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百優慶百年”上海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系列

從“增強硬實力”到“提升軟實力”,“三師三顧問”助力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樣本

董志雯
2021年11月05日15:2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社區花園裡插秧、收玉米,體驗當農夫的悠閑,在睦鄰中心參加充滿煙火氣的鄰裡活動,在家門口的“百姓舞台”上與名家、大家同台演出……楊浦有許多這樣“小而美”又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它們見縫插針地嵌入城區的各個角落,豐富著城市的內涵。

五年來,楊浦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不斷優化社會治理,探索建立“三師三顧問”協同治理機制,形成了“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睦鄰門”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品質得到新躍升。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間有限,如何不斷提升城區功能品質,打造具有人文氣息充滿活力的社區?楊浦的做法是——“破 圈”。

打破“空間”

把藝術展品留在社區

老舊社區是如何變身城市空間藝術主展場的?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四平展區開展前夕,記者跟隨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四平展區策展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周洪濤的導覽,行走在四平路社區,感受平凡街道經過改造后涌現的藝術氣息。

家家窗外晾晒的“萬國旗”,老人坐在家門口話家常,孩子們在弄堂裡肆意地奔跑,隨處可見的美食小店……對於老上海的這些印象成為了周洪濤設計的靈感來源。

“我們這個社區最大的特點就是煙火氣比較重,老年居民、小朋友都很多,是生活氣息很重的一個地方。因此我們策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藝術的功能化。”周洪濤介紹,這次策展的藝術品,最后都會變成有功能的公共設施,永久保留在社區。

沿著撫順路望去,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四平社區的展旗一路排開、五彩繽紛。近前一看,才發現材質並非傳統的紙板,而是柔軟的毛巾。“藝術季結束后,這些毛巾展品將分發給周邊居民,可擦地擦窗,也可挂家門口作為紀念。”

將功能植入藝術作品,服務居民生活,這是設計師在進行創作時的核心理念。撫順路上的一塊狹長空間,拆掉了原來不實用的不鏽鋼藝術裝置,考慮到附近幼兒園多、小朋友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青蛙王子滑梯,可同時容納三五個小朋友一起玩耍。

鞍山路撫順路口的口袋花園,調整綠化布局,將沿街空間開放給社區居民。值得一提的是,腳下圖案是街角的一顆種子慢慢生長,開出了錘子、鋸子等各種“工具花”,體現了四平路街道工人新村的特色。這一圖案由附近一家五金店店主繪制。

沿路溜達,各種五花八門的藝術裝置都是身懷絕技的城市家具。它們既是本次藝術展的展覽品,又可以成為具有功能性的坐具,供居民休憩……

事實上,高校與社區的“默契度”並非一蹴而就。早在幾年前,四平路街道就與同濟大學通過黨建聯建平台,打破空間限制,深入開展街校共建。四平路1028弄裡的網紅街區“NICE 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這裡曾是一條長200米、集聚了群租房和棋牌室的狹窄弄堂。

四平路街道通過“騰籠換鳥”,聯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將這裡改造成一個個聚焦未來科技和創意的“未來生活實驗室”,還吸引了阿斯頓•馬丁首個海外設計工作室入駐。百萬跑車品牌和樓上居民家挂著衣服的晾衣竿“同框”,一時間讓老弄堂成了新網紅。

從未來生活原型街起步,fablab(開放創造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同濟-麻省理工城市科學實驗室)等聚焦未來科技的空間,也相繼在社區裡遍地開花,系統地連接成一個孕育創新的生活圈。

近年來,楊浦區積極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優先保障社區公益性設施和公共空間的落地。規劃資源保障,通過單元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土地出讓、建管審批等工作,落實相關標准,為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的落地提供空間載體。

打破“時間”

讓公共文化觸手可及

如果基礎設施是城市的“筋骨”,那麼精神文化內涵就是城市的氣質和風韻,它令一座城市散發出人格化的魅力,涵養出獨特的社會和文化生態。近年來,楊浦區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撬動多方資源,讓公共文化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近日,在控江路1197弄的門球場裡,一場以“弘揚紅色主旋律,匯聚控江鄰裡情”為主題的文化惠民進小區活動正在熱情上演。用指哨和口琴演奏的世界著名管弦樂《啤酒桶波爾卡》、經典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在家門口就能觀看到市、區兩級單位配送的精彩“文化大餐”,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圍觀。

不過,最讓大家感到驚喜的,還是看到許多熟悉的“老鄰居”上台。來自控江北片區的“茉莉花舞蹈隊”、鳳城北片區的“嗨!銀發團隊”、鳳城南片區的“羅蘭電吹管樂隊”,這些都是來自各個居民區的“草根明星”。

吳明英當天和幾個小姐妹去公園裡跳舞,聽說這裡有一場演出,於是循著歌聲找來。“我們特別喜歡這類文藝演出,就一起跟過來了。台上不少都是社區居民在演出,十分有共鳴。”

街道與市區優秀劇團、工作室等聯手,通過激活基層文化活力,讓社區“草根民星”們走上舞台、走上前台,從公共文化服務的“受惠者”變為文化服務的“提供者”。

王孝鵬是一名電吹管愛好者,他的隊伍從一年前隻有4人,到如今發展到了一支樂隊,可以說與街道積極打造的社區公共文化圈密不可分。每周,他和隊員們都會在鳳城二村的活動室進行排練。

目前,控江路街道已將25個居委會全部納入“十分鐘公共文化圈”服務范圍。王孝鵬說,街道對樂隊也很支持,幫助大家解決了場所問題,后來人就越來越多了。“雖然和同台演出的專業老師相比,還有很大距離,但是我們老年人隻要自己玩得開心就好,不僅豐富業余生活,大家在一起還每天都開開心心的。”

