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專題>>上海大學皖南行

一名鄉村小學校長的堅守與無奈

2021年10月21日15:05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每天早上,洪英亮都要在6點20分前趕到坦頭小學,開門讓學生進來,組織他們在操場上讀書,直到7點,其他老師趕到學校,將學生領回各班教室。他才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洪英亮是坦頭小學的校長,這是績溪縣長安鎮坦頭村唯一的一所小學,共有學生160人、教職員工20人。不同於城裡的學校,農村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居多,爺爺奶奶們不僅需要照顧孩子,一大早還要出門干農活,隻好早早地把小孩送到學校。

坦頭小學一路走來很不容易。2011年,洪校長剛接手這所學校時,學校已經瀕臨解散,生源流失嚴重,學生們紛紛跑到村外的學校讀書。最后,在洪校長和村聯委的共同努力下,坦頭小學最終“活”了下來,成為村裡唯一的學校。現在,即使是長安鎮上的學校都沒有這所小學招收的學生多。坦頭小學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洪校長的不懈努力。

“窮人的孩子也要讀書”

“窮人的孩子也要讀書”,洪校長擲地有聲地強調。過去,曾有村干部提出將坦頭小學與長安鎮小學合並,甚至直接取消坦頭小學。對此,洪校長堅決反對,他擔心如果坦頭小學被合並到長安鎮,學生需要坐車上學,那麼逐漸地整個家庭都會搬到鎮裡去,村裡的生源就更少了,也會更加的空心化。

“我的家在這裡…我讀書就是在這裡讀的”。洪英亮是土生土長的坦頭人,除了有六年時間在外求學,其余時候都在家鄉度過。源於濃厚的家鄉情結,畢業后,洪英亮決定返鄉繼續他的教育事業。

“人生的第一步即為‘德’,有學識沒有德,隻能成為社會的毒瘤。”洪英亮校長道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德育應該排在第一,甚至比學問本身更重要,隻有重視德育,才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品質。

洪校長還特別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學校裡有一間圖書室,裡面的書籍都是各方愛心人士捐贈給學校的,不僅本校學生能看,就算是外校學生來圖書室借閱書籍,也會得到歡迎,“書看壞了不要緊,就怕你放在那裡不看。”

圖書館借閱室

洪校長每天都會告誡學生三句話:第一,我今天學習了什麼﹔第二,我學得怎麼樣﹔第三,明天學習什麼。學校的老師們也非常重視寓教於樂,盡量做到興趣與學習結合,甚至會自己編寫數學故事書,讓卡通故事裡也蘊含著學習的道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了學習外,學校也特別關注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每逢六一、國慶、清明等節日,學校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文藝演出、趣味運動會、消防逃生演練等,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村裡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坦頭小學自然角

“我們缺的是老師啊”

採訪洪校長

坦頭小學辦活動時,老師們常常會自掏腰包鼓勵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致提高了,老師們也就感到更加欣慰,願意留下來繼續教書。可惜的是,現在願意留在村小的老師不多了。長安鎮的教師隊伍裡,還有兩位教師願意從初中撤聘到坦頭小學教書,原本他們本來可以去其他鎮上教書,但他們和洪校長一樣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更想為家鄉做點貢獻。

洪校長和任課老師

另一個吸引力在於坦頭小學的教學環境和質量有目共睹。坦頭小學硬件不錯,整體建筑採用了明快的黃綠色調。由於小學是同幼兒園合並建造的,許多建筑物由學生們精心布置,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童趣。學生的成績也在全縣一直名列前茅,從坦頭小學畢業出去的學生,有三名學生在全縣中考排到前30名,最好的一位學生沖到績溪全縣第八名。良好的教學質量也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坦頭小學的生源。但即便如此,坦頭小學的未來也逃不過鄉村學校衰弱的共同命運。

坦頭小學教室

正如洪校長所說,“我們缺的是老師啊”。師資嚴重不足,導致教師資源不能很好地整合。教師的分配是按照一比多的原則,比如一個教師搭配二十個學生,可是學校教學點多,學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學點,而每個點的學生又相對較少,這中間就存在很大的矛盾。另一方面隨著很多老教師退休,絕大多數年輕教師專業不對口,存在教學上的短板,招聘過來的教師大多是二本、三本的學歷。由於教師待遇比較低,那些985、211院校的教師不願意過來,學校師資力量自然就更加薄弱了。

“村小是最合適的選擇”

