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同濟外籍教授嘗試“微更新” “城市涂鴉牆”呈現身邊人和事

2021年12月03日17:1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同濟外籍教授嘗試“微更新”,曾被投訴臟亂差的赤峰路變模樣

“城市涂鴉牆”呈現身邊人和事

■本報記者 李蕾

赤峰路,這條上海東北角的小馬路,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走在赤峰路上,時不時會被左右兩側的涂鴉所吸引:快遞小哥、練武術的小女孩、小賣部的營業員……這些生活在你身邊的人物出其不意地“躍然”牆上,宛如播放連載漫畫,忽遠忽近,似曾相識。

這是赤峰路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老舊破落的牆面被粉刷一新,變成“城市涂鴉牆”。上面的作品,是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外籍教授蘇雅默(Jarmo Suominen)和市民的合作成果。蘇雅默來自芬蘭,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獎獲得者。赤峰路的改變,是蘇雅默在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新嘗試。

捕捉身邊看似平淡的事物

初見蘇雅默,他從懷裡掏出一本紅色小本子,他將自己看到的場景、身邊發生的故事等看似平淡的事物,隨手畫在本子上。“像這樣的本子,家裡已有20多本。”蘇雅默說。

蘇雅默在同濟大學任職前,就積極推動同濟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芬蘭阿爾托大學的合作。在他的推動下,同濟大學中芬中心、同濟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上海城市科學實驗室、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先后成立。任職同濟大學后,他以四平社區為對象,深入開展“學校作為服務平台(School as a service)”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逐步應用於社區建設,提升社區環境與能級。

“中國不僅在制造東西,而且在創造東西,這些能給我更多靈感。”在上海居住已有6年之久的蘇雅默,對上海有著特殊感情,“上海是一座古老與現代融合的城市,晾衣架、石庫門、老弄堂等訴說著城市的歷史,而摩天大樓、玻璃幕牆、自動售貨機等,則展示未來。”

從日本仙台到同濟大學中芬中心,從美國波士頓NGIN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四樓,從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到上海1933老場坊,從芬蘭阿爾托大學Dipoli大樓到上海石庫門……蘇雅默已在11處地方進行了不同的創作。不同的地點與不同的圍觀人群,永遠為他的創作注入新的想法。

城市“微更新”不僅是翻新

赤峰路是同濟大學旁的一條小馬路,從四平路到密雲路一段,一面是校園圍牆,一面是社區,兩邊都有些商鋪,自發形成,品質參差不齊。蘇雅默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師生們用他們“NICE2035”式的思考方式,將城市“微更新”呈現在赤峰路上。

“NICE2035”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發起的一個社會創新項目,意為面向2035年的“創新、創業、創造”三創社區,NICE意味著“美好生活”。最初,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師生們用“生活+藝術+科技”的思路,改造了四平路1028弄這條隱藏在鞍山新村裡的老舊弄堂,全新的樣貌使之迅速成為網紅。

原先經常被投訴臟亂差的這段赤峰路,如今也已變了模樣。一面巨大的涂鴉牆上,一條巨龍騰空而起,東方明珠在不遠處,近處則是各種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那些曾經光顧過的“黑暗料理”攤販、清理馬路的志願者,都在蘇雅默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展現。“龍,象征著中國﹔東方明珠,象征著上海﹔人和景,則是你我身邊的故事。”蘇雅默說。漫步在這樣一條小馬路上,科技感和煙火氣毫不違和地並存。

電線杆和變電箱也成為涂鴉空間。“京劇臉譜的靈感來源於身后的餐廳,恐龍是一個小朋友畫的……”蘇雅默說,這些涂鴉是和社區居民共同創作的。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不希望人們只是在欣賞圖畫,而是希望他們有一種“歸屬感”。看到似曾相識的身邊人、身邊景,一種“我屬於這裡”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這裡,大學與社區、師生與居民、時間與空間,都發生著各種各樣共創、共生、共融、共享的“化學反應”。“城市‘微更新’不僅僅是翻新,更要專注於社區參與和身份認同感。”蘇雅默說,上海有很多社區適合“微更新”,特別是一些“現代與古老”多樣性共存的老社區,不僅是外觀上的更新,更是功能上的創新。據悉,目前上海已有20多個小型社區嘗試了類似的“微更新”。(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