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百优庆百年”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系列

从“增强硬实力”到“提升软实力”,“三师三顾问”助力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样本

董志雯
2021年11月05日15:23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在社区花园里插秧、收玉米,体验当农夫的悠闲,在睦邻中心参加充满烟火气的邻里活动,在家门口的“百姓舞台”上与名家、大家同台演出……杨浦有许多这样“小而美”又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它们见缝插针地嵌入城区的各个角落,丰富着城市的内涵。

五年来,杨浦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探索建立“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形成了“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睦邻门”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跃升。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公共空间有限,如何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打造具有人文气息充满活力的社区?杨浦的做法是——“破 圈”。

打破“空间”

把艺术展品留在社区

老旧社区是如何变身城市空间艺术主展场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展区开展前夕,记者跟随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展区策展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的导览,行走在四平路社区,感受平凡街道经过改造后涌现的艺术气息。

家家窗外晾晒的“万国旗”,老人坐在家门口话家常,孩子们在弄堂里肆意地奔跑,随处可见的美食小店……对于老上海的这些印象成为了周洪涛设计的灵感来源。

“我们这个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烟火气比较重,老年居民、小朋友都很多,是生活气息很重的一个地方。因此我们策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艺术的功能化。”周洪涛介绍,这次策展的艺术品,最后都会变成有功能的公共设施,永久保留在社区。

沿着抚顺路望去,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社区的展旗一路排开、五彩缤纷。近前一看,才发现材质并非传统的纸板,而是柔软的毛巾。“艺术季结束后,这些毛巾展品将分发给周边居民,可擦地擦窗,也可挂家门口作为纪念。”

将功能植入艺术作品,服务居民生活,这是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的核心理念。抚顺路上的一块狭长空间,拆掉了原来不实用的不锈钢艺术装置,考虑到附近幼儿园多、小朋友多,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青蛙王子滑梯,可同时容纳三五个小朋友一起玩耍。

鞍山路抚顺路口的口袋花园,调整绿化布局,将沿街空间开放给社区居民。值得一提的是,脚下图案是街角的一颗种子慢慢生长,开出了锤子、锯子等各种“工具花”,体现了四平路街道工人新村的特色。这一图案由附近一家五金店店主绘制。

沿路溜达,各种五花八门的艺术装置都是身怀绝技的城市家具。它们既是本次艺术展的展览品,又可以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坐具,供居民休憩……

事实上,高校与社区的“默契度”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几年前,四平路街道就与同济大学通过党建联建平台,打破空间限制,深入开展街校共建。四平路1028弄里的网红街区“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这里曾是一条长200米、集聚了群租房和棋牌室的狭窄弄堂。

四平路街道通过“腾笼换鸟”,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将这里改造成一个个聚焦未来科技和创意的“未来生活实验室”,还吸引了阿斯顿?马丁首个海外设计工作室入驻。百万跑车品牌和楼上居民家挂着衣服的晾衣竿“同框”,一时间让老弄堂成了新网红。

从未来生活原型街起步,fablab(开放创造实验室)、city science lab(同济-麻省理工城市科学实验室)等聚焦未来科技的空间,也相继在社区里遍地开花,系统地连接成一个孕育创新的生活圈。

近年来,杨浦区积极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优先保障社区公益性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落地。规划资源保障,通过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建管审批等工作,落实相关标准,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落地提供空间载体。

打破“时间”

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如果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那么精神文化内涵就是城市的气质和风韵,它令一座城市散发出人格化的魅力,涵养出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生态。近年来,杨浦区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撬动多方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近日,在控江路1197弄的门球场里,一场以“弘扬红色主旋律,汇聚控江邻里情”为主题的文化惠民进小区活动正在热情上演。用指哨和口琴演奏的世界著名管弦乐《啤酒桶波尔卡》、经典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在家门口就能观看到市、区两级单位配送的精彩“文化大餐”,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围观。

不过,最让大家感到惊喜的,还是看到许多熟悉的“老邻居”上台。来自控江北片区的“茉莉花舞蹈队”、凤城北片区的“嗨!银发团队”、凤城南片区的“罗兰电吹管乐队”,这些都是来自各个居民区的“草根明星”。

吴明英当天和几个小姐妹去公园里跳舞,听说这里有一场演出,于是循着歌声找来。“我们特别喜欢这类文艺演出,就一起跟过来了。台上不少都是社区居民在演出,十分有共鸣。”

街道与市区优秀剧团、工作室等联手,通过激活基层文化活力,让社区“草根民星”们走上舞台、走上前台,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受惠者”变为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王孝鹏是一名电吹管爱好者,他的队伍从一年前只有4人,到如今发展到了一支乐队,可以说与街道积极打造的社区公共文化圈密不可分。每周,他和队员们都会在凤城二村的活动室进行排练。