近年來,楊浦區不斷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家門口延伸、向重點群體傾斜,全面提高城區文明程度,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營造充滿活力的文化生態。

打破“心牆”

多元共治促“睦鄰”

在五角場社區,有一扇連通新舊兩個小區的“睦鄰門”,這扇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門,卻是楊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需求,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的生動實踐之一。

創智坊是新建的高檔商品房小區,環境整潔優美,交通便利,出門就是五角場商圈和地鐵,還集聚了睦鄰中心、運動設施、開放式花園等眾多優質公共資源。政立路580弄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陳舊,小區居民人員復雜,但菜場、學校、為老服務中心等配套完備。兩個小區被一堵圍牆隔開,居民若想去對面小區,得繞行近20分鐘。

“想開門”的呼聲很迫切,但“不敢開”的憂慮很現實。開門的建議首次征詢,就遭到了部分居民反對,不少居民擔心開門后的治安、環境等問題。

五角場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一方面,在國定一居委會政立路580弄小區實施了“美麗家園”建設項目,使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街道在政立路580弄、創智坊兩個小區間搭建了“百腦匯”議事平台。

在雙方黨組織的撮合下,牆兩邊的居民有了互動,一系列睦鄰活動增加了兩邊居民的親密交流,大家的顧慮、疑惑通過自治平台協商共治。

2018年,楊浦區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邀請來自同濟大學規劃、建筑等領域專家,對接各個街道,重點針對居民的急、難、愁問題開展社區更新活動。專業力量的加入,成為了破牆開門的“助推器”。

節假日裡,經常可以看到兩邊的居民聚集在兩個小區間的創智農園,在社區規劃師劉悅來的帶領下,共同改造小花園的一草一木。孩子們成為朋友,一起討論這兩個社區共同的未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經過2年多的鋪墊,居民們的“心牆”漸漸消弭。2019年1月,政立路580弄小區召開“三駕馬車”工作會議,正式決定破“牆”開“門”。

“睦鄰門”設置的位置,本來是小區的一處死角,堆著舊冰箱、舊塑料等垃圾,雜草叢生、難以通行。政立路580弄小區的老黨員們主動請纓,花了四五天的時間,用三輪車拖走了十多車的垃圾,終於打掃出了空地。

在國定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文芳看來,讓居民參與自治,秘訣就在於與居民交心。“以前我們都不敢開窗,現在打開窗戶就能看到花園。”“開門以后感到確實很方便,現在看來安全問題是我們以前多想了。”破牆開門后,居民們都很興奮。

“在帶領居民一起改造社區的時候,我和陳文芳、陸建華兩位居民區黨組織書記經常在一起討論,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劉悅來說,“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氛圍’。這個‘氛圍’就是每個人是不是願意成為社區的主人,為自己的家園更加美麗作出貢獻,為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承擔責任。”

“睦鄰門”打破的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圍牆”,還有居民之間的“心牆”。兩個小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構建正在不斷升級。據悉,為進一步放大“睦鄰門”的輻射效應,五角場街道還打造了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以滿足周邊居民區對老年活動室、便民服務點等的需求。

“睦鄰門”案例入選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十佳案例,它的開啟和持續升級,成為了基層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一個縮影。

打破“領域”

為患者開出“運動處方”

近年來,楊浦區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深入實施健康楊浦行動,推進多層次區域醫聯體建設,強化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分級診療體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深入開展社區健康師試點。

日前,長白新村街道試點啟動了“老年人防跌倒”干預項目。上海體育學院的社區(運動)健康師們將和長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團隊一起,為社區腦卒中患者開展健康干預。

“這個測試的是動態平衡能力,分數越高,代表你平衡能力越強。”在長白新村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健康師正在為參加“老年人防跌倒”項目的居民進行體質檢測。來參加測試的都是在家庭醫生的數據庫裡“挂名”的腦卒中患者。患者在完成身體成分、力量、平衡能力等多項測試后,可以得到一份身體功能的綜合報告。

市民佘治宜測完后很高興,因為健康師告訴她,好幾項測試她的結果都好於同齡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自己之前這方面的意識比較強,有了腦卒中症狀后,我就趕緊去了醫院,4小時內就進行了溶栓治療,因此沒有留下后遺症。”佘治宜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也每天堅持鍛煉,小區裡的健身器材自己都玩得“很溜”。

不過,也有的居民效果就不太理想了。對此社區(運動)健康師將為他們開具一張長達6個月的“運動處方”,用“體醫融合”的方式,幫助他們改善現有狀況。

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下一步,楊浦區醫保局將把慢病運動健康處方、健康評估方案、健康膳食、運動指導方案和肢體能力評估、運動能力改善等內容作為家庭醫生服務的特色增值服務向簽約居民提供,有效助推社區健康管理和分級診療,促進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以前家庭醫生服務包是不包括健康干預的,或者說健康干預不是一個很具體的行為,我們想通過這項工作把健康干預具體化,讓家庭醫生和社區健康師進行一個跨領域的融合。”楊浦區醫療保障局辦公室主任龐岩表示,希望能在健康醫保理念的指導下,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通過“花小錢省大錢”,最終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同時也為國家的醫保基金做一個科學性的統籌。

近年來,楊浦已與復旦、同濟、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合作,形成了社區政工師、規劃師、健康師,社區黨建顧問、法律顧問、社會治理顧問的“三師三顧問”協同治理機制,率先實施了“政府提、群眾議、人大定、政府辦”的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表決制,實現了“人民實事人民定”。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