昌掰著手指,“我們的根在這裡。”
現任中心村黨支部書記俞雪峰,最近常在各村小組轉轉,尤其是涉及先期動遷的三個村組,他更是挨家挨戶地通知村民及時清租和大物件的搬離。“村民們早就盼著動遷,從村裡來講,動遷可以解決舊房修繕、環境衛生、治安等遺留問題。”俞雪峰邊走邊說,“同時,村民們又舍不得走,畢竟這裡他們祖輩數十代了,但為了大集體的利益,他們很配合。”
羅復興帶著記者來到還在施工的動遷房樓下,遠遠指著其中的一戶說,“裡面那棟白色多點的,是我的新家。”
完成動遷安置房建設並交付使用后,接下來整個項目還將完成一期商住用地挂牌出讓,啟動二期商品住宅用地征收,啟動配套市政道路及河道建設,確保生態園開發市政管理接駁到基地等工作。
預計到2026年項目將基本成型,總面積逾3000畝的開放式都市生態休閑走廊將得以完全呈現。它將打造成閔行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的示范區域、上海市城市中心產城融合的新標杆,更好地服務於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