目前,控江路街道已将25个居委会全部纳入“十分钟公共文化圈”服务范围。王孝鹏说,街道对乐队也很支持,帮助大家解决了场所问题,后来人就越来越多了。“虽然和同台演出的专业老师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我们老年人只要自己玩得开心就好,不仅丰富业余生活,大家在一起还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近年来,杨浦区不断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家门口延伸、向重点群体倾斜,全面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打破“心墙”

多元共治促“睦邻”

在五角场社区,有一扇连通新旧两个小区的“睦邻门”,这扇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门,却是杨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生动实践之一。

创智坊是新建的高档商品房小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利,出门就是五角场商圈和地铁,还集聚了睦邻中心、运动设施、开放式花园等众多优质公共资源。政立路580弄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小区居民人员复杂,但菜场、学校、为老服务中心等配套完备。两个小区被一堵围墙隔开,居民若想去对面小区,得绕行近20分钟。

“想开门”的呼声很迫切,但“不敢开”的忧虑很现实。开门的建议首次征询,就遭到了部分居民反对,不少居民担心开门后的治安、环境等问题。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方面,在国定一居委会政立路580弄小区实施了“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街道在政立路580弄、创智坊两个小区间搭建了“百脑汇”议事平台。

在双方党组织的撮合下,墙两边的居民有了互动,一系列睦邻活动增加了两边居民的亲密交流,大家的顾虑、疑惑通过自治平台协商共治。

2018年,杨浦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等领域专家,对接各个街道,重点针对居民的急、难、愁问题开展社区更新活动。专业力量的加入,成为了破墙开门的“助推器”。

节假日里,经常可以看到两边的居民聚集在两个小区间的创智农园,在社区规划师刘悦来的带领下,共同改造小花园的一草一木。孩子们成为朋友,一起讨论这两个社区共同的未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经过2年多的铺垫,居民们的“心墙”渐渐消弭。2019年1月,政立路580弄小区召开“三驾马车”工作会议,正式决定破“墙”开“门”。

“睦邻门”设置的位置,本来是小区的一处死角,堆着旧冰箱、旧塑料等垃圾,杂草丛生、难以通行。政立路580弄小区的老党员们主动请缨,花了四五天的时间,用三轮车拖走了十多车的垃圾,终于打扫出了空地。

在国定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文芳看来,让居民参与自治,秘诀就在于与居民交心。“以前我们都不敢开窗,现在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花园。”“开门以后感到确实很方便,现在看来安全问题是我们以前多想了。”破墙开门后,居民们都很兴奋。

“在带领居民一起改造社区的时候,我和陈文芳、陆建华两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经常在一起讨论,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刘悦来说,“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氛围’。这个‘氛围’就是每个人是不是愿意成为社区的主人,为自己的家园更加美丽作出贡献,为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承担责任。”

“睦邻门”打破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围墙”,还有居民之间的“心墙”。两个小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正在不断升级。据悉,为进一步放大“睦邻门”的辐射效应,五角场街道还打造了国定支路党群服务一条街以满足周边居民区对老年活动室、便民服务点等的需求。

“睦邻门”案例入选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它的开启和持续升级,成为了基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缩影。

打破“领域”

为患者开出“运动处方”

近年来,杨浦区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杨浦行动,推进多层次区域医联体建设,强化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社区健康师试点。

日前,长白新村街道试点启动了“老年人防跌倒”干预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社区(运动)健康师们将和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一起,为社区脑卒中患者开展健康干预。

“这个测试的是动态平衡能力,分数越高,代表你平衡能力越强。”在长白新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健康师正在为参加“老年人防跌倒”项目的居民进行体质检测。来参加测试的都是在家庭医生的数据库里“挂名”的脑卒中患者。患者在完成身体成分、力量、平衡能力等多项测试后,可以得到一份身体功能的综合报告。

市民佘治宜测完后很高兴,因为健康师告诉她,好几项测试她的结果都好于同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自己之前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强,有了脑卒中症状后,我就赶紧去了医院,4小时内就进行了溶栓治疗,因此没有留下后遗症。”佘治宜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也每天坚持锻炼,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自己都玩得“很溜”。

不过,也有的居民效果就不太理想了。对此社区(运动)健康师将为他们开具一张长达6个月的“运动处方”,用“体医融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改善现有状况。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下一步,杨浦区医保局将把慢病运动健康处方、健康评估方案、健康膳食、运动指导方案和肢体能力评估、运动能力改善等内容作为家庭医生服务的特色增值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有效助推社区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以前家庭医生服务包是不包括健康干预的,或者说健康干预不是一个很具体的行为,我们想通过这项工作把健康干预具体化,让家庭医生和社区健康师进行一个跨领域的融合。”杨浦区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庞岩表示,希望能在健康医保理念的指导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花小钱省大钱”,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同时也为国家的医保基金做一个科学性的统筹。

近年来,杨浦已与复旦、同济、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形成了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律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的“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率先实施了“政府提、群众议、人大定、政府办”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表决制,实现了“人民实事人民定”。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