操場學生集合點

然而即便有這些困難,坦頭小學仍然是村裡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好選擇。小學生汪宇翔、汪宇鑫以及他們的母親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汪宇鑫在做作業

從孩子的母親口中得知,為了撫養家裡的老人、供孩子上學,孩子父親長期在外地打工,母親獨自在家照顧兩個孩子。家裡有一小塊自留地可以種菜,兩個孩子也很懂事,平時會在家裡幫忙做家務。

汪宇翔和汪宇鑫的母親(右)

對於這樣的家庭,在村裡讀書是更經濟的選擇。倘若在縣裡讀書,要讓兩個孩子同時接受教育,那會帶來更大的家庭開支。相比較之下,村裡學費每月隻需要兩百多,加上吃飯費用總共五六百左右,家庭尚能負擔得起。

不過,由於師資受限,例如英語老師每天下午三點多久要趕回縣城,而兩個孩子的母親又學歷不太高,沒法輔導孩子學習,因此隻能每個周末把孩子送到縣城去補課。由於交通不便,孩子們往往早上六點多就要起床往縣城裡趕,直到晚上五點多才能返程,母親全程陪伴他們,一陪就是一整天。

對於村裡的孩子來說,堅持學習下去尤為不易,但至少有了坦頭小學,平時孩子們還能安心地待在學校裡讀書,這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已是最合適的選擇。

“一直在萎縮的鄉村學校”

績溪縣全縣有21所中小學,其中,下屬的10個鄉鎮共有10所中小學,其中8所是中小學九年一貫制。不過績溪縣基礎教育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村小學的比例一直在下降,“每年都在下降,農村的學校一直都在萎縮。”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鄉村小學比例下降的原因有了答案——“農村有條件的都到城裡買房了,尤其是帶子女的,為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就到城裡找份工作,進城務工。”

績溪縣教育局

教育局負責人指出:“小學還是有需求的,雖然小學也在逐步縮減,但畢竟學生的年齡小,家長顧慮到這一點,不會完全願意把孩子放到城裡來的,要到了中學,孩子的年齡比較大,能夠自理了,那麼才方便帶到城裡。”

除了城鎮化加速帶來的生源減少,為了最大程度的整合資源,學校撤並也變成了一種手段,金沙鎮區域內原有13所中小學(教學點),經過撤並后就保留了一所金沙學校。“現在的學校太小了,而且很分散,整合以后不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資源都能更上一層樓。”

採訪教育局相關負責人

在師資方面,目前實行的是“退二補一”政策,兩個老師退休后,會補充一個新教師,“但是實行這樣的政策也出現了人才斷層的情況,學生比較多,老師退休的少,有好多年沒有新的教師力量入編。現在教師的整體年齡結構比較不合理,年紀大的偏多,年輕的偏少”

在提到鄉村學校的命運時,教育局負責人無奈地用“自然消亡”來形容:“鄉村小學的教師、編制、待遇各方面,跟城區學校是一樣對待的,最后要看家長的意願。”

不過,的確存在年輕的優秀教師不願意待在鄉村學校的問題, “畢竟有本科學歷的來考編已經很不錯了,985、211誰會願意來績溪考編,也不是就我們一家,全國各地小城鎮都這樣。”

相比較城裡的小學,鄉村學校缺主科外的教師,比如音樂、美術、體育,隻好讓主課老師兼任這些科目。“現在很難解決,編制卡得很緊,當老一輩老師退下去后,隻招教美術等專業性老師不大現實。隻能一專多兼,教語文的帶一下美術、體育。在教資分配上是按班級,不是按學科。”

教育部辦公室(黃韞彥攝)

針對鼓勵鄉村老師留任的問題,當地的教育部門已經想盡辦法,給偏遠地區的學校各種補貼和一些優待政策,比如滿30年教齡可以直接評中高職稱等。

績溪縣教育部門人事科告訴我們:“現在國家教育部規定師生比為1:19,坦頭小學160名學生,按道理來說隻能最多配10位老師。實際上坦頭小學的教師是超編了的。”對於坦頭小學來說,師資力量成為辦學難點,但是對於教育部門來說,鄉村學校生源少,無法配備那麼多教師,這就成為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

在時間的洪流之中,鄉村學校的衰落或許已成大勢所趨,像洪校長和坦頭小學的老師們這樣滿懷熱忱的人士,其力量也顯得微乎其微。坦頭小學以及千萬鄉村小學的未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作者: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孫珮儀 黃韞彥 胡曉翠 指導老師:李珠)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