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綜改迎周年考:車主受惠明顯 險企倒逼轉型

晨報記者 楊曉東
車險綜改實施一周年。上海銀保監局公布了其成績單,近50%私家車保費下降1至3成,改革成效顯著。但在車主受惠的另一面,財險公司卻過得並不容易。
投保端:單均保費降356元
記者從上海銀保監局獲悉,根據數據回溯結果,車險綜改一周年,上海市累計承保車輛560.47萬輛(商業車險口徑),累計賠款162.7億元(平均每個工作日6500萬元),處理理賠案件99萬件。
自去年9月19日實施車險綜合改革以來,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和保險責任限額、商車險投保率“雙升”的新局面。上海銀保監局稱,圍繞著“降價、增保、提質”的思路,車險綜改實施一年來,改革目標基本實現,改革效果初步顯現。
在降價方面,上海銀保監局披露,商業車險單均保費3476元,同比下降356元,累計向消費者直接讓利20億元。88.4%的私家車主享受了降價的優惠,私家車續保保費平均降幅達到11.2%,私家車新車保費下降達到22.3%,31.1%的客戶保費降幅超過30%,47.4%的客戶保費降幅在10%-30%。續保車輛NCD系數(即無賠優待系數,是計算保費的重要依據,NCD系數越低、保費越低)由0.766降至0.708。
在增保方面,在保費支出下降的同時,保險責任進一步擴展,多項綜改前的附加險納入綜改后的主險范圍。上海銀保監局表示,商業車險保障水平也不斷提升,平均保額由綜改前的127萬提升到147萬,保額150萬以上保單佔比達到64.8%,保額100萬以上保單佔比達到94.2%。交強險保額統一提升到20萬元。消費者投保意願進一步上升,商業三責險投保率達到99.7%。
此次車險綜改提出的“提質”則主要是加大服務消費者的能力建設和資源投入。數據顯示,車險綜改一年以來,上海車險理賠便利性和時效性進一步提升,平均結案周期下降18.85%,其中非人傷(純物損)案件平均結案周期下降11.05%。
近幾年來,新能源車發展迅猛。據上海銀保監局披露,車險綜改實施一年來,交強險口徑承保新能源車46.24萬輛,同比增長48%。其中私家車32.60萬輛,同比增長57%﹔非營業企業和機關6.52萬輛,同比增長50%﹔承保公交、出租、租賃等服務於城市公共交通的新能源車5.84萬輛。
承保端:保費增速持續萎靡
車主平均少花錢的另一面,是財險公司前9月車險保費“少收”586億元。
車險保費增速仍處於下行通道,財險公司持續承壓。銀保監會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車險保費收入為5622億元,同比減少586億元,同比下滑9.44%。其中,9月單月,車險保費收入為672億元,同比下滑9.8%。
車險綜改后,車均保費的下滑是拖累車險保費增速的主因。銀保監會近日表示,截至9月底,車輛平均所繳保費2763元,較去年改革前降低21%,87%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按此計算,車險綜改后,車均保費降低了約735元。
在消費者受益的同時,車險保費增速的持續萎靡不振則讓財險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多位險企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車險綜改陣痛期仍在持續,車險保費增速短期內快速反彈的概率不大,車險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頭部財險公司經營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中小財險公司則需要通過持續轉型來應對經營壓力。
除個別險企因特殊情況未公布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外,其余財險公司的“成績單”均已亮相。前三季度,83家財險公司共實現淨利潤425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下稱:財險“老三家”)共取得淨利潤376.48億元,佔財險公司利潤總額的88.6%。其中,人保財險實現淨利潤199.92億元,同比增長15.3%﹔平安產險實現淨利潤128.44億元,同比增長20%﹔太保產險實現淨利潤48.12億元,同比增長28.2%。
與此同時,受車險綜合改革的影響,中小險企的經營壓力卻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共有55家財險公司盈利,28家虧損,同時,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或虧損進一步擴大的險企共計43家。
淨利潤排在財險“老三家”后七位的英大財險(8.19億元)、眾安保險(7.55億元)、鼎和財險(7.39億元)、中國人壽財險(4.07億元)、陽光財險(3.97億元)、華泰財險(3.82億元)、中石油專屬(3.01億元)中,僅有眾安保險、鼎和財險及中石油專屬3家公司淨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
“車主享受到了市場改革保費下降的優惠,不過對於險企而言,承保端的虧損壓力卻越來越大,政策正在倒逼行業轉向銷售渠道精細化運營、精准化營銷。在存量市場中做增量,隻有基於數字場景能力實現保險渠道及營銷業務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釋放科技效能,並為保險業務帶來降本增效的雙贏價值。”10月15日,上海一家互聯網保險機構負責人對此坦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