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抗疫沒有局外人” !記者親歷兩日居家隔離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2021年12月15日16:54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近日,全國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散發,長三角形勢嚴峻,特別是浙江。12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介紹,自11月底起,上海、浙江和江蘇三地相繼發生的疫情病例病毒基因組序列高度同源,為同一起關聯疫情。

滬蘇浙三地,向來“同此涼熱”。

12月12日至14日,家住上海的東弟,樓幢內出現一例密接人員,整棟樓緊急封鎖。兩天時間,親歷居家隔離過程,體會了充滿“變量”的疫情防控中,特別是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又無法忽視的細節,至關重要。

作為普通居民,面對倏忽而至的新冠疫情或次生影響,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應該作何准備?大江東工作室有了一手信源。

忽然接到一通電話:請立刻回家!

“你好,我是居委會的,您是8號樓的住戶嗎?現在在家嗎?”

12月12日,周日,晚17點53分,正在市區一間小店晚餐,突接一通電話。剛答了句“沒在”,電話那頭聲音陡然焦灼:“麻煩立刻回家!樓裡出現密接人員,整幢樓要緊急封閉,來不及多說了,我們還要通知別人,麻煩請快點回來!”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起,作為人民日報記者,東弟多次參與疫情報道。在專家、醫療工作者、民警、志願者、居民的採訪中,多次聽到“封樓”“隔離”的故事,沒成想,這次發生在自己身上。

從掌握的防疫知識和過往報道過的偶發案例看,居住在密接人員同一幢樓,真正感染新冠的風險並不大。但面對“狡猾”的病毒,必須謹慎,嚴守防疫規定。

回家路程十幾公裡,盤算一下,地鐵是不能坐了,隻好打車回家。口罩戴緊,后排落座,把兩邊車玻璃都搖下來,初冬的風刮進車裡,頗有寒意,心下盤算,“要是司機問起來,該怎麼說?”

或許是看兩個乘客“一臉郁悶”,或許是習慣了疫情面前市民的謹慎,司機全程沒有好奇后排為何要受“冷風吹”。

20多分鐘車程顯得格外漫長,心裡想的是這樓會封多久?生活怎麼保障?最關鍵的是:核酸檢測結果會不會有問題?

下車,走進小區,路過居委會,以往周日晚上黑著燈的辦公室燈火通明,每個工位上都有人,或坐或站,無一例外都在打電話。

假日的晚上,又是飯點,整幢樓幾十戶居民不知有多少人在外休閑、就餐,要在最少時間內風險降到最低,需要所有人配合。

走到樓門口,警戒線已經拉起,警燈閃爍,民警和社區工作人員已經就位。他們解釋,樓裡出現密接人員,按照要求,除密接人員被轉運集中隔離外,整幢樓要封閉2天,對樓內全體居民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如果沒有問題會及時解封,“今晚就要檢測第一次,快上去吧。”

樓道裡,是濃濃的消毒水味。電梯不敢坐了,爬了上百級樓梯,走進家門才反應過來:現在開始就被隔離了!

兩次檢測:請打開“健康雲”

“丁鈴鈴鈴、丁鈴鈴鈴……”

到家一個多小時,19點50分,門鈴響了,“你們可以下來做核酸檢測了,請注冊打開‘健康雲’,注意戴好口罩。”

這麼快!

樓下迅速搭建起核酸檢測點。巨雲鵬攝

換好衣服,步行下樓。從窗外望下去,樓門口的空地上已經搭起三頂藍色帳篷,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戴著口罩、面罩,在警戒線四周站立著。

“健康雲”是上海衛健部門推動打造的一款手機應用,有多種功能,如今使用最廣泛的兩個,都和新冠疫情防控有關:查詢核酸檢測結果、查詢疫苗接種記錄。

打開“健康雲”,看了看此前數月多次核酸檢測記錄,都顯示“陰性”,心中默念,“要把‘陰性’進行到底啊!”

幾分鐘,核酸檢測結束,往回走,樓門口擺了張辦公桌,認識的居委干部“全副武裝”在發放《社區健康管理告知單》,可以發給工作單位,作為無法上班的証明文件。

拿上單子,隨口問了句,是幾樓的住戶密接了?居委干部連忙搖頭,“這個不好說的,不好說的!”

懂了,保護隱私。

《社區健康管理告知單》寫明,將對此幢樓實行前2天集中隔離閉環管理,后12天嚴格社區健康管理。

前2天將進行2次核酸檢測,如果2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那麼隔離閉環管理解除后,需要拿著居委工作人員給的核酸檢測卡,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2次核酸檢測,分別是此次“封樓”開始后的第7天和第14天。

網上買的蔬菜、雞蛋等生活必需品到了,居委工作人員幫忙拿進了樓道。拎起沉甸甸的袋子上樓,進屋,消毒、洗手、換衣服,坐下后,趕緊把《社區健康管理告知單》拍照發給領導報告、請假,得到回復:“好的,注意防護,趁機休息休息。”

“健康雲”上顯示,12月12日20時,核酸檢測已採樣,結果待檢測機構上傳,好吧,收拾收拾,洗洗睡了。

13日早上起來看手機,結果出來,是陰性,同時收到好消息:樓內所有居民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三頂帳篷:看防疫“細節控”

13日白天,站在陽台向下看,隻有這一幢樓被“封”。整個小區仍舊人來人往,不同的是,戶外戴口罩的人明顯增多。

下午,收到一條短信,告知預計當晚7點開始,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7點剛過,門鈴再次響起。

下樓,還是三頂藍色帳篷,但內裡環境已有變化。前一晚負責檢測的醫護人員共2組4人,這一晚已經優化為1組2人,實際上樓內住戶並不很多,檢測仍然快速有序。

進入冬季,隨著鄰近地區本土病例激增,上海此刻不知有多少醫院、社區需要核酸檢測醫護人員,哪怕是2個人的優化,也是把力求把人員“用在刀刃上”。

細細觀察,帳篷頂部安裝的是無需接電的應急燈,保証在沒有電力供應的戶外環境下,也能夠提供照明﹔帳篷底部有沙袋固定,保証安全性和穩定性。

測完,從居委工作人員手裡接過核酸檢測卡,一人兩張,均分上下聯,寫明之后需要前往的指定醫療機構名稱,日期也作了標注,不需要自己再推算7天、14天后分別是幾號。

“如果今天晚上的核酸檢測結果沒有問題,這幢樓明天就解封了”,居委干部的話很提氣,在家裡憋了一天的住戶們,也變得輕鬆了一些。

14日一早,點開“健康雲”,顯示昨晚檢測結果為陰性,收到居委干部發來的短信:“尊敬的8號樓居民,二次核酸結果都陰性,立即解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支持!!!”

午間,走出樓幢,三個藍色帳篷不見蹤影,一切如常,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但那三個“感嘆號”裡,就藏著數十人兩日來連軸工作的不易。

回想起12月2日,上海第10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現場,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回答東弟提問時說到,新冠疫情防控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和做法,就是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和個人的責任。“每個環節、每個領域、每一個人,把我們自己應該落實的防控要求都能不折不扣,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都能夠做到規范而且每個細節都不落的話,應該講我們的防控就是到位的。”

沒想到,隻隔了10天,東弟就親歷了這段話的份量。

當疫情防控來到生活中時會發現,“抗疫沒有局外人,隻有人人都負起責任來,落實自己的責任,才能回歸最正常的生活”。

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